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禅诗三首

2012-04-29 09:32:15汪旭
群文天地 2012年1期
关键词:禅诗残红青杏

禅宗是最具中国气派的佛教。佛教自东汉传人中国以来,禅学或修禅思想一直获得广泛的流传。禅宗的通达、旷放的精神,质朴明快和讲求实际的作风深深地影响诗的领域,禅诗就应运而生。禅诗或称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不但许多僧人写,许多崇佛的人,包括许多名诗人也写比如唐代的王维、刘禹锡、宋代的苏轼、黄庭坚等人,禅诗是我国古代诗歌遗产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内容上看,禅诗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禅理诗,包括有一般的佛理诗,还有中国佛教禅宗特有的示法诗、开悟诗等等。这部分禅诗的特色是富于哲理和智慧,有深刻的辨证思维。另一部分则是反映僧人和文人修行悟道的生活的诗,诸如山居诗、佛寺诗和游方诗等。表现空澄静寂圣洁的禅境和心境是这部分禅诗的主要特色。这些诗多写佛寺山居,多描写幽深峭曲、洁净无尘、超凡脱俗的山林风光胜景,多表现僧人或文人追求的空诸所有、万虑皆消、淡泊宁静的心境。

下面,拟通过三首禅诗的分析来品味禅诗的特点:

一 寓言

(唐)皎然法师

吾道本无我,未曾嫌世人。

如今到城市,弥觉此心真。

这首诗从内容看是一首禅理诗中的示法诗,通篇语言质朴。前两句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要普度众生,就要不执着于自我。参禅者必须斩断我执,即不囿于个人私利和个人偏见,做到慈悲、热情而无我。真正的禅者,从不嫌弃世人,孤芳自赏。这一点有利于扫除我们对于禅宗仅仅局限自身精神世界的认识误区。试想,一个不愿见世人的人,又如何能普度众生呢?缺乏热情、感情冷漠的人不配学佛,只有最热情、最博爱、最仁慈、能同情万物而又无我的人,才能达到大乘佛法的境界。

后两句是说在山中修行了一个时期,渐渐悟道,再去城市看看,内心对世人的关心、同情就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这既是禅宗的主张,也是作者亲身的体验。反观有些初开始修行的人,刚接了解一点佛学的知识,就往往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很清高,鄙视周围的人,认为他们都是庸夫俗子,不值一提,大有鹤立鸡群之感。而那些大修行人在功德圆满或接近圆满时,会对一切众生有种非常亲切的感受,深深地关心、同情他们,视他们的不幸为自己的不幸,视他们的痛苦为自己的痛苦,希望能尽自己的力量,对他们有所帮助。

二插秧歌

(唐)布带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 低头望见水中天

心底清净方为道 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是唐代的一个名叫布袋和尚的一首开悟诗,语言同样平浅质朴。那是一个大腹便便,背着一个布袋子的和尚,我们都称他为弥勒佛。据说这首是布袋和尚在看到农夫插秧突有感悟而作。初看来,以为这诗只有“退步原来是向前”一个意思,细细想来,并不是这样简单,我们知道插秧要弯下腰,面朝田地,倒退着插。于此,布袋和尚有其悟。我们总习惯于抬头望天,总喜欢仰望那些高处,去追逐那些绚丽的色彩。可到了最后,连自己的本色,自己的本真也的看不见了。可是啊,这个“低头”真的很难很难做到,这是一种真诚的谦卑,而不是做作。“退步原来是向前”,这更叫人疑惑了,我们都知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怎么退步还反而向前了呢?这看似是一个玩笑,一个悖论。可是仔细冥想之后,自有一番奥妙。我们中华民族的哲学真的是太深奥了。《易经·乾卦》中就说“亢龙有悔”。

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也常有清新婉丽之作,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就是这么一首杰作。苏东坡一生坎坷,屡遭贬谪。年事已高,还被贬到当时的蛮夷之地惠州,这首词便是苏轼在惠州时所作。词的上片“伤春”,下片“伤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我们都可以体会到词人感伤中拥有的旷达,旷达里埋藏的忧愤。

在这首词中,苏轼“以文字为禅”的特点极为突出。“青杏” 一词,源自宋初词人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描写了红色的杏花开满枝头,“闹” 出了繁花似锦的大好春光。作者寓意以此“杏” 比彼“杏”,并不言明,形成独特的对比落差效果,既点明了暮春这一时节。又隐约透露出作者伤春的情绪“燕子飞时, 绿水人家绕”暗用“旧时王谢堂前燕,何时飞入百姓家”之句,典出王导谢安而不直言,暗示作者欲学王、谢,从禅宗中获取慰藉,超然仕途得失之外。另外,飞燕形象的设计,也暗含着作者的情思。燕子作为候鸟有栖息旧巢的特点,因而含有历史见证人的意蕴,燕子代代相传,还是那一家的燕子,而人世却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枝上柳绵吹又少”中“柳绵”二字,典出谢道韫《咏雪》诗“未若柳絮因风起”。轻扬的柳絮随风飞舞,本是美好欢快的境象,而作者引出的却是老枝残絮,暗用喜物以表悲物,不禁更悲!而“天涯何处无芳草”句, 则从《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又何怀乎故宇”句化用。作者以“芳草”为媒,使用屈原的故事,暗示自己和屈原一样,官场失意, 际遇坎坷寥落。用典而不着痕迹,东坡这种不执着于物象外形描写,用典多于白描,理性趣味多于感官美感的追求, 不正是“不是无身,不欲全露”(《林问录》卷上)的曹洞家风?

这首词也表现出佛教大乘般若部诸经所宣扬的“世间一切皆虚妄”的禅学主题。“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其意象与“百鸟不来春已老,落花流水绕江村”(《禅林类聚》卷十四)极其相似,时光流逝,世事成空,一切都转瞬即逝,而仕途的失意加重了作者对人生虚幻的更深体会。“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另外,在这首词中,作者用“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对“花褪残红青杏小”,用“天涯何处无芳草”对“枝上柳绵吹又少”,均是以明对暗,以喜对忧, 以真实取代虚幻。用燕子纷飞、水绕人家的江南美景给人的愉快,来冲淡和消减红花凋谢、杏子瘦小给予人的萧条凄凉之感,用一望无垠的青草的蓬勃生长来缓和残枝零落的柳絮的肃杀,前后意象看似对立,却又不触不背,二元并存。作者吸纳了截断众流的方式,用希望与光明之意象有意识地截断自己失落与郁闷的情思,以求超脱。而以“无情”对“有情”,却道出了世事的荒唐、滑稽,作者的无奈,作者于国于君如此之忠,如此之贞,却一再遭贬,人生何其虚无!但矛盾中的作者极力摒弃自己失意的心情所带来的消极思绪,欲还事物之法相,亦以自慰,平衡自己的消极。这正是云门宗 “截断众流” 中的意象对峙。

在政治上一再遭受挫折时,苏轼并没有陷入激愤怒苦或沉沦自弃的境地,而是自觉以佛禅玄理来观照人生,以哲人般宏大的宇宙意识来看待人间悲欢,并将这方面的人生感受入词,从而使苏词在很大程度上扬弃了一般词作所表现的缠绵哀婉的悲情,表现出清旷超逸的风格。

由是观之,诗和禅都有共同特点:悟。在禅的影响下,古典诗歌注重真情实感。讲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主张“言有尽而意无穷”。总之,诗和禅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两者珠联壁合,发出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程亚林著.诗与禅[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0.

[2]《苏轼全集》(上中下)[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曾枣庄著.苏轼评传[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

(作者简介:汪旭(1978-),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

猜你喜欢
禅诗残红青杏
唐代禅诗研究的可喜成果
华夏文化(2021年4期)2021-08-16 13:43:06
中国现代禅诗二十年(1996-2016)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禅诗两首》
中华诗词(2018年5期)2018-11-22 06:46:08
仲夏发廊·连载三
南风(2018年7期)2018-09-14 09:54:04
残红片片香自来
海峡姐妹(2018年6期)2018-06-26 07:27:14
忆旧
《花乱开》
论“空”在唐代文人禅诗中的表现及蕴含
海棠花落,独留一抹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