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私有化的“国家”

2012-04-29 00:00:00杨晋
世界知识 2012年21期

10月9日英国《卫报》报道说,英国“怒涛塔主”兼“西兰公国(Sealand,翻译成中文是“海地”)首任元首”帕迪·罗伊·贝茨刚刚去世,享年91岁。这则消息并没有引起多大反响,因为“西兰公国”事件本身就是一个荒诞的闹剧,没人把它当回事。闹剧本身所引发的思考却并没有因为始作俑者的去世而结束。

“西兰公国”实质上是一个钻国际法漏洞的产物。它建于1942年,原是英国为防御德国海上入侵建造的海上碉堡。它的底部是一艘驳船,驳船上的两座高塔将驳船与顶部的甲板相连,然后驶到指定区域之后被故意凿沉。因此,现在看到的“怒涛塔”实际是沉船在水面上的可见部分。二战时期,英国在上面曾经驻军300人,但战后被彻底废弃。

1967年9月2日,曾当过渔夫的英国陆军上校贝茨带领家人占领了“怒涛塔”,宣布建立“西兰公国”,自封“罗伊亲王”,并宣布拥有该沉船的“主权”。其实根据国际法,沉船的所有权和沉船底下的土地是两码事,这艘沉船不过是和地皮不发生关系的“违章建筑”而已。

然而,令英国政府尴尬的是,英国长期以来把自己的领海限定在三海里(5.6公里)范围内。因为17世纪~18世纪,也就是英国最强盛时期,岸炮的最大射程也就是三海里。1958年9月,毛泽东在炮击金门后,率先宣布中国实行12海里(21公里)领海权,其他国家纷纷效仿。1961年,英国正式承认了冰岛12海里的领海线。

1968年,一艘检查海上浮标的英国海警工作船驶入了“怒涛塔”海域,与贝茨发生冲突。当时“西兰公国”装备的是早已锈得不能动的一门3.7英寸口径高射炮和两门50毫米机关炮。“罗伊亲王”因此宣称,“世界的智慧不在炮口上”,准备与英国政府和平谈判解决争端。

英国威尔逊政府当时正被海外殖民地纷纷脱离英国闹得焦头烂额,对于贝茨这种“自我殖民”的闹剧也不敢贸然取缔,于是做出了“搁置争议”的决定。

而英国当地的法官显然没有意识到英国早就认可了12海里领海,“怒涛塔”其实完全在英国管辖范围内。于是1968年11月25日的判决结果称,英国政府只对沿海三海里内的海域具有控制权,“怒涛塔”却在距英国东海岸七海里(10公里)处,所以它不属英国政府管辖。

结果,这个面积只有550平方米的“西兰公国”就借着只有英国承认的判例,堂而皇之地成为世界上最小的“纳米国”,它仅有世界公认的袖珍国梵蒂冈的1/800。

之后,这个常住人口只有五人,连元首“罗伊亲王”也常年住在西班牙的“海上钉子户国家”,也发生过几桩趣闻。

1969年,“西兰公国”发行邮票,但由于英国不承认其主权,只好“买一赠一”,赠送购买者英国邮票以便实际邮寄。

1978年,“西兰公国”发生政变。时任“西兰公国”首任“首相”的德国家庭教师阿亨巴赫将罗伊夫妇骗到澳大利亚后,引来几名荷兰人借口“谈生意”占领了“怒涛塔”,还绑架了可怜的“小王子”迈克尔。“罗伊大公”闻之大怒,立即调遣“澳大利亚雇佣军”粉碎了政变阴谋,并把阿亨巴赫投入了一间由储藏室改建、戒备森严的“国家监狱”。英国借口这里不归我管,装聋作哑。荷兰和德国外交官被迫过来谈判,这被“罗伊亲王”解读为终于获得了德荷的“外交承认”。

而被释放的“首相”阿亨巴赫回到德国后立即成立了“流亡政府”,宣布自己才是正宗。

2007年1月8日,“罗伊亲王”公然在《泰晤士报》发表“卖国”声明,宣称要把有16个房间的“西兰公国”卖给任何肯出价一亿英镑的外国公司。这个被游客称为“丑得无法想象”的地方,应者寥寥。但却引来世界最大盗版资源下载网站“海盗湾”的兴趣。然而,憋着要到纳斯达克上市的“海盗湾”当时一直官司缠身,没钱支付这笔巨款,况且纳斯达克可能也不认“西兰公国”的合法性,所以这笔交易最终谈崩。由此看来,所谓“私有国家”的主权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对于这个所谓的“私有化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承认过它的主权,“西兰之梦”也终归是一场闹剧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