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伊破局

2012-04-29 00:00:00宋晓枫
世界知识 2012年8期

2012年1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公布美国新军事战略,清晰地勾勒出美国“战略东移”的路线图。作为美国在亚太标定的战略竞争对手,中国已明显感受到美国在周边施加的战略压力。如何应对?以迂为直应是理性选择,而“借伊破局”则是中国迂回应对中绝对不容忽视的一条路径。

伊朗与中国同为美国地缘战略关注重点,而伊朗问题与中国亦有着重大利益关联。因此,从某种角度讲,“借伊破局”是中国制衡美国“战略东移”的一条必由之路。否则,中国的战略利益将会严重受损。

首先,中国的中东政策将面临严峻挑战。由于长期对外奉行不干涉内政政策,中国在中东一直偏重经济参与,而尽量避免过度介入地区政治事务,这直接导致中国在中东地区的话语权薄弱。此次美国通过加大对伊制裁力度,挑动伊朗局势紧张,不仅有效遏制了伊朗的地区影响力,而且还增强了盟友对其在经济和安全上的依附性。伊朗局势持续紧张,势必使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地位进一步加强,中国则可能因此被进一步政治边缘化。其次,中国地缘战略空间将遭更大挤压。冷战结束20年来,中东一直是中国的战略减压阀。但美国也一直凭借其超强的实力,不断巩固其中东霸权。软硬兼施之下,昔日的地区战略对手接连倒下,伊朗已成为美国在中东的最后一块绊脚石。解决了伊朗,美国的中东霸权将得到强化,届时,美必将腾出更多精力“关照”亚太,中国则会因此更为强烈地感受到美国从南面和东面施加的战略压力。第三,中国石油供给安全及相关企业机构利益将受到威胁。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赖度超过50%,约有一半海外石油运输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而从伊朗进口的石油约占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10%。因此,伊朗局势恶化对中国石油供给安全的威胁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美出台的对伊制裁新法案,中国与伊朗进行石油及相关产业贸易的企业与金融机构,将有可能遭到美国的金融制裁。3月20日,美国宣布给予配合其对伊制裁的日本及欧洲十国为期六个月的金融制裁“豁免权”,这显示美国威逼利诱他国跟随其制裁伊朗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因此,伴随美对伊制裁力度增大,中国相关企业与机构遭到金融制裁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大。

威胁的严峻性与利益的关联性,决定了中国“借伊破局”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此,中国必须以更为入世的心态去看待中东问题,并在具体操作上采取更加积极灵活的姿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入局,进而主动布局,最终达到破局之目的。

首先,把握时机,入局中东。当前中东两大热点:一是伊朗问题,二是叙利亚问题,两者共震使中东局势陷入激烈动荡之中。而由于域内外多种力量介入,中东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情势并非美国所能完全主导。此时,中国应把握叙利亚与伊朗问题的联动性,果断介入叙、伊问题的解决进程,并以此作为中国入局中东的战略契机。其次,政治解决,布局中东。坚持政治解决,是维护中东地区和平稳定的惟一途径。令人欣慰的是,目前叙利亚已初步获得通过政治途径和平解决国内争端的宝贵机遇。为此,中国应继续以政治解决为主导,并在把握利益关联和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通过加强与有关各方的沟通与合作,促进伊朗、叙利亚问题的和平解决。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提升国际地位,强化对中东事务的政治话语权,也更加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构建多元力量制衡的中东战略新格局,从而对美中东霸权形成有效“软制衡”。第三,争取“时”、“空”,巧妙抗衡。对于中国来说,打破美国布设的困局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其中争取必要的时间与空间至为重要。时间越久,空间越多,中国与美博弈的胜算也就越大,而入局、布局中东的根本目的也正在于此。同时,由于美国对于中国最为直接的战略压力集中于亚太,因此中国应以伊朗问题为鉴,更为巧妙地消弭美国的战略压力。当前美国对伊采取的是外部挤压、内部分化、内外联动的遏制策略,对此中国应予以高度警惕。我们应注意到,奥巴马执政以来,不断加紧美国战略力量的调整与部署,积极介入中国周边事务,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国的防范与围堵态势。长期以来,美国也一直对中国内部分裂主义势力进行明里暗里的支持,并利用所谓“人权问题”对中国横加指责。为此,中国应借美国因伊朗及叙利亚问题牵扯、尚未将大部精力从中东转向亚太之机,对内加强经济与社会问题的调整与管控,对外拿捏好处理有关争议的力道与时机,以避免内外矛盾形成契合、给美国以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