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松峰 罗芳
摘要:文章以梁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了梁单元和实体单元两种构件模型,讨论了梁的振型与跨高比变化之间的关系,证明梁构件的振型顺序恰恰反映了梁构件相对刚度的变化规律,并探索由梁构件的振型顺序进行梁构件定义的可能性。
关键词:模态分析;振型顺序;固有特性参数;相对刚度
中图分类号:U44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01-0083-03
一、概述
在工业民用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梁是最为基本的和最为重要的主要受力构件,在设计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根据构件不同的力学特征,梁构件可进一步划分为深梁、短梁与浅梁等。多年来,各国学者专家为了了解各种梁的工作特性与破坏形式,做了长期的不懈研究;在区分梁的“深”与“浅”上,为规范对梁的定义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及《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根据跨高比的不同将梁构件明确地分为了深梁()、短梁()与浅梁(),并将深梁与短梁并称为深受弯构件。然而对于这样的规定,是基于大量的试验结果并且依照传统的抗弯、抗剪、抗扭的思路去理解概念,往往使得计算分析变得复杂、繁琐,不宜从整体上很好地把握结构的特性。
自振特性是结构的重要动力性能指标,可由结构在无阻尼自由振动时的频率和相应的振型来表示:
(1)
其中:为结构的固有频率,为振型向量。
通过求解广义特征方程,即可得到时相应的自振频率和振型图。即结构的动力特征参数“频”和“振”仅和结构的质量分布、刚度分布有关,实际上是结构本质特征的参数,应当可以更广泛地用于结构分析讨论中。
采用结构固有性能参数的研究方法,可以进行结构或构件定义的分析。从结构固有特性入手,进行结构或构件的模态分析,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其力学性能,体现本身的固有特性。
本文建立了梁单元和实体单元两种构件模型,通过模态参数分析,找出定义各种梁与梁振型参数的相互关系,从而对梁构件的相关定义的理解提出创新性的解释方法和指标建议,并对结构或构件类型的概念提供明确的动力特性支持。为方便分析,本文均以简支梁为研究对象进行讨论。
二、基于模态分析的深梁构件定义研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明确定义:
即称跨高比
(2)
的简支梁或
(3)
的连续梁为深梁结构。此处为梁的计算跨度,h为梁的截面高度。
进而,称跨高比
(4)
的梁构件为深受弯构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条文说明》的第10.7.1条指出:当
(5)
时,相应的梁构件即习惯中所谓的“短梁”;因此,深受弯构件包括短梁构件和深梁构件。
(一)梁单元有限元模态分析
所谓深梁,实际即弯曲变形相对大幅度降低的梁构件。而梁构件的振型顺序恰恰反映了梁构件相对刚度的变化规律。
以截面尺寸为b×h=450×1000(mm),跨度为L=2000mm(跨高比L/h=2)的简支梁为例,建立梁单元模型,分析其振型顺序,前9阶振型如图1所示。
对于梁单元模型而言,梁构件仅出现“横向弯曲”(如图1中第1-3、5-8振型)和“纵向伸缩”(如图1中第4、9阶振型)两种类型的振型,且纵向伸缩振型出现的次数远较横向弯曲振型出现的为少。因此,可通过观察并寻找纵向伸缩振型与深梁定义的关系特征。
1.分析方法。根据深梁的基本定义,将跨高比的选取范围定为:1.0~2.5;在相同跨度L为3000mm情况下,选取五种截面的梁构件,截面宽度b均为500mm,梁构件截面高度h随跨高比的变化的范围取为:1500~3000mm。
2.分析结果。由图2可以看出:当时,梁的一阶伸缩振型由第4阶突变到时第5阶,即深梁过渡到非深梁。
(二)块体有限元分析
以截面尺寸为b×h=450×1000(mm),跨度为L=2000mm(L/h=2)的简支梁为例建立块体模型,前9阶振型如图3所示:
图3块体单元下梁的振型情况
当采取块体单元模型时,除了横向弯曲振型和纵向伸缩振型外,梁构件的振型将会出现梁单元模型中所没有的扭转振型(图3中第2、5阶振型)、平面弯曲振型(图3中第3阶振型)、平面剪切振型以及胀缩振型(高阶振型中出现);振型较为复杂,扭转与伸缩振型相对易于识别,可以作为考察依据。
1.分析方法。对梁单元模型中相同截面、跨度的梁构件,用块体建模,进行有限元分析。主要考察扭转与伸缩振型与跨高比的关系。分析结果如图4、图5所示。
2.梁振型随跨高比变化分析。
(1)当跨高比为时,块体模型中发生二阶扭转与三阶扭转振型的阶次分别有突变,可以认为是深梁过渡到非深梁的标志。
(2)当时,一阶纵向伸缩振型稳定在第7阶;当跨高比1.5时,第一纵向伸缩振型阶次发生突变,可以认为是深梁到非深梁的过渡阶段。
(三)两种单元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梁单元和块体单元两种有限元模型的分析对比结果一致表明:当跨高比时,梁的振型顺序均有较明显变化,可以作为深梁与非深梁的界定
依据;
三、基于模态分析的浅梁定义研究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条文说明》指出:当时,相应的梁构件即习惯中所谓的“短梁”;当跨高比时,相应的梁构件称为浅梁。同上述分析,以梁单元与块体有限元两种建模方式对浅梁进行分析,从振型次序与跨高比间的关系来理解各类梁构件定义。
(一)梁单元有限元分析
1.分析方法。所谓浅梁,因其跨高比的增大,实际上即纯弯曲变形相对大幅度增加的梁构件。因此,与深梁分析方法类似,可以通过纵向伸缩振型阶数与梁跨高比间关系,来探索由梁构件的振型进行浅梁定义的可能性。
分别取b×h=450×600、300×600、300×700、300×750、300×1000mm五种截面尺寸,跨高比取3.0~12.0,进行梁振型随梁构件跨高比变化规律的分析。分析结果见图6。
2.分析结果。
(1)当跨高比时,一阶伸缩稳定在第5阶发生,二阶伸缩则处于第9、10阶,此时梁处于短梁状态。这与规范的短梁判断公式相符,从而证明了该公式的合理性,因此可以作为短梁的判断依据。
(2)当跨高比时,一阶伸缩大于第5阶发生,二阶伸缩大于第10阶发生,可以作为浅梁判断依据,与规范定义相符,因此规范中的判别公式是合理的。
(二)块体有限元分析
1.分析方法。当采取块体单元模型时,梁构件的振型主要由横向弯曲、纵向伸缩以及扭转振型所组成;同前述,可主要考察扭转振型和纵向伸缩振型随梁构件跨高比的变化规律,以寻求通过振型特征进行短梁及浅梁定义的可能性。
分别取b×h=450×600、300×600、300×700、300×750、300×1000mm五种截面尺寸,在3.0~12.0之间选取跨高比,进行梁振型随梁构件跨高比变化规律的分析。分析结果见图7、图8。
2.分析结果。由图7、图8可以有如下结论:
(1)跨高比之间时,二阶扭转振型由第6阶变为第7阶;三阶扭转振型阶次由第9阶变为第10阶,可以作为短梁过渡到浅梁的判别依据;
(2)当时,二阶扭转将大于6阶发生,三阶扭转处于第10阶或者10阶以上发生,可以作为浅梁的判断依据。
(三)两种模型结果对比分析
1.当跨高比时,梁单元下梁的一阶伸缩振型及块体模型下梁扭转振型阶次均有突变,可以作为短梁过渡到浅梁的判别依据;
2.当跨高比时,梁的伸缩振型(梁单元)与扭转振型(块体单元)顺序分别有明显变化,可以认为是短梁的判据。
四、结论
当跨高比发生变化时,梁构件的振型均将随之发生明显改变,梁构件不同类型的振型顺序确实反映了梁构件刚度变化特征,振型顺序可以作为梁构件分类的界定依据;并且证明了规范定义的合理性、安全性。根据以上分析结论,以振型定义的梁构件的判别依据归纳见表1:
参考文献
[1]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2002)[S].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J186-2002)[S].
[3]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S].
[4]R 克拉夫J 著,彭津译.结构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责任编辑:赵秀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