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化课程建设包括国家、地方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两个方面,它是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一种教育追求。校本化课程建设的实质是学校课程文化的确立与转换,以及学校文化的重建和教师文化的革新。一、课程文化是课程建设的关键
国际课程论专家菲利浦·泰勒指出:“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是教育运行的手段。”课程缘起于文化传承的需要,课程教育的目的只能以具有客体性的文化为依托才能够实现。社会文化滋养、塑造、制约着课程的生成与解释,它规定了课程生成的途径与内容,设定了课程内在的逻辑与范畴,规范了课程解释的视角与方向。课程是社会文化的适应性产物,课程的价值是以其文化适宜性为前提的。课程以文化为内容,以促使学习者文化经历的转变为目标,其目的在于使个体具有创造新文化的勇气与信念。而课程自身的文化底蕴、品性与自主性也会对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
还原课程文化本体地位,意味着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品位、理想、追求和关怀对文化进行选择、内化,建构特有的课程文化。这种选择、内化和建构蕴含着主体的需要、目的及对一定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因此,课程不再仅仅是从既有的文化中“拿来”的文化,而是具有了独特性、内在性、创生性等属性的特殊文化。
每次课程改革都是社会文化理想的实践,并影响着社会文化发展的进程。从某种角度讲,课程改革过程实际上是不同课程文化观之间的碰撞、交锋,从而形成“同而不和”或“和而不同”的过程。因此,课程改革的关键是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建设包括课程文化观念和课程活动形态,如课程思想、课程理想、课程制度、课程体制、课程权力、课程管理、课程形态等内容,它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环节。
课程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育人工程,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倡导一种人本、民主、平等、创新、对话、合作、多元、开放的课程文化。课程文化的建设应超越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文化;超越权威主义和普遍主义,形成合作、对话、创新的课程文化;超越刚性的、静态的、封闭的课程,形成弹性的、动态的、开放的课程文化。同时,还要全面系统地分析本校的课程文化传统和学校文化特色,创造个性化的课程文化;要整合家庭文化、社会文化和学校文化,使三者融合成整体育人优势。
在课程文化建设中,校长一要能够基于特定的教育哲学和教育思想,创造、理解并表达学校共同的课程愿景;二要在践行自己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不断学习新思想、新观念,积极构建本土化、本校化、个性化的课程文化;三要不断提高学校课程文化领导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课程领导行家,能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成功地传递给每一位教师,让他们成为课程文化的倡导者和建设者。
二、重建、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
无论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再加工、再创造,还是校本课程的设计开发,实际上都是对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并成为学校师生认同的价值观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环境中生活的全体师生员工的一种共同追求,是学校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文化与校本化课程建设集中反映了学校的特色与个性,而学校文化又是校本化课程建设的重要资源。校本化课程建设是学校一项具有持续性的专业活动。按照泰勒的设想,任何课程的设计都须解决四个基本问题:一是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二是学校应该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三是学校怎样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四是学校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简单地讲,就是确定目标、选择经验、组织经验和评价结果。依次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也就形成课程设计的程序。由此可见,校本化课程建设实际上是学校整体发展的一次重新定位和自我设计,是重塑学校形象,重建学校文化的过程。
学校文化重建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以价值观念的变革为核心,强化师生认同,着力打造个性化学校文化;必须要用新课程理念丰富学校精神文化,牢牢树立“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价值观,建构以生命生成为核心的现代学校观念文化;必须用新的评价模式健全学校制度文化,努力营造激励创新、民主平等的学校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突破制度化教育的束缚,提高人在制度体系中的主体性;必须用课程资源的理论指导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从教育思想变革的高度建设富有生命气息的学校环境文化,发挥学校环境这一潜在课程巨大的教育意义。
每一所学校都有特有的文化传统。重建学校文化必须对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特征、历程进行考察,剖析学校已形成的文化传统,提炼并凝聚出本校的文化,使每一位师生都能体悟学校文化的精髓,从而构建独特、深厚的学校文化,真正实现对已形成的学校文化的历史传承。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首先重视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与建设。林崇德教授指出:“良好的学校精神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力量。它作为学校普遍认可、接受和推崇的风尚、习惯、准则,一方面以制度规范形式依存于校风;另一方面又以价值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个体身上,体现在学校成员的个性心理特征上,即校风的人格化。”构建学校精神文化,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关注人的生存方式、生命意义,追求认知情感与精神和谐发展,追求一切活动的价值与意义,追求生活的质量与认知完美。
校风、教风、学风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因素,体现着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好的校风具有深刻的“强制性”感染力,具有对学校成员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它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能力,能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和行为的侵蚀和干扰。教风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学风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优良的学风像校风、教风一样,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
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人物。校长要在对自己学校文化传统的把握和辨析、对当代社会变化和学校大文化使命的把握,以及对目前学校师生状态和生活背景中形成的文化特征了解的基础上,提炼形成能够体现和适应本校办学理念的文化追求,并取得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认同,自觉践行,逐步积累凝聚成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校长应是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者,要站在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把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客观实际及校长的办学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挖掘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文化亮点,形成学校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确立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应是学校制度文化的经营者,要坚持以人为本与科学管理相结合的理念,使刚性制度闪耀人文的光辉,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的制度文化体系。校长应是学校物质文化的设计者,要优化学校环境,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能传情达意,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同时,校长应该营造一种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促使广大师生员工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地发挥整体效应。为此,校长要做一个有品位的文化人,成为一个真正的“学习者”“思想者”和“研究者”。
以上这些都是我们重建、传承与创新学校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校本化课程建设向纵深处发展的可行性办法。
三、要有与课程建设相适应的教师文化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新课程改革无疑是一场课程文化的改革。校本化课程建设需要倡导并扶植新型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转型,其根本在于教师文化的革新。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解读者,新课程改革理念只有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教育效果。因此,有人提出“教师即课程”这一观点。同时,教师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因为学校文化主要是人的文化,教师文化又决定着学生文化的形成,是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和速度,对学校的课程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校本化课程建设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师文化,需要对原有的教师文化进行革新并重建。
教师文化重建的关键,是要确立课程意识和转变教师的行为方式。
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系统的基本认识,是对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反映。课程意识作为对课程的心理反应,其基本形式是观念层面的,在本质上就是教师在教育行为中或明确或隐含的课程观与课程方法论,它是以课程观为核心形成的,对教育活动体系中课程系统的一种整体认识。之所以强调教师文化重建要确立课程意识,是因为教育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行为,而是基于信念的行为。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转变以往是课程消费者、课程忠实的执行者等观念,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用自己独特的眼光来审视预设课程,创造性地构建合理的课程。同时,教师还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广泛吸收与课程相关的信息,在课程开发、课程设计等活动中发挥主体作用;要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时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一切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要在课程实施中既依据教材又超越教材,善于开发利用各种教材以外的课程资源,为课程价值的实现和学生的发展提供多种发展平台。
教师文化的重建,应提倡尊重学生的课程文化。重视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应是教师文化的重要内涵,是教师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同时,教师文化的重建,应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和专业水准。也就是要求教师具有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具有引导和研究学生的能力,具有培养学生良好社会适应性的能力,以及具有较强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教学反思和同伴互助合作能力,并有着丰富的教育智慧。
在教师文化建设过程中,校长首先是领跑者和建设者。校长要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让他们自觉学习、接纳、内化、践行新课程理念;要引导教师转变学习和工作方式,让教师幸福、有效、快乐地工作;要树立校长也是教师的意识,自觉投身到教师文化的建设之中。
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在管理中应不断完善“以人为本”的制度化管理,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教师文化建设氛围;应建立健全正确、合理、多元的评价制度,为教师文化建设提供轻松、和谐的空间;应加强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应加强学习型校园建设,引导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围环境,为教师的成功搭建各种平台。
课程的校本化建设是发展学生个性,凸显学校特色,铸造教育品牌,培养优质人才的系统工程。文化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它的传承与创新为课程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九中学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