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以下简称我区)一直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在传承和理清学校文化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把“课程”作为文化变革的核心要素,把“课堂教学”作为永恒不变的主题,走出了一条创造性落实课改理念的特色发展之路、文化经脉的延伸之路。
一、三大举措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几年来,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我区遵循“整体推进、有效引领、创新机制、改进提升”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动,即以每年3月份和9月份的中小学视导为发现问题的契机,以每年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为有效引领的平台,以每年12月份的德育工作交流会为总结提升的载体,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一是政策保障,规范管理。几年来,我区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2009年,为充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出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出台了《金水区中小学教学指导意见》和《金水区中小学教学常规》。2010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监控,我们出台了《金水区杜绝不文明教学行为》《金水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金水区学校领导任课、听课制度》等文件,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2011年,为了使我区的课程建设能够稳步有效地推进,我们出台了《金水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同时,我们还配套制定了《金水区品牌课程评选方案》和《金水区品牌社团评选方案》,以保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平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进行。首先,按照“分区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根据地域和学校特点成立了六大学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制度。其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长轮岗、中层竞聘、教师交流等活动。然后,下移工作重心,整合各业务部门,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后,以推进百名“学科带头人”、百名“首席教师”、百名“教学新秀”为内容的“三百工程”为重点,确定全区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科学引领,有效实施。科学引领是保证课程建设有序、规范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聘请了省内教育名家、著名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用专家的智慧引领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引导学校通过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逐步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规划,并通过校长讲坛、金教论坛、协作区联席会议等形式组织多层次之间的交流,加强沟通,共享智慧。
二、持续推进,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一是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需求与评估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求学校首先要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落实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同时,强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找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还要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教师的优势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是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基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在分析与研究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等内容。目前,各所学校都已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方案,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如文化绿城双语小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依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验项目,将“雅趣立根基,培养国际娃”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一套
“稳固基础、互动共生、雅趣促行”的课程体系。
三是认真抓好落实课程目标的渠道与途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来进行深入落实并不断反思与调整。如今,我们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施和探索。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我们要求各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上齐每一门课,并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每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同时,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课程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要把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作为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根据这些要求,各校要按照我区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有关道德课堂的建设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其次,推进校本课程向品牌化发展。经过多年的不断探索,我区各所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了多门富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如南阳路三小以“结文化”为核心,围绕学校培养目标,对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的课程进行统一规划,形成《中国结·龙蒂花编制》校本课程精品系列;纬五路二小以“珠趣”、“对课”为基础,全面建构校本课程体系,并做到常态实施、序列发展。
最后,加强活动课程的序列化研究。活动课程是以学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主题的各类活动性课程,如社会调查活动、班队会、少先队主题活动、学生社团活动等。各学校从整体上去审视所开展的各类活动,对这些活动课程进行序列化的建构,使之逐渐走向常规,成为一套相对固定的“程序”。我们引领学校站在课程的高度,去思考、研究、设计、实施、管理学校的活动课程,建立长效机制,逐步形成四个课程化。第一,养成教育课程化,即细化德育目标,分层管理,分步推进,形成序列,用课程来规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第二,社团活动课程化,即我们制定《金水区中小学社团管理办法》,为学生个性发展保驾护航;每所学校的社团都是以学生自主选择、实施为主体,以教师的有机引导、服务为手段,以学校的大力支持、引领为保障,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第三,主题活动课程化,即我们把开学、离校、入队等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相整合,明确列入学校德育课程规划中,保证活动的实效性。第四,家庭教育课程化,即我们以“理解、信任、目标一致”的合作关系为指导,开发、建设学校、家庭教育课程。
三、推进道德课堂,构建规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
一是做实一个课题。我们围绕《金水区道德课堂的策略和规律的研究》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区属中小学校也从课堂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价等方面申报了41项课题,通过细化解读课程标准、研究课型、课堂观察诊断课堂等活动,扎实、稳步地推进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我们在前期科研的基础上,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的理念与实践的落差、教学预设与实际教学脱节等原因造成部分课堂效果低效,部分教师很少关注智商以外的情商发展等问题,申报了《规范、高效、情智共生的课堂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探索》这一课题,并在全区展开研究。
二是两个学科先行。我们以英语和数学为先行者,探索前沿教学形态。我区对数学教学的研究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受到了许多专家和同行关注。随着我区“学校教育国际化”实验项目的启动,我们通过聘请新加坡外教开展英语课堂教学实验,引进国外的课程和先进的英语教学方法,加上本土化的开发,促进英语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我们还将实验学校的体、音、美、科学等学科教师送往澳大利亚进行英语教学培训,在这些学科进行英语教学实验。两个学科的先行实践,将进一步开阔教师们的教学视野,为我区课堂教学注入更加丰富的元素。
三是做好三个环节。第一环节,课前——坚持三个读懂。首先,读懂课标。我们将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标分解到学期、课时的细化解读课标活动中来,解决课堂教学目标“假、大、空”的问题;创新研读形式,形成“自学研讨”式研读、“专题研究”式研读、不同版本的教材研读等研读形式,呈现出既有统一行动,又有个性化表现的自学与合作。其次,读懂学生。重点进行课堂前测和学生调查,解决课堂教学“目中无人”的问题;撰写了《金水区小学数学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调查报告》,将在第十二届国际数学大会交流。最后,读懂教材。进行对教学资源的集体教研、教材教法研修、中心组研讨等研究活动,解决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撰写课程纲要和导学案,解决目的性不强,不能站在学生角度思考教学的问题。如我们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设计,分解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对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相关概念进行分解;第二个层次,是教师基于对课标的理解而设计教学活动。
在三个读懂的基础上,我们要求教师按照郑州市和金水区关于课程纲要、导学案、作业建设的要求,精心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和本班学生实际的课程纲要、导学案或教学设计,以及具有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个性化的作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
第二环节,课中——实施实践观察。我们主张教师通过自我实践观察,即利用录音笔、摄像机等现代化手段采集自己的课堂实况以供研究。就是以多个维度的观察统计,以数据为依据,通过规范和理性的评课,提高教学针对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了实现课堂教学由经验型到科学型的转变,我们在学校推行“课堂系统诊断”活动,即诊断小组和被诊断教师一起,按照“课前预诊-课堂诊断一课后会诊”的方式,采用不同维度、不同视角对课堂进行观察诊断。通过诊断数据,分析教学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教师在专业上得以快速成长,提升了课堂教学水平。
第三环节,课后——坚持研究提升。我们对课堂观察中的问题,通过课后会议反馈,分析解决;对个性化的问题,通过个人反思和同伴互助解决;对普遍性的问题,形成课题研究解决;对疑难问题,采用专业引领方式解决。我们将教研与科研密切联系起来,形成教研即科研,问题即课题,解决即研究的共识,让教师形成良好的反思、交流和研究的习惯。
我们在课例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开展了课型系列研讨活动。我们以学科为单位,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选取不同课型进行研究,归纳课型特点,把握课型教学一般规律,帮助教师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如徐淑卿老师在郑州市中学化学“中招复习课”研讨会上展示的研究成果“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的专题复习课——展示目标,知识梳理,构建网络,疑难解析,典型例析,中招预测。这给与会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到了一致好评。
我们深知,要构建道德生态课堂,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在情智共生的课堂教学形态的探究中,我区初步总结形成了文科教学和理科教学的“四步”教学形态。文科——初读入境,启动情智;熟读感悟,生成情智;精读明理,发展情智;实践创新,展现情智。理科——情境寓问,启动情智;探究解疑,生成情智;合作构建,发展情智;延伸应用,展现情智。同时,我们还对突破难点、疑点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初步形成了在这种教学形态下情智共生课堂的四步流程,即问题唤醒情智、问题引领情智、问题升华情智和问题内化情智。
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和探索有道德的课堂教学,既是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同时又是学生发展的需要。课程改革需要理念的引领,更需要在理念引领下的坚持与执著,我们今后会在这一方天地中辛勤耕耘,让课程成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源泉,让课堂成为学生演绎生命智慧的舞台,让学校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教育体育局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