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轮(turn)表示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在会话过程中的某一时刻作为说话者的机会,二是指一个人作为讲话者时所说的话。会话参与者轮流说话,就叫“话轮转换”。理解“话轮转换”,可以掌握会话结构的规律,运用会话策略提高会话效率,促进会话双方的顺利交流。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会话形式,教师在这一交际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是课堂交际活动的参与主体。在师生互动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掌握话轮转换规则与策略,调控话轮主动权,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给学生创造参与课堂、运用语言的机会,营造快乐和谐的氛围。笔者结合特级教师沈峰老师英语教学的实际,从营造“话语场”、打造“话轮链”、整合“话轮链”的角度,探讨如何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动力。
一、延伸空间,营造“话语场”
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没有环境,就没有磁场,学习就会散漫无边。学习必须融入学科或者学校的一种“场”的力量。英语口语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种和谐且恰如其分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放下心理包袱,继而产生交际的愿望和兴趣。
一是用学生熟悉的韵律诗、Chant、儿歌营造“话语场”。
Chant即韵文,其内容句式简单,朗朗上口,好记易背。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使用Chant,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增添学习的乐趣,还能促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熟记教学内容。选择适合话轮话题的Chant进行热身,从而展开话轮转换,把学生注意力引向话题本身是一种常用高效的策略。
甚至于口号这种话语形式,运用得当也可以充分发挥其感召力和号召力,成为凝聚人心的话语“磁场”。有的课堂一开始就引导学生齐诵口号:“Listencarefully,Read loudly,speakEnglish
beautifully and haveEnglish lessons happily!”(仔细听,大声读,说完美的英语,我们的英语课是多么幸福!)这则口号提示了上课规范,概括了班级学习的鲜明态度,表达着积极的情绪和坚定的信念,同样具有一定的磁场效应。
二是用学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话题、故事营造“话语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建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敢于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教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顺应学生心理,提出学生喜欢、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故事,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表达的兴趣,从而让学生自发维持和进入话轮空间。如果能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有时一两分钟的交流就可能让学生认同教师的思想而决定加入这个话题的讨论,并且说出自己的话语。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是否能够建立让学生心跳的话语磁场,是否能够以学生为主体,俯下身来,和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设计语言教学活动。
三是用富有感染力的谈话活动营造“话语场”。
在特级教师沈峰的课堂上,总能看到师生之间亲切真实、自然快乐的会话互动。这个互动源自于教师把课堂的主体地位留给了学生,源自于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的学情把握。在六年级的一堂复习课上,沈老师要求学生用得体、礼貌的英语与新教师交流,向教师提一个问题,获得他们想知道的信息。于是教师看到学生们努力地搜寻得体又礼貌的词语来组织语言,展开交流。“Excuseme,may I have your name?”(打扰了,请问您叫什么名字呢?)“Excuse me,may I askyou some questions?”(劳驾,我可以问您一个问题吗?)“Hello,what color do you hke?”(哈罗,你喜欢什么颜色呢?)全新的课堂场景,亲切的话语对象,简单易行的谈话任务,会在学生心中形成一定的效应,主动想要用得体的礼貌用语展开交流。
二、提高深度,打造“话轮链”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的一个核心问题,构成对话的话轮井不是孤立存在的,前后出现的话轮之间必然存在着某种序列关系,形成话轮序列。由于小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和实际交际能力有限,通常没有能力来控制话轮,所以教师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或刚学的)句型和词汇主动提出问题,来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真实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抓住一切可能的机会,引出新的话题,主导师生间话轮的保持与转换,使师生间的口语交流不仅自然,而且丰富、层层深入。
沈峰老师课堂上师生交流的精彩与洋溢着的人文情韵,不仅是因为教师营造了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话语场”,更重要的是沈老师总能够巧妙地转换话轮,进行必要的信息提示,或保持话轮,或深入话轮,把谈话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又牢牢地抓住话题中心,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语言智慧、语言幽默和丝丝入怀的对学生的关爱。
一是通过重复问题,保持话轮,打造“话轮链”。
在沈峰老师的课堂上,学生通过向教师提问来了解有关信息,一学生问道:“Excuse me,what color do you like?”(能告诉我,您喜欢什么颜色吗?)沈峰老师并未直接回答学生的问题,而是通过相关语言提示,重复学生的问题“Look at my coat,canyou guess what color I like?”(看看我的外套,你能猜到我喜欢什么颜色吗?),很自然地实现了对话轮的保持,丰富了师生之间会话的语料,增加了师生之间话语交际的深度,也避免了师生会话的单一和乏味,把更多的表达机会交给了学生。
二是通过追问问题,转换话轮,维持“话轮链”。
沈峰老师非常善于捕捉学生口语表达的信息,并且灵活地转换话轮进行追问,如“Why?”“How?”“When?”等,通过这些问题再一次把会话引向深入,使会话内容更加具体,语料更加丰富,信息更加全面;沈老师通过追问,或让学生自觉发现并修正语言,或强调话轮中心话题,以便为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作强调和铺垫。
一堂复习课上,学生们询问沈峰老师的姓名、喜欢的颜色和动物之后,一个学生接着问“would you like to go to thepark?(您喜欢去公园吗?)”老师重复关键信息(Go to thepark?),接着进行回应(Yes,I’dlove to.),然后进一步反问(Now?),并追问(Shall we go tothe park now?),停顿片刻后给予提示(After the class,right?),最后再进行复述和小结(So we’regoing to…)。
通过追问问题,转换话论,可以在一点一点地重复、追问、提示中步步深入会话,让学生内心倾听的能动性达到最大程度的激发,使他们在倾听、沉默、思考中内化吸入语言,最后输出自己的语言,从而锻炼和提高语言能力。教师还可以在归纳小结的同时,让学生内在的语言结构体系得到进一步巩固,以便使他们获得全面的听、思、说的能力。
三是通过系统化信息,延续话轮,整合“话轮链”。
在话轮转化中,教师主导着话语的深入和不同话题的衔接,同一个话题的相关话轮有小结语,不同话题的话轮链也有归纳。最后,教师还要对所有的谈话内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且又一次通过问题对会话中提到的信息进行最后检查和重复。对于整个话轮接话轮的这条“链”,从方法的角度展开信息互动过程,从内容的层面进行系统整合。学生表达的内动力和倾听的内动力得到最大化的激发,此时输入的语言便有了被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最终形成语言能力。同时整个话轮链洋溢着自然、本真的气息,浸润着教师的语言智慧,满足着学生心智成长的需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师每天走上讲台,就开始了师生之间的会话交流。从表面上看,会话是纷繁复杂、让人捉摸不透的口头表达语言,但实际上它有自身的规律。话轮转换理论无疑给了教育者一片新的视野,能促使教师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
(实习编辑 黄蜀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