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合会:花钱可以买到安全吗

2012-04-29 00:00:00李益波
世界知识 2012年23期

不久前,美国国会研究服务局的最新报告显示,2011年海湾国家从美国采购大量武器装备,总额高达393亿美元,占美国对外军售的59%。大量高技术装备涌入,会给海湾带来安全吗?

一掷千金的买家

如果说国际奢侈品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买家是中国消费者,那么国际军火市场上最受欢迎的主顾当属来自海湾的白袍买家了。众所周知,海湾六国坐拥“世界油库”,世界石油储量的36~40%、天然气储量的22~23%都位于海湾地区。人口只有170万的卡塔尔,在2012年《福布斯》杂志全球最富有国家和地区排名中,以人均GDP88222美元而夺得头筹。“相对贫穷”的阿曼,人均GDP也达到14031美元。一句话,这些国家“不差钱”。

近年来,海湾国家怀揣大量石油美元在国际军火市场频频出手,震惊全球。比如,从1951至2006年,美国对沙特的军售总额约为800亿美元,这期间美国对其最大军事受援国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也只有540亿美元上下。今年7月,沙特决定从德国购买约600~800辆“豹”-2A7+式坦克,合同总额达到126亿美元。“豹”-2A7+式坦克是“豹”式坦克家族中的最新型号,为满足沙特的需要,这批“豹”-2A7+式坦克的车体、炮塔和腹部分别加装了被动装甲,同时还装备有采用短身管设计的120毫米口径L44式滑膛炮和FLW-200型遥控武器站,座舱内的空调系统也得到改进。这批顶级配置的“豹”式坦克因价格昂贵,又被戏称为“金钱豹”。在此前的2010年10月,沙特还与美国签定了为期十年的总金额高达630亿美元的“世纪大单”,包括采购84架装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的F-15SA战斗机、升级已有的70架F-15S战斗机、70架AH-64D“阿帕奇长弓”武装直升机、72架UH-60M“黑鹰”直升机、36家AH-6I“小鸟”轻型攻击直升机、12架MD-530F轻型直升机。

紧随财大气粗的沙特,其他海湾国家也纷纷抢购军备。仅在2011年,卡塔尔就花费66亿美元升级空中力量,包括购买24架AH-64D型“阿帕奇”武装直升机、12架“黑鹰”式直升机和22架“海鹰”式直升机;科威特准备从美国购买60枚“爱国者”防空导弹和配套系统,金额为42亿美元,同时还购买 300枚“地狱火”反坦克导弹,金额4900万美元;阿曼则向美国购置了18架F-16C/D战机,总价值14亿美元;阿联酋购买了价值34.9亿美元的导弹防御系统和价值9.39亿美元的“奇努克”直升机。

这些巨额订单对于面临经济衰退及预算削减的欧美军事工业而言,无疑是一剂强心针。那么对于海湾国家和中东安全而言,意味着什么呢?

海湾富国的焦虑与雄心

海湾各国确实“不差钱”,但是“差安全”。海湾六国坐拥聚宝盆,但总人口只有4600多万,只占全球的0.7%。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环绕海湾地区的周边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埃及、苏丹、也门和索马里等国,都是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有的政治局势还不太稳定。如此巨大的财富差距,难免会让周边的穷邻居产生一些想法。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就是一个例子。因此,守好自己的石油财富及保障石油输出线的安全是海合会国家考虑的首要安全问题。但并不能由此认为沙特、阿联酋大肆采购高精尖武器装备是为了应对周边邻国动荡可能带来的安全威胁,如索马里海盗、也门叛军、巴基斯坦的基地分子,因为用如此先进的高端武器去应对非传统安全简直就是“杀鸡用牛刀”。

其实,海合会国家真正担心的是伊朗。撇开历史恩怨不说,伊朗和海湾国家在宗教影响力、地区领导权和国际原油出口利益方面的矛盾和竞争从未中断。1981年海合会的成立就带有遏制伊朗的目的;在两伊战争中,海合会国家都积极支持伊拉克。萨达姆政权垮台后,伊朗有坐大之势,这显然是沙特等国不愿意看到的。随着伊朗核问题的激化,伊朗与海合会的矛盾不断凸显。2010年年底西亚北非地区动荡以来,伊朗与沙特等海合会国家的矛盾与争斗日益白热化,“暗杀门”、“间谍门”、“岛屿门”等事件层出不穷。可以说,海合会国家大量采购先进战机和高技术防空、反导弹装备,直接目的就是防范和制衡伊朗。

不过,海合会国家与伊朗并不接壤,伊朗也没有把它们视作公开的敌人(其公开敌人是以色列)。2010年美国国防部的报告也指出:伊朗的军事力量足以威慑或防御其周边弱国,如海合会国家、阿塞拜疆和阿富汗,但它缺乏空中力量向国境之外投放力量。如果认真查看海合会国家的军备清单会发现,除了防御性反导装备,还有大量进攻性武器装备,如F15-SA战斗机、“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豹”2坦克和“台风”战斗机。随着美国从伊拉克撤军,奥巴马政府提出“重返亚太”战略以及美国经济实力的衰落,再加上美国在关键时刻抛弃盟友穆巴拉克,海湾国家纷纷质疑美国是否有决心保卫盟友的安全和利益,更加确定只有加强自身实力才是“硬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借中东变局、埃及等传统地区竞争对手衰落之机,强化自己的硬实力,从而坐实“阿拉伯世界领袖”的位置,才是海合会国家军购的深层次原因。如果叙利亚阿萨德政权被推翻,我们会看到一个手握巨量石油美元、同时掌握先进军事装备的海合会将崛起于大中东地区。

“买到安全”还是引火上身?

在中东变局、伊朗核问题和美国战略调整的冲击下,中东地区安全秩序出现了新的变数。近年来,沙特等国在“向东看”政策的指导下主动加强了与欧盟、中国、印度等国之间的战略合作,积极拓展外交空间。在此背景下,海湾国家大量采购先进军备,确实有自立门户的意思。但问题是,美国允许它们自行其是吗?近年来,美国一改对该地区的忽视,即使是在军力往东亚调整的情况下也不断强化与该地区的防务合作。今年1月,美国国防部长帕内塔强调,将在海湾地区长期保持军事存在;4月,美国最先进战机F-22首次部署在阿联酋宰夫拉空军基地;9月,美国与30个国家在海湾举行大规模扫雷演习。此外,美国还在积极拉拢阿联酋、卡塔尔等国打造海湾版的“战区导弹防御系统”。在美国总统竞选第一轮辩论中,罗姆尼还痛批奥巴马的中东政策,承诺自己若当选总统,将恢复美国航母战斗群在东地中海和海湾地区的“永久存在”。由此可见,美国要维护霸权利益,就必定会把中东地区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而军售只是进一步控制海合会的一个手段。随着海湾各国反美情绪的高涨,这种控制与反控制、依赖与反依赖的矛盾还会继续升级。

另一方面,海湾国家的军购行为可能会进一步刺激伊朗,导致地区军备竞赛升级。今年4月,在伊朗防长瓦希迪“建议”周边阿拉伯国家不要接受美国提供的最新导弹防御系统的同时,伊朗总统内贾德突访伊朗与阿联酋存在领土争议的阿布穆萨岛。这些警告与公开叫板清晰地表明,伊朗对海合会的军购行为极其不满。

此外,海湾国家采购先进军备可能会刺激以色列。“美国-以色列-沙特”三角关系一直非常微妙,美国是以色列的全天候伙伴,美沙之间是纯粹的利益关系。以色列非常担心沙特利用先进军事装备削弱以色列的军事优势,从而威胁自身安全。2003年,沙特曾把F-15S部署到离以色列南部边境仅有六分钟航程的塔布克空军基地,美国要求沙特将其撤回到原来基地,沙特不从,于是以色列便在该方向增强雷达监视力量。随着更先进的F-15SA进驻,以色列的担心可想而之。据报道,以色列曾在美国国会大力游说,企图阻止沙特的军购计划。美国原本计划向沙特出售的是F-15SE“沉默鹰”隐身战斗机,但是在以色列的反对下,最终卖给沙特的是F-15SA,而且没有为其配备远程武器系统。同时为了安抚以色列,美国同意从2015年开始向以色列交付F-35战斗机,这种战斗机比F-15更成熟和先进。

大量先进武器的涌入也可能激化海合会内部的矛盾。海合会成员国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领土之争和主导权之争。在伊朗问题上,在组织中具有主导权的沙特与努力寻求政治影响力的卡塔尔也有分歧。在发展地区反导合作问题上,阿联酋与沙特都想把中央指挥部部署在本国。如果没有中央指挥部,各国分别购买的预警雷达、反导系统就无法实现数据共享,难以形成有效战斗力。但是中央指挥部如果由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沙特)和美国控制,其他小国也会感觉不安。这种内部不和与相互提防有可能使得各国“花钱买安全”的初衷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