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叙利亚动荡中亲赴黎巴嫩

2012-04-29 00:00:00黄培昭
世界知识 2012年8期

受到叙利亚局势恶化的影响和波及,叙利亚危机的“溢出效应”正在黎巴嫩日益显现,若处置不当,或将打破黎巴嫩目前相对平衡的局面。

眼下,叙利亚局势岌岌可危,与叙利亚有“特殊关系”的黎巴嫩自然难免池鱼之累。3月29日,黎巴嫩总理米卡提表示,不会改变对叙利亚问题的立场,将继续奉行不介入政策。作为阿盟成员国的黎巴嫩,在多数阿拉伯国家齐声“倒叙”形势下的这一表态,反映了其与叙利亚关系的微妙与特殊。

但是,作为叙利亚的邻国,叙利亚危机的“溢出效应”正在黎巴嫩日益显现。一是,越来越多的叙利亚难民进入黎巴嫩,冲击黎的局势稳定和社会安宁;二是,黎叙边境地区时有冲突和袭击事件发生,甚至造成黎巴嫩人员伤亡;三是,叙利亚卵翼下的黎巴嫩真主党打破沉寂,高调声援叙利亚。

路遇逃难的叙利亚人

叙利亚局势动荡后,生活在霍姆斯、德拉、哈马等地的叙利亚人开始逃离家园,其中前往土耳其和约旦的最多,逃到黎巴嫩的也已经达到上万人。叙利亚难民大多通过贝卡谷地进入黎巴嫩,贝卡谷地纵贯黎巴嫩东部靠近叙利亚的边境地区,南北长达150公里,包括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在内的一些城市都可以经由这里的高速公路,进入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等地。近日,笔者探访贝卡谷地等黎叙交界之处,与叙利亚难民进行了近距离接触,感触良多。

在贝鲁特,笔者连续遭到六辆出租车拒载,因为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少有人愿意往贝卡谷地跑。正当笔者气馁之际,一位满脸络腮胡、长相粗犷甚至有些吓人的出租车司机走了过来。“什么?贝卡谷地?”他有些犹豫,然后眉毛一横,像是做了很大决定似的说:“上车,200美元,不还价。”我顾不得他不太“安全”的长相,赶快坐上车,生怕这位名叫卡比尔的“的哥”反悔。

尽管已是阳春三月,但谷地两边的山崖上还覆盖着皑皑白雪,在艳阳下泛着耀眼的光芒。一路上,不时有挂叙利亚牌照的汽车从对面驶来,汽车和车上的人一样,都是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卡比尔告诉我说,那些破旧的车都是来自叙利亚的,而新车或是高档车则是黎巴嫩的。一路上不时有破旧的车子抛锚,我要求卡比尔停车,上前与他们攀谈。其中有一家人,男主人忙着捣鼓车子,他的三个孩子争相回答我的提问,妻子则在一旁矜持地站着。这家人来自德拉,局势恶化后,别说日常生活,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一家人思前想后,虽然舍不得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乡,但还是前往黎巴嫩投靠亲戚。

其实,这家人起码还有车,还有亲戚可以投奔。在贝卡谷地的道路两侧,我不时看到简陋的帐篷,或者是用粗糙的建筑材料临时搭建起来的简易住房,不少叙利亚难民就住在那儿。谷地的气候反差很大,到了夜里有些地段的气温甚至会降至零摄氏度,而且这里没有自来水,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

难民是叙黎关系的缩影

为应对不断涌入的叙利亚难民,黎巴嫩加强了对黎叙边界尤其是贝卡谷地的检查和安全警戒工作。在黎叙边境小镇马斯纳,笔者看到,黎巴嫩士兵挨个对叙利亚难民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盘问。我注意到,不少叙利亚难民只拎着几个塑料袋。一名中年妇女无奈地向我解释说,家乡到处是枪炮声,“再不跑就没命了,保命要紧”。

事实上,在叙黎边境上,除了平民,还有一些“叙利亚自由军”也来此避难。黎巴嫩军方情报部门日前透露,军方近日抓获了数十名非法入境的武装人员,并缴获了一辆载有火箭发射器、榴弹炮、机枪、冲锋枪和弹药的汽车。显然,这给黎的国内安全构成了隐患。

阿拉伯媒体分析称,难民是叙黎关系的一个缩影。近日有黎巴嫩官员指出,叙利亚难民问题纯属人道主义问题,不应当被政治化。事实上,黎巴嫩和叙利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法国委任统治时期,二者曾是同一个政治实体。黎巴嫩独立后,叙利亚一直拒绝承认,并派出一支近三万人的“阿拉伯威慑部队”驻扎在黎巴嫩。1991年,两国签署了“兄弟关系合作与协调条约”和“安全与防务条约”。一直到2004年9月,美国、法国等国家推动安理会通过1559号决议,要求叙驻黎部队全部撤离。次年4月,由于被指责与黎巴嫩前总理哈里里遇害有关联,叙利亚在西方空前的压力下从黎撤军。2008年叙利亚与黎巴嫩建交,但是叙利亚在黎巴嫩的影响犹在,两国关系十分“特殊”。埃及《消息报》评论说:“迄今为止,黎巴嫩始终生活在叙利亚的阴影中,所不同的是,受到国际形势和外部势力干涉的影响,这个阴影有时浓重,有时稍微淡薄而已。”

不仅如此,黎巴嫩和叙利亚拥有共同的经济利益和经济纽带,相互依存度很高。比如说,黎巴嫩吸收了叙利亚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至少有120万叙利亚人在黎巴嫩打工,主要从事建筑业、农业和服务业等,约占叙利亚劳动力人口的五分之一。而这些外汇收入又极大缓解了叙利亚发展所需的经费问题。再比如,黎巴嫩资源严重匮乏,多年来叙利亚以优惠价格向其提供大量石油和电力。叙利亚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多,物价低廉,吸引了不少黎巴嫩人。而黎巴嫩则是商业国家,是叙利亚人购物消遣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正是由于两国的“特殊关系”,黎巴嫩不仅多次强调对叙利亚保持“不介入”的政策,并认为阿盟有关叙利亚的决议“十分危险”,强调“不会断绝与叙利亚的关系,因为那样不符合黎巴嫩的国家利益”。具体到难民问题上,黎巴嫩没有像土耳其、约旦等国那样建立难民营,而是规劝叙利亚难民投亲靠友,分散安置。

黎巴嫩也有苦衷

事实上,在黎巴嫩至今还生活着大约50万的巴勒斯坦难民,他们大多居住在贝鲁特郊外13个简陋、破旧的难民营里。难民营由巴勒斯坦人自己管理,拥枪自卫,包括黎安全部队在内的外部人员均不得随便进入。由于派系斗争不断,难民营内部时常发生冲突。黎巴嫩媒体认为,巴勒斯坦难民已经成为黎巴嫩的社会问题,而且影响了该国经济的发展。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前车之鉴”,黎巴嫩政府坚持不给叙利亚难民建难民营。

而且,如果黎巴嫩收容难民、建立难民营,就等于鼓励叙利亚人往黎巴嫩跑,进而等于拆叙利亚政府的台。黎巴嫩安全部门一直强调,流亡到黎的叙利亚人中,除了普通民众,也有武装分子和不法之徒,如果像土耳其那样建立难民营或者“安全走廊”,极可能被叙利亚反对派和西方利用,将其作为向叙利亚政府军发动袭击的“跳板”和基地,将武器与反政府武装人员运送到叙利亚,如此一来,黎巴嫩就等于站在了叙利亚反对派一边。不过,有分析人士称,黎巴嫩其实“留有余地”。一方面,黎巴嫩从人道主义出发向叙利亚难民提供救助,另一方面也释放了一些缴械投降的叙利亚武装分子等。因为在黎巴嫩政治势力中,也有不少人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同时,黎巴嫩还担心如果对难民置之不理,会得罪叙反对派,从而遭致反对派中极端分子的报复。

2005年2月,黎巴嫩曾爆发反对叙利亚的“雪松革命”,事后,黎巴嫩政坛分成亲叙和反叙两大阵营,前者主要有真主党、自由国民阵线和“阿迈勒”运动,支持者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后者主要有哈里里领导的“未来阵线”、黎巴嫩长枪党和自由国民党。可以说,黎巴嫩国内党派林立,政治斗争激烈。中东媒体认为,因为叙利亚问题,黎巴嫩特有的教派矛盾存在激化的可能,如果处置不当,叙利亚危机的“溢出效应”将会打破黎巴嫩目前相对平衡的局面。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与不少黎巴嫩逊尼派的立场截然不同,真主党力挺巴沙尔政权。真主党主要是什叶派穆斯林,受控于伊朗和叙利亚,由于敢跟以色列真刀真枪地干,所以在黎巴嫩的影响力很大,甚至一度呼风唤雨。眼下,在叙利亚当局面临被颠覆的危机、伊朗核问题被推至风口浪尖的形势下,真主党颇有厉兵秣马、准备大干一场的架势。3月28日,真主党发表声明称,阿盟做出的对叙利亚实施经济制裁的决定“开创了危险的先例,对叙利亚政府和人民是缺乏公正的”,因此,“真主党拒绝接受阿盟的决议”,甚至准备为此“讨回公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