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多局限于对课文的分析、归纳和总结等,很难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审美感受能力。而信息技术以它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思考,引领学生感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生机与活力,大大改变了传统语文教学的内涵,为语文教学插上了神奇的翅膀。
第一,信息技术拓展了语文教学领域,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学习。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也就是说,语文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现在的中学生,生活范围狭小,仅局限于学校与家庭,接触到的人和事十分有限,获取的知识信息也很少。我们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使学生间接地了解社会生活,积累信息和知识,从而不断拓展他们的生活空间,促进他们对文本的学习和理解。比如,在教授《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我展示了中国古今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图片,打破时空的局限,使学生对中国建筑艺术及其文化气息有了深入的了解,积累了关于建筑的大量信息,很好地理解了文本。同时,也使学生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有了深刻的认识,使他们更加热爱祖国。
第二,信息技术丰富了语文教学资源,使教师的备课更加方便。语文教师传统的备课,基本上只依赖于《教学参考书》,资源十分有限。而今天,信息技术给教师提供了大量的资源,从课文朗读到音像资料,以及参考教案、课件、练习等,可以说应有尽有。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创造性的基础上,适当借鉴或利用这些资源,使自己的备课更为充分,这样上起课来也就会得心应手。
另外,信息网络也为我们搭建了一个与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教育专家进行交流探讨的平台。这既实现了信息融通,又可取长补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第三,信息技术优化了语文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优美的景色、动人的感情、鲜活的形象,虽然都来源于生活,但作者是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因此,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引导学生去想象、感悟、体验,让他们在现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把文字还原为生活中本来的面貌。传统的语文教学,是由教师讲解分析,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信息技术手段新颖的形式、多样的方法,能够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变无声为有声,生动、直观的画面,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教《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我截取了电视剧《水浒传》的相关片段,适时穿插播放,使学生对文中的人物和当时的社会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深刻理解了林冲走上梁山的原因,最后,伴随着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结束了本节课,使学生深受感染。
第四,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率。信息技术进入课堂,更益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思维的展开,生成创新的火花。比如,在讲授《登高》这首诗之前,我先让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有关杜甫的生平资料,以及杜甫不同时期的代表诗作和有关这首诗的学习材料,对这首诗进行预习。上课时,我设计了几个问题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由于学生课前准备充分,在我的引导启发下,他们轻松自然地把握了本诗深厚的情感。整个过程,我只是略作指导,适当点拨,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便利。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南县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