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总是追求尽善尽美,害怕出现意外,更害怕出现错误,这其实是不切合教学实际,也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没有大量错误作为台阶就不能攀登上正确结果的宝座。”错误是教学过程必然的产物,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时刻留心,及时捕捉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分析其成因,发现其潜在价值,充分挖掘并利用错误资源,顺学而导,演绎别样的精彩。
一、咀嚼“误读”处,将思维引向深入
朗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教学实际中,由于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等差异,学生朗读课文往往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出现添字、漏字、读错等“误读”现象。面对这些“误读”,教师除了要有足够的耐心,还要让学生在“误读”处分析原因,培养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笔者在教学课文《厄运打不垮的信念》时,有一位学生将“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前朝的逸闻,并亲自到郊外去考察历史的遗迹”一句中的“寻访”误读成了“走访”。对此,笔者没有责怪那位同学,而是引导其他同学发现了这位同学的误读之处,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寻访能换成走访吗?请讨论后说说你的理由。”学生通过读课文、查字典、集体讨论后,纷纷发表各自看法。有的说:“不能换,因为谈迁不仅到北京的大街小巷询问有关历史,还要寻找一些历史资料,所以用寻访合适。”有的说:“字典里的‘寻访’是寻找拜访的意思,‘走访’是访问拜访的意思。课文中的谈迁不仅要拜访群众、学者,还要寻找收集各种历史资料,因此这里用寻访合理。”还有的学生说:“我觉得寻访更能表现谈迁为重新编写《国榷》时所付出的努力!”学生因一时疏忽将“寻访”误读成“走访”,教师没有责怪,而是及时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查字典、集体讨论等途径,深入理解了“寻访”和“走访”的区别,在研读中辨析词语,感悟内涵,使学生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二、辨析“误解”处,让感悟变得丰厚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解读,这些解读有许多是正确的,有些却是肤浅甚至是错误的。面对错误的解读(“误解”),教师要迅速分析缘由,对症下药,因势利导。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船长》时,遇到了这样的场景:
师:课文读完了,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些什么?
生:我想对船长说,你一心只想到了别人,却忘记了自己。你是一位舍己为人的好船长!
生:船长,你的事迹让我感动,但是感动之余我却要说你有点傻。(同学们有点惊讶)
师:你为什么说船长傻呢?
生:因为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价值的,他最后一刻完全可以乘小艇离开沉船或者游到不远的“玛丽”号巨轮上。所以我觉得船长的牺牲是没有价值的。(有一部分同学开始议论起来)
师:哈尔威船长的牺牲难道真的没有价值?他在最后有离开危险的机会吗?请同学们讨论后交流。
生:哈尔威船长根本没有离开危险的机会。因为当时时间非常紧迫,其他乘客离开即将沉没的大船时,哈尔威已经没有离开的机会了。
生:我觉得哈尔威船长他可能没有时间离开沉船,也可能是决心要与大船共存亡,这正是船长忠于职守的最好表现,他的死重于泰山。
上述教学片断中,当教师提出“你想对哈尔威船长说什么”时,一位学生却出人意料地说出“船长有点傻”、“船长牺牲没有价值”这样的错误解读。对此,这位教师没有直接评价学生的对与错,而是将问题回抛给学生,让学生激烈讨论,深入思考,在对话中互激互促,互助互补,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走进了哈尔威船长的内心世界,深刻领悟到了英雄的高尚品质。
三、巧用“误写”处,让书写趋于规范
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经常会写错别字,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会直接批评斥责,让学生罚写多遍,这样只会让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的教师会让学生订正,这样做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错别字问题。笔者觉得面对学生的错别字,应该深入分析错别字形成的原因,采取有效的引导策略,让学生准确掌握字的读音、结构、意思,发现易混汉字的差别和联系,在有情有境的训练中规范书写。如在语文训练课上,教师让学生到黑板上默写词语,有一个学生把“心浮气躁”误写成了“心浮气燥”。
师:现在让你们做啄木鸟医生,你们发现黑板上有什么害虫呢?
生:“心浮气燥”的“燥”写错了,应该是“躁”!
师:请你把正确的字写在黑板上。(学生在别字旁写上了“躁”)
师:怎么才能不把“躁”误写成“燥”呢?
生:火字旁的“燥”表示干燥,没有水分的意思;足字旁“躁”表示性急、暴躁的意思。
生:心浮气躁是形容人性情浮躁。做事不踏实。所以这里应该用足字旁的“躁”。
师:你们说得有道理。谁还能编首儿歌来记住这两个形近字?请大家先讨论一下。(学生高兴地讨论研究)
生:有“火”就会干燥,有“足”就会急躁。(学生鼓掌)
上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写错别字时,没有批评斥责,而是让大家充当啄木鸟医生来发现错别字,再让学生做小老师指导写错字的同学如何避免错误,学生们说得头头是道。最后,教师还让学生编儿歌记忆易混淆的汉字,学生在愉快的情境和独特的体验中学得更为扎实。
四、探究“误用”处,让表达更加准确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但学生由于受知识经验、认识水平、思维方式等因素的限制,在运用语言时往往会出现一些表达不当甚至错误的地方,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已有的语言程度,通过有效训练,使学生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如《鸟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尝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后,安排了仿写环节。
师:同学们。省略号后面还可以补充内容,你们能续写几句吗?
生:从不断催促的布谷那里,我懂得了勤劳刻苦的重要。
生:从连绵不断的蚂蚁身上,我知道了集体力量的强大。
师:你们觉得这句话怎么样?
生:我看这一句话有点问题,用连绵不断来形容蚂蚁是不恰当的。
师:那你们觉得形容蚂蚁应该用什么词语?
生:成群结队、密密麻麻。
师:你们发现了用词不当的问题,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课文的前几句都是从鸟儿身上得到启示,而他这一句是从蚂蚁那里得到启示,内容前后不统一。所以这一句不适合作为续写内容。
师(走到那位说错学生的身边):现在清楚了吧,请你重说一句吧。
生:从英勇破冰的天鹅群那里,我感受了勇敢团结的力量。
上述教学片断,教者面对学生续写时的错误,既没有不闻不问,也没有直接告之,而是让学生发现其中用词不当和前后不统一的错误,再让出现错误的学生及时更正,收获成功表达的机会。在不动声色中,学生的智慧得到了启迪,语言得到了磨炼。
当然,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上述出现的“误读”、“误解”、“误写”、“误用”等几种错误外,还有其他难以预设的错误。面对各种错误,语文教师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及时发现并用宽容的心态正视学生的错误,巧妙利用错误性资源,采取有效的方法引导化解,让学生在错误中收获成功,在错误中获得发展,在错误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响水县双语实验学校
(实习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