罗丹认为: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存在同样的问题。中学生受年龄、环境、经历、修养等限制,审美能力有限,审美情趣匮乏。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应当说,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加强教师美学修养是审美教育的必要前提
俄国文学家赫尔岑曾说过:“人类世世代代各以自己的方式反复阅读荷马。”鲁迅先生也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里虽然说的是艺术欣赏,但同样适用于语文教学中的美学教育。要想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美学指导,教师首先必须具有一定的美学修养、审美情趣、审美能力。
提高教师感受美与发现美的直觉、升华美与凝练美的理论素养,是搞好审美教育的前提和必经之路。如果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美学思考犹如一潭死水,上课缺乏艺术力与感染力,学生必然兴味索然。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必须是教师先在自己身上培养出审美“胚芽”,再一个个移植到学生心里,学生才会产生审美“细胞”。
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体验:一本新书,我们在读第一遍时,尽管自己觉得体验深刻,实际总有不够全面的地方,每多读一遍都会有新体验、新收获。教学也一样,每教一遍都会在自己与学生面前开辟一片新天地。所以我认为:现在的“你”与将来的“你”相比,思想认识上存在着永恒的距离,只有深入学习才能不断缩小差距,使自身审美素质无限接近我们的理想境地,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二、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喜爱影星、歌星、体育明星,正是这种朴素本能的外在表现,但这种自发的、无意识的、低层次的审美追求,带有浓厚从众心理,较缺乏个性。而真正意义的审美却具有较浓厚的个性色彩。学生有热爱美、发现美、追求美的内在要求,如何将这种内在潜能激发出来便是教师要面对的首要问题。
内省式的兴趣法。“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采取的第一个方法是内省式的兴趣法,即在教学中采取“头脑风暴”方式——鼓励学生自读自学、独立思考——依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大家共同确定讨论其中典型问题,再将这些问题分类整理,确定课堂教学重难点及其与审美教育的关联。正如孔子两千年前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由于所讨论的正是学生普遍关心的,学生听课状态较好。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围绕教材中的自然美、人情美、社会美加以阐释和分析——鼓励学生树立为祖国繁荣而奋斗、为人民利益而献身、为党的事业而努力的人生理想。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吾不为过也”,这种方法应用在教学上,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式的比喻法。一些平常到在一般人眼里谈不上是“风景”的情境,经艺术家提炼往往会焕发奇光异彩,甚至令人拍案叫绝。同样,一篇普通课文经过审美观照——从审美角度观察、思考和评价,才会使其内在美更集中、更凝练、更典型地显现出来。学习《雨中登泰山》时,有个学生说:“我去过泰山,并不觉得它这么美,只是作家凭空杜撰罢了。”如何使学生正确看待这一问题?我采取了启发式的比喻法,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我的观点,给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观察所要描写的客观景物时,身临其境往往觉得自然存在远非作者所描绘的那样美不胜收,原因在于观察时注意力分散,就好比粒粒珍珠(景点)散落在沙石间很不起眼;假使用一根线(游览线路)把它们穿起来,便是一挂精美的项链;如果再把它戴在玛蒂尔德的脖子上(即作者重点描写的景物),项链与美人相映成趣,令人叹为观止。
三、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审美教育的最终目标
首先要适当扩大课堂审美信息容量。教师应有意识地增加课堂有关审美体验、经验、知识、理论等方面信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听说读写活动,不断增加学生接触和体验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机会,加深学生对美的形态、类别、本质等的理解,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力、语言表现力和思想批判力,教师还可以运用音乐中的节奏、绘画中的“空白”,书法中的“浓淡疏密”、“轻重缓急”等,丰富教学内容,体会审美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学习《世间最美的坟墓》时,我要求学生课前广泛搜集有关茨威格和托尔斯泰生活经历、思想品格、巨大成就等资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借助音乐、语言、文字、画面等方式,互相交流信息、碰撞思维、探讨典型问题,引导学生从感受“世间最朴素——最美的”坟墓人手,使学生透过一代文豪托尔斯泰墓的审美活动,体会作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发现托尔斯泰不同寻常的人格魅力、高尚灵魂及其对生死的完美诠释。
其次应不断唤醒审美意识,走向审美自觉。语文教学始终与审美教育相辅相成,因为教材多选用渗透自然美、人性美、艺术美的优秀作品,教学活动自然常常与审美欣赏与接受密不可分。如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语言学习中,受到美的熏陶,获得美的感悟,提高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应始终贯穿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修养等方面要求,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去听、说、读、写、想,使学生在长期耳濡目染中,审美状态反复出现,审美意识逐渐觉醒,审美自觉逐步升华,逐步形成更高层次的审美能力。比如,教材中的小说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借助典型环境塑造和刻画典型人物以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基本相同,这就为我们欣赏小说提供了方便。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人物、情节、环境人手,充分挖掘小说的审美资源。在散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又可以抓住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从审美信息的筛选与处理人手,由形而神,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融入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在语言鉴赏与运用中发现美、领会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最后要训练学生掌握基本审美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给学生基本的审美方法。生活中真善美、假丑恶并存,“文学来源于生活”,对作品反映的“丑”的现象,可以采取“化丑为美”的方法——这里的“化”是从教材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审美态度、审美角度、审美距离,对“丑”加以集中、提炼、概括,加深对“丑”的认识,借助美丑对比,激起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生活中美丑并存,善恶共生,关键在于我们怎样摒弃丑,弘扬美。我还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设计些“撑竿跳”。学习《守财奴》时,大部分学生能认清葛朗台嗜金成性、爱财如命的本性,但往往限于肤浅、简单、枝节的感受。我要求学生找出文中动作的、语言的和神态的细节描写,逐一体会细节对刻画葛朗台所起的作用:这些“下意识本能”的描写,正深刻反映了葛朗台对金钱无休止的贪欲,生动体现了其最根本的性格特征,鲜明反映了社会现实——已彻底“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其丑恶灵魂既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也是造成当时种种罪恶的根源,逐步引导学生透过剖析葛朗台,体会作者所憧憬的理想社会,激起学生对美好社会的向往。
总之,语文教学不但要教读书,还要教做人;而正确的审美督导对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无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审美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辽宁省大连市西岗区教师进修学校
(实习编辑 李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