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讨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得与失

2012-04-29 05:51张书群
文学教育 2012年1期
关键词:文学文本教学模式

内容摘要: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课堂讨论,可以创设师生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老师讲解的内容。但是,在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过多安排课堂讨论时间也难免带来一定的弊端。

关键词:课堂讨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得与失

随着本科教学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正在逐渐远离本科教学。尤其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耳提面命、面面俱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老师硬性塞给他们的知识。在这一教学模式中,老师俨然扮演着传声筒的角色,学生则成为被动的接受器,至于是否能够完全理解老师传授的知识,以及在多大程度上真正领悟了老师传授的知识则难以估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如果能够巧妙、合理地增加一些讨论话题,给学生一些自主发言的机会,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独创性、创设活泼互动的课堂氛围、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等都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的问题。教师在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时也要充分把握适度原则,如果过度增加讨论时间,将会影响课程的进度,使老师的主体指导作用大打折扣。而且,如果引导不当,将会出现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漫无边际、胡说一通的不良现象。

一.课堂讨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优势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在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讨论内容,给学生一个自由言说的机会,可以打破传统的文学教学模式,创设师生互动、交流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一般情况下,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模式通常是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在下面连续听讲一、两个小时,难免会产生视、听觉疲劳。整个授课过程也将会显得枯燥、乏味,缺乏灵动性。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讨论,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营造一种活泼、热烈的情境,在学生与老师之间架起一座情感的桥梁,从而增加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产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如讲授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代表作《祝福》这篇小说时,如果按照传统的文本解读模式,老师只是照本宣科地对小说的主题、艺术特色以及小说的文学史地位进行填鸭式地讲解一番,学生听起来不仅感觉枯燥、乏味,而且容易形成学生的惰性心理。另外,仅仅凭借老师在课堂上这一有限时间的讲解,小说中的一些相关细节如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江浙一带除夕的习俗、捐门槛赎罪等等一些列问题很难讲解清楚。如果适当增加一些讨论,学生为了能在课堂上更好地表达自己对文本的见解,课余时间就会去图书馆查阅大量与《祝福》相关的一些资料,这样既丰富了学生对文本背景知识的了解,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课余时间学习的浓厚兴趣。因此,适当增加讨论,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得到表达自己对文本独到见解的机会,进而激发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兴趣。

2.可以听到不同的声音,增加文学课堂的丰富多彩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一门在动态中发展的学科,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便对于同一部经典著作,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见解。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可以读出一千个哈姆雷特”,道理即在于此。如果紧靠传统的口头表述与枯燥说教,显然不能满足学生自主思维的需求,而且也会形成对一部作品单一、教条式的理解,不利于读出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复杂内涵,无法听到学生发出的不同声音。如果适当安排一些课堂讨论,就会以从不同的学生那里听到对作品多角度的理解,从而丰富对文本多层内蕴的把握与感悟。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互动,又可以增加文学课堂的丰富多彩性,扩大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益。

如在讲授曹禺话剧《雷雨》时即可发现,学界关于《雷雨》主题意蕴的解读众说纷纭。如有人从宗教文化视角解读:首先,通过周朴园等人物揭示了人性的罪恶。其次,揭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矛盾对立与剧烈冲突。再次,张扬了劝善及人类自我救赎的主题。也有人用原型理论解读,指出《雷雨》是中国文学典型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与作家的变化与创造。如果仅仅凭借教师一个人的讲解,学生在下面记笔记,显然不会达到预期效果。如果通过讨论,可以使学生自主地对文本自主进行分析、把握,在听完大家颇具个人见解的发言后,老师进行总结归纳,既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会老师讲解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索的能力。同时,一些学生的独到见解还可以给老师带来新的启发,正所谓教学相长,道理即在于此。

3.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新的学术增长点

目前,普通高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就内容的编选而言各有侧重。如钱理群等人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理性较强,但该教材提供给初学者的背景性材料相对较少;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脉络清晰,但是部分观点有些陈旧;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侧重个案分析;陈晓明的《中国当代文学主潮》以论带史,且视野开阔,观点也相对新颖。这些教材虽然各有所长,但是不能一一搬上讲堂。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材体系复杂、多样的现实性问题,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发挥课堂讨论的优势,可以鼓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翻阅几本与下节课讲解内容相关的文学史,以备讨论时使用。

例如,在讲解杨沫的《青春之歌》这部小说时可以发现,对小说的解读各有侧重:其中有从小知识分子向革命者转变的角度进行解读的;有从爱情的角度进行解读的;也有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进行解读的……不一而足。如果借助课堂讨论,老师进行总结、点评,就可以综合各种观点。从而通过讨论既可以使对小说的解读变得丰富多彩,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通过课前引导学生预习不同版本的文学史以备课堂讨论,既可以使学生领略不同版本文学史的风采,又可以使学生通过对比不同版本文学史之间的差异,找到自己学术的增长点,利于学生学习把握。

二.课堂讨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弊端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讨论等辅助手段进行教学的确可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枯燥、乏味,给课堂讲解带来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过度依赖课堂讨论,将会带来一些弊端。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多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过多依赖讨论,在讲课时有时会出现设计内容讲解不完的现象。尤其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对文本存在误读的现象屡见不鲜,如果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安排过多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老师不对讨论进行及时而恰到好处的点评,一节课很快就会结束。特别是一些年轻老师,为了减轻上课时的负担不停地让学生进行讨论,结果整整一节课均在讨论中过去,老师倒是轻松了许多,但是学生的视野与知识背景毕竟有限,单靠学生讨论,无疑过多耽误时间,影响教学进程。

2.学生参与过多,影响老师思路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需要思路开阔,围绕某一视点,旁征博引,正所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合理结合讨论进行授课,可以为学生提供参与发言的机会,营造浓郁的课堂氛围。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其相反的一面。课堂讨论在为教学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难以避免的弊端。在讲述的过程中如果刻意给学生营造讨论的氛围而让学生发言,虽然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文学的讲解往往需要连贯性,如果中间插入其它事情难免会形成教学过程中短路的现象,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因此,如果讨论设置不当,反倒是适得其反。

3.讨论课过多,疏于较好备课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由于过多安排讨论课,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备课时的懒惰心理。尤其是刚登讲台的青年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上课时不能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所以往往会出现课堂上不知道讲什么的现象,为了拖延上课时间避免提前下课出现教学事故,就通过讨论而打发剩余的的课堂时间。时间一久便会形成一种懒惰思想,没什么讲时就让学生来讨论,所以就抱着一种侥幸心态,疏于备课。

总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一些课堂讨论,可以创设师生互动、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丰富课堂内容,使学生更好地消化课堂上老师讲解的内容。但是,在本科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过多安排课堂讨论课程也难免带来一定的弊端。这就为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教师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在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时,应该遵循一种合理安排课堂讨论环节的教学原则。

张书群,新疆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中文系讲师,中国现当代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文学文本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我们需要文学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