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成勇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
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呈现出多元与融合的态势。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一体化社会,方方面面都体现着严格的政治一元性或浓厚的意识形态性,政治、经济和文化被高度强制地整合在一起,文化的一元性具有显著的排他性和垄断性,社会上不存在其他异质文化成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迁,作为政治、经济反映形态的文化也处于剧烈转型的过程之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体制发生转型和政治体制变革,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必然随之发生转型,只是此种转型或相对滞后或间接地表现出来。因此,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导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西方文化等纷纷登上文化舞台“各领风骚”。当前,我国的思想文化是社会转型期经济、政治的折射,反映着一定的经济取向和政治诉求,也体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要求。哲学家张岱年指出:“从世界文化史来看,每一民族每一时代的文化,既须确立一个主导思想,又须容许不同流派的存在,才能促进文化的健康发展。”[1]因此,多元文化的并存发展,既是文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是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所谓文化格局,是指在一个社会中各种文化形态的构成状况及其地位和作用。国家文化、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即三种文化鼎足而立,构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总而言之,当代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并存发展的格局,体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异质性等特征。
高校校园文化的诠释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组织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富有时代特色和校园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具体表现形式有两部分:一部分是包含校园建筑、图书馆、教学设备、学生社团等在内的硬件设施,一部分是由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及各种规章制度等构成的软件部分。校园精神文化是大学的目标和灵魂,反映了学校个性和师生风貌,体现了师生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教育理念,给师生提供了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
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基,以学校文化活动为主体,旨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从而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就是大学师生员工共同学习、工作及生活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造与人的活动是统一的,“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2]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文化,其教育作用在于创造一种文化氛围,去感染或熏陶师生员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应。相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相关的一些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的显性课程而言,高校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其独到之处在于“以暗示性或无意识的方式,使学生认同在无形当中传授的思想观点,使学生于无形中找到道德回归生活和实践之路。”[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而言,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种重要的潜在教育力量,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及心理素质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可以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和人格的塑造。
当代中国文化格局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大力弘扬主导文化,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性和时代性
主导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或某个时代在国家意识形态中居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影响的文化。主导文化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对其他社会文化具有制约和规范的功能。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乃至不同的民族国家,都有不同的主导文化。我国现阶段的主导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文化代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是居于社会主导地位的文化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把高尚的精神需求与时代的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与借鉴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有机地统一起来,体现了“一元主流文化”与“多元异质文化”的和谐共生共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高校在培育人才的文化实践中,要始终以先进文化的传播与弘扬为主导,用先进文化改造大学生的思想,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他们的文化品位。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仅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价值导向,而且还应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表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追求,是新时期大学生德育的价值目标所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要融入学校德育的全过程,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起统率作用,使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发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不仅有助于消解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而且能够抵制西方文化或错误思潮的侵蚀,从而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面育人功能和正确前进方向。
2.着力培育精英文化,体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审美性和批判性
一般而言,精英文化是指一定社会中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所精心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说,相对于民间文化而言,精英文化是一种“父亲文化”,给我们以精神和思想;而民间文化则是一种“母亲文化”,赋予我们情感和血肉。也有学者认为,相对于大众文化而言,精英文化属于“高雅文化”范畴,而大众文化则属于“通俗文化”范畴。精英文化作为知识分子文化的主要表现形态,是“经典”和“正统”的解释和传播者,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有学者指出:“一个民族的学术思想,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之光,特定时代学术精英的活动,往往蕴藏着超越时代的最大信息量。”[4]精英文化是一种自觉的文化,在学术上提倡纯正性和规范性,在文艺创造上倡导审美理想,在人文关怀上呼唤人文精神,在现实层面提倡价值批判和启蒙精神等,从而体现出对社会的历史使命和对社会价值理想的关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精英文化退守到边缘地带,失去了往日的社会价值评判和中心话语权力的位置。
尽管精英文化在当下处于边缘化状态,在高校内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知识分子是精英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大力传播者。教育家蔡元培说:“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之人格。”[5]高校中云集的人文科技知识分子,致力于学术研究,其学术活动有学术报告会、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著书立说及发明创造等,既营造出浓浓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气象,又发扬光大了大学精神。同时,由于高校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的高层次性,使得校园文化对形形色色的社会文化具有一定鉴别力和批判精神。有学者指出: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最主要的或最重要的表现就是它对社会所承担的批判。反过来,知识分子每每是或必然是以批判的方式来表白他对时代的关切和己任。”[6]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坚持方向性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各种文化思想进行科学的批判和改造,在批判和改造各种文化实践中更好地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相对于主导文化、大众文化而言,“精英文化是灵魂,是精华,是本质,是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真正价值所在,也是主导文化、大众文化之所以还是文化的存在根据。”[7]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所当然地要把精英文化纳入自身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培育精英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以精英文化为审美观照,不仅能够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纯正性和规范性,而且有助于弘扬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对大学生来说,培育和传播精英文化,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和正确的审美观,而且还具有启蒙作用,促进大学生批判意识的觉醒和创新意识的激活。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价值取向之所在。同时,“精英文化在精神上与中国传统的士大夫一脉相承,‘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以天下为己任,承担着社会教化的使命,发挥价值规范的功能。”[8]因此,把精英文化纳入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还有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用心提炼大众文化,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娱乐性和多样性
一般而言,大众文化是工业社会以来与现代都市及大众群体相伴而产生的,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为物质依托的,受市场经济规律支配的,平面化、市场化、模式化的文化产品形式。它涵盖工业文化、媒体文化、消费文化、视听文化、娱乐文化、网络文化、电子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具有商业性、世俗性、娱乐性、时尚性及功利性等多方面的特征;它既不同于主导文化,也不同于精英文化,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商业文化环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消费文化,在短短的时间里,便迅速壮大为与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社会主干性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既是一种文化的现时代的存在方式,也是当代人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众文化更贴近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回避的现实文化资源。把大众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既是顺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趋势,又是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客观需求。“享乐的合理性”是马克思所提倡的精神生活的必要内容。在校园生活中,大学生总是渴望轻松和快乐,而大众文化追求广义上的愉悦效果,使得大学生在消费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满足。比如,流行歌曲、流行服装及情感电视剧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学习、考试及人际关系紧张等所带来的压力,使大学生们获得直接而简单的感性快乐,从而达到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放松和娱乐。但大众文化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是深刻而多维的。因此,把大众文化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以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来引领大众文化的走向,还要以精英文化的学术喂养来提升大众文化的品味。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用心提炼大众文化,既要善于进行抑恶扬善的审美观照,又要防止大众文化的庸俗化和浅薄化的非理性主义负面影响,阐发其正面意义。
主导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具有不同的理论内涵和价值取向,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各自发挥着应有的和独特的功能。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要吸纳各种不同的文化,并通过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沟通、相互影响,不仅使高校校园文化异彩纷呈,而且也使自身能够不断获得丰厚的发展资源。二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大力弘扬主导文化,着力培育精英文化,用心提炼大众文化,和谐整合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之间保持合理的张力,在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努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文化意识和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且为高校师生营造一个独具特色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张岱年全集》第7卷,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1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7页。
[3]邱柏生主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8页。
[4]刘梦溪著:《中国现代学术要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5页。
[5]蔡元培著:《新人生观:蔡元培随笔》,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页。
[6]邵建著:《知识分子与人文》,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7]杨凤城主编:《20世纪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思想文化卷1949—2000)》,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25页。
[8]韩大强:《大众文化的狂欢与精英文化身份的焦虑》《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6年第6期。
(作者单位:南京铁道职业学院社科部)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