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好声音”:政治修辞的运用之道

2012-04-29 00:00:00罗峰
世界知识 2012年23期

11月初美国大选结果揭晓后,奥巴马和罗姆尼分别发表胜选和败选演讲。在此之前,有10月份三场总统候选人激烈电视辩论;在此之后,还将迎来奥巴马第二任期就职演说、发表国情咨文等重要时刻;更不用说大选年里各个阵营此起彼伏的激情演说……

这些政治舞台上密集的活动表面上是政客们在表演“说什么”。其实,无论是大选中的辩论与演说,还是在任总统的演讲,都是美国“好声音”的展现。这种作秀不仅仅是耍嘴皮子,它涉及古希腊时代以来西方修辞学的传统。综观古今中外对修辞的阐释,其最基本的含义就是对语言的使用,包括对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运用。

政治修辞是政治主体利用政治语言进行政治说服的能力与技术,目的是说服政治受众,达到政治主体的政治目标。完整的政治修辞包括六个要素,即政治修辞的主体、情景、受众、主题、论证及其效果,也就是谁说、为什么说、对谁说、说什么、怎么说以及效果怎样。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时代,政治领导人具备作为公众沟通者的专业能力,这是领导力的外显特质,必须重视向民众阐明政治情状,疏通民意,陈述事实,设置议程,建构形象,必须懂得利用语言策略,进行鼓动、劝说、解释一些政治理念和政治行为、公共政策及法律法规。

讲故事唤醒情感共鸣

美国独立战争及立国前后,政治修辞就成为发动民众、鼓舞民众的重要手段。其中关于国体、政体等的激烈辩论,给后世留下了精彩的记录。美国总统是在运用政治修辞的竞争氛围中赢得职位的,留下了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政治修辞。在不同的重要时刻,面对不同的境况,许多修辞称得上是穿越历史的“美国好声音”。林肯总统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流芳百世。威尔逊总统关于一战后世界和平设想的“十四点”甚至鼓舞着五四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肯尼迪总统就职演说“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更是成为不朽。里根总统抨击苏联为“邪恶帝国”、自诩美国为“山巅之城”,极大地提振了美国民众的信心。总统的政治修辞普遍重视个性化表达、人本表达、多元表达以及象征性表达,如今,讲好故事越来越成为独特的表现形式。

在今年的两党党代会上,每位登台者都进行着自我心路历程的深情讲述。特别是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她讲的多是家庭故事,夫妻俩40多岁才还完学生贷款,对家庭、对子女的爱……这些故事娓娓道来,蕴含着真情实感。然而就是这些平凡的颇具人情味的家庭故事,以及美国人心中的美国梦和美国历史中的一幕幕,让听众感同身受。她想以此来说明,奥巴马才是真正理解民众苦难并以改善百姓生活为己任的领袖。奥巴马能再次当选,妻子“催泪弹”般的演说功不可没。这次成功的演说为奥巴马成功连任增加了力量。

身为总统的奥巴马更善于讲故事。他懂得听众们想听什么,爱讲民众身边的故事。在今年的胜选演说中,奥巴马站在一个普通美国公民的角度,讲述了大选为什么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他谈到“一名志愿者,言辞中藏不住骄傲,他挨家挨户拉选票,只因哥哥终于找到工作,附近的汽车厂增加了班次给了他机会。一名军人的妻子为助选打电话直到深夜,只是为了确保那些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军人回家之后,无需再为一份工作、一个住处,走上‘战场’”。他又以一个俄亥俄州患白血病女孩的故事为例,再次阐述了医改的重要性。通过具体背景及真实情绪的分享,奥巴马以家庭故事拉近与普通民众的距离,勾起听众中与之有相同背景和经历者的共鸣,并重新强化美国普通民众对“自由”、“平等”、“博爱”等普世价值的认同感,从而顺势阐述政见和对问题的观点及解决之道。

总统并不是像一个国家的首席执行官那么简单。计划落实为行动,这当然就是总统职责的本质所在。通过讲故事来构造一种叙事,这是传达思想和价值观的重要部分,也是领导人引领民众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全国选民,要想说服他们,获得选票,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在他们心中建立起备尝相同苦辣酸甜的“咱们自己人”形象。显然,故事比冰冷的数据、生硬的口号要强大得多,它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的同时,也容易使人站到“同一立场”上。这种观照内心并挖掘故事的方式有利于传达意见信息,引发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更能驱动他者发自内心的认同与行动。

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介

利用技术把故事、政见及时有效地传播出去,是总统运用政治修辞的一个重要载体。传递政治信息的重任先后由当面交流、车马交通、报纸、公共出版物、电报、电话、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承担。

华盛顿的罗斯福纪念馆内有个塑像:一位平民坐在房间一角,正侧着脑袋聚精会神地听罗斯福总统的“炉边谈话”。这展示了一个历史图景: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笼罩在经济大萧条和法西斯主义的双重阴霾下,罗斯福在白宫接待室的壁炉前先后进行了30次拉家常式的广播谈话,向各界民众分析形势、阐释政策、力推“新政”。千千万万家庭壁炉前的收音机传来的声音,骤然拉近了总统与民众的感情,造成一种休戚与共的心理,成功地沟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凝聚了力量,助推美国经济走向复苏繁荣,外交上也逐步走出孤立主义的阴霾。

80年后,有这样一幅照片:奥巴马坐在苹果电脑前回答Reddit网友提问。这是8月29日,奥巴马做客社交新闻网站Reddit,与逾百万的Reddit用户展开互动。没有案头文件,没有豪华摆设,灰白色的墙面上张贴着大选海报。奥巴马衣着朴素,端坐在电脑前,看起来更像一个熬夜加班的公司职员。奥巴马一共逗留了半个小时,回答了网友十个问题,覆盖社会、经济、大选、饮食、生活等不同的领域。这次活动充分展现出奥巴马的亲民作风,很大程度地获得了网友的认可。

在今年的大选中,奥巴马又灵活地调用了各种热门社交工具,充分利用互联网为选举造势,藉此赢得民众好感。

毫无疑问,互联网技术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有效地实现信息自由流通的渠道和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互联网正成为一种越来越充满无穷力量的“话语武器”,同时,网络的“双刃剑”效果也非常明显。总统会利用新媒介传播正面力量,同时其巨大的黑暗力量也会起着销蚀作用,例如,今年共和党候选人罗姆尼的口误及出言不逊一经媒介传播开来,损害了其公信力,流失了一些支持他的选民。

重大及危急时刻诉诸抽象概念

美国总统作为行政首长暨三军总司令,处于一个独一无二的创造定义的地位,这在重大危机或威胁时刻尤为显现。9.11恐怖袭击发生后,布什总统立即将此定义为“战争行为”,并以国情咨文、广播电视讲话与访谈等方式阐明发动对阿富汗与伊拉克战争的必要性与正当性,特别是说服民众支持对伊拉克战争是一个“必选项”,而不是“可选项”,总统的修辞术在此得以典型的体现。

美国政治心理学家发现,大多数政治观念的基石仅仅是几个核心价值观,如“爱国”、“奉献”、“自由”、“民主”、“人道”等。其中,对“自由”的阐释是美国历届总统运用修辞的重要内容。布什在叙述恐怖主义和伊拉克政权过程中就反复使用了这个词汇。“自由本身遭到袭击”,美国是“自由的家园和捍卫者”。布什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中,共计使用了2083个词汇,而“自由”就出现了49次,例如“美国自由未完成的伟业”、“自由的承诺”、“自由的事业”,等等,这意味着每100个词汇就有超过两个是“自由”。

布什宣称,恐怖主义试图摧毁普通民众所珍视的一切,包括生命、自由、民主制度、生活方式及文明,反恐战争是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我们与他们、自我与他者、恐怖分子与美国人民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布什把反恐政策个人化、道德化,诉诸威力强大的抽象概念,大量运用道德与宗教言辞以赢得正义性,这暗示着打击恐怖主义是一场道德战争,这种道德价值观不仅为美利坚人所共有,而且为全人类所共享。

事实上,布什总统这种修辞运用手法反映了美国政治文化中的一个现象,当面临的威胁感很强烈时,总统就倾向于采取在言辞上强调理想和价值观的策略。修辞主题升华到伦理与宗教层面,能抢占道德制高点,能增强总统的宪法地位,有利于增强总统的政治权威和权力的合法性。由此看来,总统的权力在政治修辞中运行,权力合法性在运用修辞的过程中有机地生成。总统权力的具体体现,即总统对他自己做出的政策选择及其论证说服的能力,通过劝说赢得支持与认可。因此,美国总统的政治修辞成为一种推动制定、形成和实施政策的战略工具。

正如伊拉克战争所揭示的,美国官方努力诉诸威力强大的抽象概念,是为了争取公众对其行动的支持,而这些语言无论出自何处,都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怀疑。虽然美国总统这种象征性、宽泛性的修辞术语和政治符号在战术上是有用的,因为象征性术语往往模棱两可,容易被接受,但是,核心修辞的模糊性也为它们的错误使用打开了方便之门,在美国历史上这类错误比比皆是,这是值得美国及世界共同警示并反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