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宝书”特指《毛主席语录》。凡是经历过那场“史无前例”时代的中国人都会有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除了毛泽东本人之外所有“合格的”中国人(也就是地、富、反、坏、右分子没有资格),都有一本甚至几本套着红塑料外皮的64开甚至更小的书,里面按照专题汇集着毛泽东在不同时期发表的讲话或写的文章的精彩节录。“红宝书”随身带,随手拿,特别是在集会等重大场合,当全体振臂高呼“毛主席万岁”时,无数本被高高举起的“红宝书”又汇成了“红海洋”,景象颇为壮观。
在那个时代,毛主席和《毛主席语录》是中国人民的精神支柱。“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千遍那个万遍哟下功夫。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只觉得心眼里头热乎乎。好像那旱天下了一场及时雨啊,小苗儿挂满了露水珠啊。毛主席的雨露滋润了我呀,我干起那革命劲头儿足。”我和许许多多同胞一样,在那个时代是唱着这首歌度过每一天的。如今看着这样的照片,哼着这样的旋律,走过这一过程的人,心头都会涌上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滋味。
本来一直以为“红宝书”以及围绕着它所产生的故事只在中国,可是,我错了。在丹麦奥胡斯的老同学那里我竟见到了一本丹麦文版的《毛主席语录》。这引起我极大的好奇心,通过它,我也了解了丹麦的一个时代及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
这本小书的全名叫《语录与诗词——毛泽东思想》由Jan Bresdorff节选、翻译和注释,Chr Erichsens出版社1967年出版。扉页印着当时“林副统帅”的著名题词:“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但在内容上,它与中国正宗的《毛主席语录》还不大一样。其主体当然是毛主席语录,此外,还有毛泽东的三篇文章和30首诗词。三篇文章是:《纪念白求恩》《斯大林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编译者在前言中详细介绍了毛主席的生平和思想,书后还附有诸如县、白色、干部、汉奸、国民党、群众路线之类的名词解释。
此书编译出版的时候,中国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高潮。受此影响,西欧也在酝酿着一场革命风暴,其中尤其以法国和丹麦最为典型。当时.这些国家中的青年学生对大学中的教授和家庭中的父母的专断十分不满,也渴望能像中国学生那样轰轰烈烈地起来冲破各种束缚,张扬自己的个性。最近中国翻译出版了法国人安琪楼·夸特罗其的一本书,名字叫《法国1968:终结的开始》,讲的就是这一段历史。在寻找理论支持的时候,他们一下子被《毛主席语录》所吸引了。如果不考虑具体的情况、历史背景和政治文化,毛泽东所讲的一些话真的对西欧的青年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成为了他们的行动指南。
不是吗?你看,“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力行动”。如此等等,每一句话不都说到了正酝酿起来革命的西欧青年人的心坎里去了吗?所以,在丹麦,毛泽东的“红宝书”(他们称为“小红书”)当时也是家喻户晓的。朋友告诉我,时至今日,凡有过20世纪60年代那段特殊经历的丹麦人,一提起“小红书”,几乎没有不知道的。
《毛主席语录》丹麦文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问世的。问题在于,由于历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巨大差异,喜欢直来直去的西方人,如何能够理解得了体现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的《毛主席语录》呢?我更不能想象当时那些同样充满着革命激情的老外们如何能读懂毛泽东的那些内涵婉转的诗词。不过,对他们来说,也许只要是毛主席写的就足够了,到底讲的是什么则无所谓。无论如何,毛泽东及其思想对西方青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是毫无疑问的。这种影响的结果是双重的,一方面,经过20世纪60年代末的造反,西方国家的教育制度有了很大的变化,教授与家长不能再像以往那样专横了,学生们有了更多的参与空间和时间。另一方面,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对毛泽东、“文化大革命”等作出了新的评价之后,西方信仰毛主义的人的精神支柱一下子垮了下来,成为失落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