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东北亚经贸合作的路径设想

2012-04-29 00:00:00徐奇渊
世界知识 2012年21期

东北亚地区一直是世界经济最具有活力的区域之一,在世界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区域内各经济体在技术、资金、市场、自然资源等多个方面具有高度的互补性,因此,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存在巨大潜力,可对本区域经济的繁荣,以及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然而,东北亚地区又是国际政治力量暗流涌动的交汇、角力之地;在朝韩问题、领土争议以及日本对近代历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双边、多边矛盾。这就决定了,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之路坎坷,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更现实的选择,是由从易到难、双边走向多边的渐进整合路线。在此过程中,中国可以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

首先,从单个国家角度来看,中国能够在东北亚经济、贸易合作中起到最为核心的作用。

在可预见的未来,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中还只是一个重要参与者的角色。日本在经济总量、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及企业竞争力等方面,都是该区域内的佼佼者,但由于近期日本与俄罗斯、韩国、中国的领土争端均有显著升级,外交摩擦不断,日本与上述邻国的政治关系陷入了相对低谷。从中短期看,日本亟需修复与上述邻国日益恶化的外交关系;更长期的角度,日本需要学习德国对近代历史做深刻的反省。这是日本走向“国家正常化”必须迈出的一步。在此之前,日本都难以在该地区的经贸关系中发挥真正的主导作用。

蒙古国和朝鲜均处于待开发状态。韩国经济在贸易、投资方面与中国的关系日益密切,每年约有四分之一的出口指向中国。近些年来,韩国经济已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

可见,不论是从地理位置、经济实力,还是从区域的政治关系来看,中国均处于最为核心的位置,从而也最有可能成为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导者。

其次,中国可以先行发展与各国的双边经贸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其逐步整合到多边框架下。

在东北亚地区,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多边的经贸合作机制,在中短期可能难以实现。但对于中国而言,以自身为主导,先行发展对周边国家的双边经贸关系、金融合作,则是可以实现的。在东北亚双边经贸关系中,中韩合作是最值得期待的,其规模可观,而且发展势头也较为稳健。因此,中国可以在中韩双边经贸合作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对蒙古国、朝鲜、俄罗斯的双边关系,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有选择地将其他双边关系逐步整合到多边框架下,从而以渐进路线实现多边合作。同时,这一渐进整合过程,也可能对东北亚区域中其他未参加进来的国家构成压力,为了避免在区域合作中被边缘化,这些国家也会采取更为积极的姿态加入进来。

最后,从多边角度来看,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还是需要一个实体作为依托平台。

目前,有东北亚国家参与的涉及经贸合作的多边机制有上合组织、中日韩自贸区等。但这些多边机制也存在问题:其一,并没有完整地覆盖东北亚区域;其二,上合组织虽然是由中国发起的为数不多的国际组织,但是目前该组织的重心仍然在军事安全领域,经济、金融合作相对滞后,而且参与者主要是中亚地区国家;其三,由于近期日本同中、韩领土争端升级,中日韩自贸区本身也难以对区域经济合作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因此,现有的多边机制难以对东北亚区域的经贸合作起到统合作用。

对于可能起到主导力量的中国而言,在推动东北亚区域经贸合作方面的多边框架可以有两种选择:首先,可以选择中国主导的其他多边机制,对该区域发挥影响作用。如正在筹备中的金砖银行,应将东北亚国家列入参与国,包括俄罗斯、蒙古国、朝鲜以及韩国,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以美、日为主导的亚洲开发银行的影响。其次,东北亚经贸合作高层论坛,可以尝试将其作为一个多边合作平台。目前,该论坛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在区域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今后,可将其发展成区域高层定期会晤、协商政策的平台,逐步提高其政治规格,并交由各成员国轮执承办,同时考虑其他地区国家以观察员的身份加入,以扩大其影响力、增强其透明度。

中亚和东亚,是中国经济发展所处周边环境中的两翼。目前,中国对东南亚方面已经有了“10+1”、“10+3”等相对较为成熟的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对中亚方面,也有了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多边框架。但在东北亚经贸合作方面,常规、有效的多边合作机制仍然是空白。中国应积极推进这一地区经济、贸易乃至金融的多边合作机制,为自身的经济发展营造互利共赢的周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