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国平
所谓悔意诗,是指人们吟唱心头懊恼、悔恨的诗歌。它们屡屡见诸历代文人骚客的笔墨,数量很多,在传世的名篇佳作中占有一席之地。哲人说:“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意思是,不必对过去的、令人遗憾的往事耿耿于怀,别让可能引起不愉快的事情从此刻起继续发生,埋下可能引起将来无穷悲怆的根由,才最是要紧。哲人的话肯定人生应当力避筹措不当,也提醒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失败。一般可以认为,无悔代表睿智、坚强,也代表着完美人生。然而这非常难得,所以不悔前事才成为生活的箴言,而寡悔才被当成幸福的标志。与无悔相比,悔是人们经常产生的心情,它几乎会伴随每个人一生。或许,正是因为悔与常常人们形影不离,这才衬托出无悔人生的难以企及,弥足珍贵,才使无悔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激励,催唤人们更加理智地生活。
文学的功能之一是写意、抒情。作者挥毫之际,常常是想把他们经验过的刻骨铭心的那一点记忆化为笔墨神韵,而悔意正是属于人们刻骨铭心的那种经验。所以尽管人人明白,后悔只是自寻烦恼,浪费时间,文学家似乎不太首肯这种说法,反而格外钟爱“悔意”,好用追悔的方式表达对生活的反思,传递哀悲缠绵而又充满觉悟和智慧的幽情。缘此之故,“后悔药”成了文学创作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素材之一,文学创作也因此形成“悔”的一大主题。所以,古代诗歌词曲有那么多吟唱悔意的作品,是毫不奇怪的。这似乎印证了文人质性多弱的说法,也似乎使“天意之于文人,啬其遇而增其文”的说法得以成立。
中国古代表达悔意的诗歌,从内容和情感方面可以明显区分为两类:男性的和女性的。这两类诗歌所表现的懊悔内容虽然略有重复和交叉,可是它们分别指向世俗生活和人间精神的不同侧面,又显而易见。大致说,男性的悔意诗,多着眼于社会,追悔的内容多与功名等有关,作品表现的情感特点多为理智的;女性的悔意诗,多着眼于家庭,追悔的内容多关涉个人的爱情生活,作品的表现方式多为感性的。这是两者的基本区别,互相形成显著反差和对照。
先说男性的悔意诗。引起男性悔意吟唱的事由很多。《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何复益!”这是失意者有感于不施援手、有名无实的同门友人,而产生枉与交往的懊悔之情。《明月何皎皎》:“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这是后悔背井离乡,抛家别亲。这些题意在后世的诗歌中反复出现。然而,古代诗人笔下所吟述的男性悔意,又以与功名的得失以及引起的相关思考最为密切,他们痛悔这,痛悔那,最郁悒不爽、最揪心难过的无过于此事。男性在古代充当社会脊梁的角色,承当斯世大任、四海为家是其义不容辞的选择,然而,这又是诱发他们悔意最多的根源。在追求成功的途上,很多男性经历坎坷,甚至承受折翅的痛苦,因此常常心潮层起,悔意澜翻。王昌龄《从军行》:“百战苦风尘,十年履霜露。虽投定远笔,未坐将军树。早知行路难,悔不理章句。”诗歌用了《后汉书》两则典故,一是《班超传》所载,他早年曾经投笔而叹:大丈夫应学习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怎能久事笔砚之间!后来他果然以功勋封定远侯。二是《冯异传》所载,行军休息的时候,诸将皆坐到一块争论功大功小,冯异却默默地独处树下,军中尊称他为“大树将军”。王昌龄诗中歌咏的人物效仿古人投笔从戎、赴边建功的人生选择,结果却一无所成,后悔莫及。唐人边塞诗固然写得雄奇昂扬,激动人心,然而读了这样充满挫折感和悔意的诗章,对边塞诗人的心态大概会产生一些新认识吧?古人很多表示读书误了自己终身的诗歌,语气痛切,足以让人将幻想丢开。宋朝刘概《府舍西轩作》:“读书误我四十年,有时醉把栏干拍。”元朝张宪《感寓》:“莫嗟功名迟,政为读书误。”仿佛是一声声警世的晨钟。令人沮丧的是,并非只有失意者才觉得自己受了生活弄怂,那些终于感受到成功喜悦的少数幸运儿,又何尝不是会在心中漾起悔意?“惭无匹夫志,悔与名山辞”(李颀《不调归东川别业》),“早知寸禄荣家晚,悔不深山共汝耕”(杜苟鹤《行次荥阳却寄诸弟》),“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当初学冶银”(薛昭纬《谢银工》),这都说明成功者同时也是失落者,他们同样觉得自己失去的东西太多,为成功付出的代价太大,其实并不值得。因此他们唱出的悔意之歌,其色彩虽然与嗟叹遭受挫折的人不甚相同,流露出的不快心绪则如出一辙。汉乐府:“枯鱼过河泣,何时海复及!作书与鲂(鱼与),相教慎出入。”(《枯鱼过河泣》)此诗以寓言方式,告诫世人“慎出入”,这更可能是视宦场为畏途的过来人别有所感的痛心之言,明显带着庄子式的讥诮。然而,古人追悔奔求仕途的诗歌更多倒还不是表现这种畏惧感,而是表现受束缚、欲自由而不得的痛苦,因此,陶渊明一曲“误入尘网中”(《归园田居》)的悔唱在文人心中才会引起无穷回响,并写出大量的续章。孟郊考中进士后,曾用“一日看尽长安花”来表达自己得意兴奋之情,可是他做了一段日子官以后,心情又不同了。《游终南山》诗写道:“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先描绘终南山美景,对隐居山中的高人加以赞述,然后直接联系诗人身在仕途的境况,于是一腔欣羡慕爱的情愫顿时化作浓浓悔意。“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孟郊写了这两句后,全诗戛然而止,这两句既是诗篇情感大逆转的开始,同时又表示大逆转实际上到此已经完成,从而使这两句诗在全篇显得非常醒豁。诗人这样结构诗歌,用意很显然,就是竭力地突出诗中的“悔”字,告诉读者,后悔是本诗所要表现的主旨,他以此对追求读书做官的生活目标提出质疑。
再看表现女性悔意的诗歌。与男性的悔意诗相比,女性的悔意诗十有八九着眼于自己的婚姻和家庭生活,写的是私人小世界,显得纤柔,愁肠百结,一般不旁涉大道理,也不铺排场面,朴朴素素,不转弯抹角,娓娓道来却自有一股令人折服的感人力量。《诗经·卫风·氓》里的女主人公对昔日“信誓旦旦”的男子绝望了,由衷发出“与尔偕老,老使我怨”的绝唱,她在那么早就对不幸福的所谓白头偕老型婚姻提出了否定,这种非常超前的意识,实在让人惊讶。汉乐府《白头吟》里的女子主动与用情不专的男友决绝,她由这场失败的恋爱,悟到“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才是女子真正需要的择偶观,既是追悔,也是告诫。韦庄《悔恨》诗写丈夫中第后旋生婚变,致使妻子痛苦不堪:“六七年来春又秋,也同欢笑也同愁。才闻及第心先喜,试说求婚泪便流。几为妒来频敛黛,每思闲事不梳头。如今悔恨将何益,肠断千休与万休。”当然,女性悔意诗并不全都是讲述“心破碎”的故事,更多还是表现由于丈夫远别,致使自己孤宿空房、虚掷年华的哀伤,以及引起的惆怅和悔恨。《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假如不拘泥诗歌中人物的具体身份以及她的生活经历,仅从夫妇和谐相守的愿望来说,李益《江南曲》“早知潮有信,
嫁于弄潮儿”的想入非非,白居易《琵琶行》里“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的孤身独影面对流逝江水,低声伤叹,都是《古诗十九首》这种咏叹调的延续。在这类咏唱悔意的诗歌中,王昌龄七言绝句《闺怨》可谓写的最为优雅,风姿绰约:“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诗人明明是传述闺妇的愁怨,偏偏又从她无愁元怨说起,“忽”字一转,将女子受到韶光启唤而后悔与夫君离居的瞬间心理变化,写得十分传神,在似乎不经意之间加倍地写出了男性追求功名给女性带来的负担和痛苦。总之,丈夫无论为功名而远行,还是为赚钱、为游乐而离家,对妻子来说结果都一样,她们都必须生活在缺少“另一半”的冷酷现实中,形影孤单地过日子,这是导致女性对婚后生活产生不满乃至悔婚心情的共同原因。可以说,古代女性最关心的正是她们直接遭遇的这种不幸,女性悔意诗题材特别集中在这个方面,是不难理解的。她们通过一首首诗歌,集体发出低声哀诉,若将这些诗歌收集起来,可以构成一部古代妇女的悔婚录。相传古代有一位石氏女,嫁为尤郎妇,尤郎远出不归,妻相忆至死。她临终发愿:“我死后,当兴起大风,为天下妇人阻止商船行旅。”(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十九)这是著名的“石尤风”典故来源的一种说法,也是对古代女性悔意诗很好的一次诠释。
男女悔意诗的分野如此分明,主要原因是,古代社会对于男性而言是一个宽阔的舞台,他们有较多机会参与社会活动,即使在个人生活方面,也拥有较多选择的可能,包括重组新的家庭。然而社会留给女性的空间却相当逼仄狭促,她们除了自己的家庭,很少有机会见识更多世面;除了自己的亲人,主要是丈夫、父母、子女,她们很少能够进入其他的人群。所以,家庭中的感情生活对于女子来说,如果不是全部,至少也是大部分,这就决定了女性悔意诗不同于男性悔意诗的特色。当然这并不是说,女性的悔意诗仅仅反映女性意识,不反映男性意识。夫妻双方对于分别的感怆、对于共同生活的向往,其实都一样,所以男性悔意诗也有这方面内容,不过不如女性悔意诗表现得那么集中、突出而已。还有一个不容忽略的事实,古代的女性悔意诗绝大多数是男性诗人写的代言体,是男性在代替女性进行诉述,以一种比较特殊的方式表现对她们的关怀。所以也可以说,这些诗歌在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他们自己的一种生活感受和内心诉求,甚至说这是男性婉转曲折地自述灵府奥秘也未尝不可,毕竟,采用这种手法叙说男性的柔怀,不用担心会引起对男性阳刚气概的怀疑,以及对男性尊严造成伤害一在男权社会,这些是男性价值极高的无形资产,是他们竭力想要维护的。所以,女性悔意诗既是代言体,也是男性的自述体。我们可以说,古代两类悔意诗,男性所悔的内容或许很多确实不为女性所关心,而女性的悔意诗却未必不是男性真心想要表达的愿望。
悔,是人们对从前选择或接受的东西的否定,所以,悔意诗虽然也含着怨尤,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怨怀诗。一个人对自己曾经向往过的东西,认识发生转变,由肯定变为怀疑,乃至决绝,这是人的心理、精神一次新生的历程,虽然会伴随痛苦,而正是这种与痛苦相伴的精神新生,会激发读者更多的思考,更强的审美快感。这也正是悔意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