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访谈节目同人访谈的同质化现象

2012-04-29 07:26:33黄爱陈娟
新闻爱好者 2012年1期
关键词:同质化

黄爱 陈娟

【摘要】现在,国内的人物访谈节目特别是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本文通过对《鲁豫有约》和《非常静距离》同人访谈的同质化现象的研究来分析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出现的原因和危害,并探讨了规避同人访谈内容同质化的策略,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人物访谈节目;同人访谈;同质化

如今,电视人物访谈节目遍地开花,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都致力于打造属于自己频道的名牌人物访谈节目。但目前我国的人物访谈节目尚处于成长阶段,其发展面临不少问题。最明显的困境是在访谈嘉宾资源的有限与商业利益的驱使下,人物访谈节目的“大批量”生产之间的矛盾使得人物访谈节目常常遭遇同人访谈撞车的尴尬。面对激烈的竞争,人物访谈节目如何在同人访谈中另辟蹊径,使自己的节目独具个性,从而受到广大观众的青睐呢?这是我们必须静下心来,反观自省的问题。

本文之所以选取《鲁豫有约》和《非常静距离》作为案例,是因为这两档节目同为大众化人物访谈节目,访谈对象的重合度较高。尤其是自2010年元旦《鲁豫有约》进驻安徽卫视以后,这两档节目同在安徽卫视播出,同人访谈现象和访谈同质化的问题暴露得更加明显。

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

两档节目在时间(采访时机)和空间(播出频道)上的重合,使得它们时常发生同人访谈事件,甚至造成两档节目内容和形式上的同质化。以两档节目对李宇春的采访为例(见表1):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两档节目的话题重合度较高,并且面对有些话题的提问,李宇春在两档节目中的回答竟一模一样。

其次,同人访谈节目互动方式的同质化现象也较明显。从表1中,我们看到两档节目在嘉宾与现场观众的互动中都对李宇春的资深歌迷谢阿姨予以特别的关注,并对其进行了访问。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除了同一个嘉宾会在不同的节目中轮番上阵外,那些狂热的粉丝团也会跟着嘉宾在不同的访谈节目中串场。

再次,VCR中的视频材料也几乎一样。其实采访同一个嘉宾时,视频资料的展播一般都会用到嘉宾新参与的电视剧或电影的片花、新专辑的MV、演唱会视频等,因此,很容易造成同质化现象。

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发生的原因

主持人的准备工作做得不充分。《非常静距离》和《鲁豫有约》都是日播访谈节目,一周要播出四期或五期,如此高密度的播出背后是高密度的制作量。为了赶凑备播的节目量,主持人“一个月大概有11天的时间要录制节目,一般是从下午2点录到6点,一次录制两期,录制前后还要参加录制会”[1]。本来日播访谈节目的主持人在每一期节目的制作上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周播的要少,再加上主持人还要主持其他节目、参加商演和代言活动等,有些主持人在看了节目组准备的提纲后就上场录制,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提前了解嘉宾的基本情况,更谈不上发掘嘉宾身上的独特话题了。

为节约成本,模仿他人。在资源共享时代,他人成功的节目策划、制作、播出、营销方式等已经成为可以共享的另一种资源。面对激烈的竞争,为降低节目成本,减少节目的风险,一些人物访谈节目会选择模仿其他成功访谈节目的运作模式,结果造成同人访谈现象和访谈同质化问题的产生。

某一时段嘉宾话题资源的有限性和确定性。人物访谈作为一种大众传播活动,访谈对象的确定和话题的选择都必须具有新闻性并且符合当时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所以对于全国主流的人物访谈节目而言,嘉宾的选择范围可以说是确定的。而在嘉宾相同的情况下,信息含量和可供挖掘的话题几乎也是相同的,都是嘉宾身上的热点和焦点。

同人访谈同质化现象的规避策略

同人访谈同质化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如造成节目雷同,削弱节目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模糊了节目的个性,不利于媒体品牌的建立和培养观众对节目的忠诚度;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丰富化的需求。而同一频道下的同人访谈同质化竞争,更是一种内耗。所以面对同人访谈,各个节目应该独辟蹊径,避免信息的同质化。

主持人在节目录制前要做足准备。为了避免节目的同质化,主持人首先有必要对访谈嘉宾做一番了解,这样在采访过程中才能做到胸中有数,有问可提。其次,要了解其他节目是否已经做过这个嘉宾的访谈,如果做过,别的节目是怎样访谈的,问过嘉宾哪些问题,还有哪些话题是别的节目尚未挖掘的,即使是别的节目讨论过的话题,又怎样开辟新的角度把这个话题做新、做透、做深。再次,主持人在访谈前,有必要与嘉宾进行交流和沟通,发掘新的话题线索。尤其是有些嘉宾性格内向,在面对镜头和陌生的演播厅环境时不容易打开话匣子,这就需要主持人事先与嘉宾沟通,拉近两人的心理距离,以保证节目的真实性和顺利进行。

注重对话题潜力的挖掘,访谈内容的重点是要契合节目差异化定位。谈话节目依然要以“内容为王”,以话题取胜。在嘉宾相同的情况下,节目要善于进一步拓展和细分嘉宾身上的话题广度,应开辟和选择他人所没有的话题角度。还要善于挖掘话题的深度,契合节目的差异化定位,表达节目独特的价值观和观点。如同是对姚明的访谈,《杨澜访谈录》和《对话》在话题重点、话题拓展的深浅程度、话题的主题提炼上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和处理方式,契合自己的节目定位。在《对话》中姚明的身份是个企业家,是上海东方篮球俱乐部的出资人,在现场,姚明与其他六位不同身份的嘉宾,就俱乐部的管理、运营、盈利模式、篮球政策给运营带来的负面影响等经济层面的问题进行讨论,现场不同思想的碰撞和交锋形成了一个发散的谈话场,使谈话的主题延伸到探讨中国职业体育的发展之路这一宏观的问题,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体现了该节目的社会责任感。而《杨澜访谈录》更注重向观众讲述姚明对老板这个角色的体验及其背后的故事,让大家看到他的成长,其主题相比而言较感性。

注重节目主持人在同人访谈中个性的发挥。很多成功的访谈节目正是依靠主持人的独特魅力抓住了一大批观众,他们有着良好的临场反应能力、极具个性的提问方式、话题的选择以及话题的切入角度也独具视角,在这样的主持人引导下,整个节目极具个性,在激烈的竞争中也能占有一席之地。比如同是对易中天的访问,王志时期的《面对面》相比较《鲁豫有约》就显得“刻薄”和尖锐得多,这也是由王志的“质疑”风格决定的。在访问过程中,王志通过层层逼问、步步质疑来探寻事实真相,如:“为什么你现在最火?”“易中天的诀窍在哪里?”“为什么招致那么多的非议呢?”这时主持人与嘉宾的访谈就像是高手过招,攻击者招招切中要害,防守者步步化险为夷并还以颜色,观众往往也能在二者的攻守之间享受到快感。

因此,我们要发挥主持人的个性特色,形成访谈嘉宾相同但节目风格迥异的局面,以满足受众的多层次需求。

节目播出时间的错位竞争。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谈话节目的播出时间多集中在20:00~23:00,也就是所谓的黄金时段,整体播出时间过于集中,没有充分发掘其他时间段的潜在价值。众多人物谈话节目在同一时间段的过于集中,特别是当遭遇同人访谈的尴尬时,不仅会让观众产生无所适从之感,亦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观众市场的过度分流,其结果是盘子虽大,但每个节目所分的蛋糕却很少。

其实从观众的角度来考虑的话,中午时分等其他时段一样会具有吸引力。如2008年湖南卫视为中高端收视人群在零点档量身定做了一档文化名人访谈节目《零点锋云》,根据央视索福瑞提供的收视数据显示,当年10月份该节目的收视率为4.68%。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张志安博士也表示:“其实在大城市,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和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习惯了晚睡,这类人也是我们通常说的‘白领高端人物。他们会关注一些知识性的节目,所以财经类节目、谈话类节目会热起来。随着这类人群的逐渐扩大,会让这个档期更加紧俏。”[2]

此外,当遭遇同人访谈撞车的尴尬时,节目播出时间的独特定位可以吸引错过了在黄金时段观看节目的受众,“捕捞漏网之鱼”。

创新节目形式,丰富谈话内容。内容和形式是相辅相成的。人物访谈节目要以内容取胜,但形式也不容忽视,因为它直接关系到节目的可视性,影响传播效果。而后数字时代的到来更是为节目形式的创新、避免同人访谈内容的同质化提供了很多可能。

现在的人物访谈节目长期沿用一个固定的情感叙述模式。每一位嘉宾到现场,总是先说近况,再回忆当年的坎坷,再说到走出逆境的努力,最后给观众的是一个圆满的结局和一些人生的感悟。一个真正的人物访谈节目应该形成有激锋的谈话场并确立独特的节目架构,充分发挥谈话节目本身独有的表现性、参与性、对抗性的因素。[3]所以人物谈话节目不要拘泥于原有的程序化的叙述模式,而要多增加话题和问题设定的随意性,使嘉宾在不规则和无序的问题轰炸下将真实的内心世界表达出来。

另外,当今的受众不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渴望参与到节目中去,基于这样的受众需求,人物访谈节目可以通过发送手机短信、网络留言等方式投票选出访谈嘉宾,加强观众对节目的参与度,形成多边互动。同时,还可以在照片、影像、音乐、音效、解说词、字幕等电视语言的表现形式上创新,使节目更有新意和更具人性化。

参考文献:

[1]邓蓓莉.电视谈话节目品牌联合研究——以《鲁豫有约》落地湖南卫视为例[D].厦门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9.

[2]零点档,荧屏高端“非常道”[EB/OL].http://media.people.com.cn/GN/40606/7147667.html,2008-04-22.

[3]陈虹.中国电视访谈节目的危机和转机[J].新闻界,2005(2).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系)

编校:赵 亮

猜你喜欢
同质化
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同质化现象之反思
同质化叙述中的价值重构——从韩剧《太阳的后裔》说开去
全球教育同质化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后发优势探究
同质化市场背后致富路指何方
新农业(2016年20期)2016-08-16 11:56:22
浅析中国娱乐节目同质化现象
新闻传播(2016年4期)2016-07-18 10:59:21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新闻传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浅析产品同质化的危害及应对策略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规培”同质化与医生“精英化”
中国卫生(2014年11期)2014-11-12 13:11:24
电视相亲节目的同质化与差异性——《非诚勿扰》与《我们约会吧》的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