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在对学校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倡导通过“生命教育”,使学生得到情感体验、人格提升、个性张扬,同时使教师体会到职业生命的幸福,焕发出无尽的教育激情,师生在共同经历中体验成长快乐,提升生命质量。
一、校园文化浸润人生
为了践行学校理念,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艺术,学校从创办伊始就精心布置校园的每一处环境,细心整理和睿智提炼校园文化,从硬件建设和软件文化两个层面实现文化浸润。
苏霍姆林斯基说:“校园应该像伊甸园一样引人入胜。”建校十几年来,学校将“生命教育”办学理念与校园环境建设进行了有机整合,做到绿化求美、亮化求雅,按照分步实施、逐层推进的原则,从立足现代化、实现园林化、推进人文化三个方面,将学校分成了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科技艺术区和风景小区五大板块,努力营建充满生命活力的校园环境。
生命校园中最重要的是给师生精神的熏陶,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生命的教育,沐浴生命的春光,汲取生命的养料。为此,我们更注重校园软件文化的打造,努力做到“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让每一条道路都闪光,让每一片树林都怡情,让每一条长廊都育人”,构建出“五光十色”(五个“闪光”,十个“特色”)的校园文化,真正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二、先进理念引领人生
共度生命历程,体验生命快乐。十三年的办学历程,学校坚持以“生命教育”的先进理念统领学校的各项工作。
首先,打造生命课堂,实现师生和谐共进。课程改革是学校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生命教育的核心。以生命课堂为抓手,进一步将二小演绎成生命的乐园,让学生享受到释放活力的生命快乐,是我们孜孜不倦的追求。为此,我们首先打造生命的课堂,通过呼唤知识的生命态,彰显学生主体地位,讲究方法的灵活性,拓展课堂时空度,努力把课堂演绎成师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演绎成师生互动展示的舞台。
教师的成长是生命课堂中最活跃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为真正打造生命课堂,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时刻关注着教师的个人尊严是否得到尊重,专业成长是否得到促进。学校通过文化引领、目标导向,搭建教师长远、扎实的成长阶梯;通过开放办学、海纳百川,造就教师大气、从容的教育气质;通过课题研究、聚焦课堂,磨砺教师真实、高效的教学特色;通过校本研修、同伴互助,营造教师和谐、向上的发展环境。为打造生命的课堂,我们有意识地将办学理念的践行与常态的课堂教学相结合,与当前的“两课”活动相结合,让教师享受发展的成功与乐趣,进而享受工作、生活的幸福,自觉地投入到生命课堂的打造之中,也为学生们在生命校园中的快乐成长夯实基础。
其次,注重情感体验,品味生命成长快乐。优美的校园环境、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为学生快乐的校园生活提供了物质前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想要让学生真正品味到生命的快乐,还得从生命个体的情感体验入手。
学校进一步提高德育实效,注重把德育内容生活化,把空洞的说教具体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感受生活的快乐。为此,学校加强了红领巾广播站、红领巾电视台和“三厅十四室”(文艺演播厅、学术报告厅、舞蹈排练厅和多媒体教室、科学实验室、电子备课室等)的管理与使用。我们也认识到学生要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之材,他们的视线就不应当只局限于课堂,束缚于校园。为此,学校鼓励学生走向更为广阔的体验空间。在学校的提倡和鼓励下,学生们根据不同的年龄段特征,纷纷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进行“三个一”和“六同”快乐体验。“三个一”指“当一天小交警、当一天小城管、当一天小环卫”;“六同”指家长、教师与学生们“同唱一支歌、同写一封信、同台来竞技、同游祖国美、同吃一餐饭、同演一出戏”。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让师生在充满笑声的生命感悟中奋进,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成长。
三、鲜明特色丰富人生
学校要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必须要有鲜明的特色。十三年的“生命教育”实践,我们精心打造出一块又一块的精美品牌,丰富着每位师生的人生。
首先,英语教学,让农村孩子具有国际情怀。学校创办之初是一所普通的农村县城实验学校,70%的学生来自于周边的农村家庭。为了打破城乡差异,实现教育公平,让学生在农村也能享受到大城市孩子一样的教育,不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学校选择了“英语教学”这一突破口。
学校率先成立了“武穴市少儿英语实验学校”,开办英语教学培训班,聘请省教科室专家、华师和武汉科技大学的教师作为学校英语教学顾问,对全校教师进行培训。同时,实施三个“1+1”教学管理模式,即本校教师与外籍教师相结合,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相结合,有形评价与无形评价相结合。采取“营造氛围,熏陶感染;聘请专家,指点迷津;开发资源,编写教材;开展活动,培养能力”四种方式,通过达标活动促推广,联谊活动促普及,考级活动促提高,比赛活动促运用,促进学生学英语、用英语、比英语。学校借助红领巾电视台对学生进行每天半小时英语早辅的常规落实,借助每学期一次的英语节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行具体的检阅推动。
其次,寄宿办学,为留守学生撑起艳阳满天。作为社会的一分子,留守儿童应该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关爱。站在“服务社会,让生命受到公正的礼待、公平的教育”的高度,我们在武穴市率先创办寄宿制校园,主动承担起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学校从丰富留守儿童的校园生活出发,精心营造了一个温馨的“爱的港湾”。学校的具体做法概括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颗爱心——留守关怀;双重责任——监护责任,教育责任;三方沟通——家庭、学校和留守儿童间的有效沟通;四时关怀——放学后、节假日、睡觉前、生病中的特别关爱;五个转变——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变空虚为充实,变优势为优点。
十余年的生命关爱,十余年的寄宿办学,班级化的分年级教学、个性化的特长培训、亲情化的零距离服务、科学化的智慧管理,使留守儿童综合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兴趣特长有了明显的发展,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更为留守儿童搭建了一个心灵的家园。
最后,语言文字,让教育生命变得靓丽多彩。为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走出山乡,走向更为宽广的发展天地,学校结合武穴方言较重,与其他地方的人沟通困难的现状,针对性地开展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常态活动。活动将语言文字工作纳入学校工作日程和常规管理,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语言文字工作,形成了师生“自我需求、自主发展、整体提高”的良好局面,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味。
按照“大力推行、积极普及、逐步提高”的思路,学校相继组织成立了“金喇叭”播音员小组、“小月亮”主持人小组、“小羲之”书法小组等十余个语言文字方面的兴趣小组,着力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让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学会语言表达,在与圣贤同行中学会追寻人生。在活动的开展中,师生的文化底蕴得到积淀,更为自信地与他人交往,迈向成功的人生。
“生命教育似朝阳,快乐人生激情扬。”我们坚信在“生命教育”这一理念统领下,在全校师生执著与自信的实践中,二小这所美丽的校园将更富勃勃生机,奏出生命教育的欢歌。
作者单位 湖北省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陆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