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据历史学界的一般看法,中国自明清以来已逐步走向衰弱,逐步退出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对此种现象的原因,史学界众说纷纭,黄仁宇先生依据其“大历史观”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得出了更为深刻的结论,并对当今社会产生了警示的作用,阅读这本书让人感悟颇深。
关键词:明末政治改革;张居正;德治;法治
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并不能说成是一部严格的专题论著,它内容丰富,涉及明代政治经济社会多个方面,众多在这一时期或多或少产生过影响的人物均粉墨登场,乍一看仿佛是一部历史小说,将这一时期的情况生动呈现于读者面前,然而若作为历史小说,其中严肃深刻的论述又使人在阅读时正襟危坐不断深思,因此也正如黄先生自己所说:“这书既不像断代史,也不像专题论文,又缺乏分析与解剖,实在是不伦不类。”①作者从万历十五年这一年的几个小事件作为中心点展开叙述,实际上是从这一时期的政府最高层开始剖析,从国家立国之根本到国家政治制度决策方式再到支撑整个国家政治经济运作的知识分子,层层剖析,把他们置于整个历史发展过程当中来评述,冷静客观的探讨他们的功过是非,指出他们的种种做法对将来的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作者看似在随意着笔,实际上直指晚明种种问题的症结,即“以道德代替法制”整个国家各方面生活僵化,发展的问题得不到解决,明清的衰落也就是历史的必然。在黄先生看来道德绝非万能,我们需要技术与法律这种方式来解决一些不需要道德出面解决的问题,道德的目的应是远大的,它是作为一个指引而非硬性须遵守的规定,道德作为一种一切意义的根源问题,不能够轻易妥协,而如果将道德作为一种硬性的规定,则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胶柱鼓瑟失去变通,缺乏变化与活力丧失发展的机遇,二是对道德的挑战,这不仅不能使政策的以贯彻和实现,也会给社会造成动荡与不安。黄先生以史为鉴,警示今人,这也是他站在全球的角度以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历史,也正如富路特先生在英文版中的序言所言:“历史学家检讨过去的错误,以作为将来的警戒但同时也要忠告读者,保全有价值的事物。”②时至今日,对中国今日之发展亦有很重要的借鉴作用。
在整个《万历十五年》中,张居正这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不论是他生前作为首辅的所作所为还是他去世后的种种影响,都不能不说这个人物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期整个国家在各个方面的矛盾以及未来发展可能面对的困境。因此张居正是这部书里不能规避的话题。
根据书中介绍,万历幼年登基,张居正作为首辅既要辅助朝政,又有掌管万历的教育事务责任,一方面他是万历的重臣,另一方面又是万历的严师,他会在万历功课准备充分时赞颂皇帝的圣明,同样在皇帝做错事情是也会以严师的身份加以质问,不仅如此,万历生母慈圣太后对其亦为言听计从,这种亦师亦臣的关系造成了幼年万历以及慈圣太后太后对张居正的倚重,“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③。 这种完全的信任和依赖造成了张居正的大权独揽,特别是于人事任免方面,张居正几乎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由他向皇帝提选官员,再由皇帝圈选,而皇帝的心中已形成了“百姓安居乐业,他应当审慎的选择称职的管理;而选择称职的官吏又必须信任张先生”④的观念。这时的万历年幼,对朝政根本没有独立的处理能力,而原本作为秘书机构的内阁及其首辅就很大程度上代替了皇帝的职务,原本只是作为顾问和起草诏书而存在的内阁此时已成为真正的决策机构。
依照明初统治者的意愿,六部本应直属皇帝统辖,宰相一职的撤出其实是皇权达到空前的集中,不过明初统治者可能忽视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以继承作为最高统治者的选择方式,这很可能造成统治者根本不具备统领一国驾驭群臣的能力,那么如此集中的王权便会旁落,虽然他们可能注意到了外戚和旁系的干政的问题,但是作为皇帝,若不能很好的驾驭他的秘书机构,那么他的很多意愿往往也就只是代表了秘书机构的意愿罢了,所以张居正的权倾朝野,一方面有他个人突出的能力这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这也是历史的选择,这已经体现出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这种过于集中的统治方式仿佛一种赌博,博得就是统治者的能力与手腕,而这不是一个孩子所能具备的。
张居正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他选择了一个很不恰当的方式,他用他的权力和皇帝对其的信任,用强制的手段推行他的政策,希望能够有所改变,他的跋扈和张扬为他埋下了诸多隐患。还是由于内阁这一机构的设置问题,它只是一个秘书机构,它不具有决策权,在百官看来,它的存在只是皇帝与百官之间联系的中枢,作为内阁首辅,尊重是必要的,可是并不意味着他可以拥有向皇帝一样绝对的权威,这是一个聪明的首辅应当意识到的问题,这一点张的后继者申时行意识的很深刻,他知道他所面对的是一群受着儒家礼仪规范熏染的文官们,他们既有着坚定的道德观念,同时他们有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同样对权力有欲望的他们不会真的容忍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人对他们指手画脚,甚至修改他们所奉行已久的道德观念。张居正错误的估计了自己的共事者们,他把自己和他们摆到了对立面去,成为他们眼中的离经叛道之人,即便是有皇帝的倚重,他已然成为众矢之的,一旦皇帝的信任消失,那么他所有的努力也都付之东流,而他也将走入身败名裂的深渊,这是毫无办法的事情,因为在群臣眼里,他依然是个权倾天下的权臣,他僭越了皇帝的职权,这是礼教所不能容忍的,更何况他还勾结司礼太监,更是为士人所不齿。
同时,他也连累了他忠心耿耿为之付出心血的万历皇帝,皇帝的偏袒使其在群臣眼中失去信义,而这份道德与信义才是皇帝坐稳宝座的真正保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并没有一份真正硬性的法律条文可以保证皇帝的地位稳固,一切都是道德在做约束,皇帝若要树立威信变得强硬起来时,必须从张居正开刀,以争取群臣,虽然这是否出自皇帝本心不得而知,不过在书中叙述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对于张居正的态度极为复杂,由于比较仓促,我未能完全理解。但此时的皇帝在自己自幼所熏染的道德礼教和与张先生的复杂感情中造成了情绪的混乱,他不能很好的驾驭群臣,充满猜忌,而群臣与皇帝是否真的同心同德,这一切也从后期皇帝的消极怠工而体现出来。作者说张居正对明朝以后的岁月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仅是他对传统规范的震撼,更有由于他的推行改革方式不当间接造成的君臣不合而导致国事荒废的影响,这是绝不能忽视的。
当然张居正所造成的影响也只是一部份,他只不过是这一时期一个必然要出现的现象。他的悲剧以及他间接造成的悲剧,其实也正体现了作者这本书想要表达的中心,即单纯以道德和绝对的集权治理国家,没有硬性的法律条款来保证,用崇高的理想来解决一切问题,可能只会碌碌无为最终湮灭在历史洪流之中。而不从根本上意识并解决这一问题,不管从哪个角度进行调整,都只能是做出无谓的努力,得不到真正的效果,这也正是我读着一部份的一点感悟。
注释:
①:《萬曆十五年》附錄二《<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曆史觀》239頁(中華書局2007年一版)。
②:《萬曆十五年》附錄二《<萬曆十五年>和我的大曆史觀》241頁(中華書局2007年一版)。
③:《萬曆十五年》第一章《萬曆皇帝》9頁(中華書局2007年一版)。
④:《萬曆十五年》第一章《萬曆皇帝》14頁(中華書局2007年一版)。
(作者简介:戴巧明(1991.1-),女,吉林省吉林市,本科,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