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理念、思路与途径

2012-04-29 00:44卢亮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党组织党员基层

卢亮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阐述基层党组织建设时明确指出:“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决定》特别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要贯穿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各项具体部署中。具体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而言,要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的总体部署,紧密结合高校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和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树立“工程化”的创新理念,确立“系统化”的创新思路,建立“战略化”的创新途径,不断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水平和层次。

树立“工程化”的创新理念

1.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持久性的基础工程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主体力量是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党员。由于基层党支部所在单位性质的差异性和党员来源的广泛性,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涉及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生活等方面,所处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就要从基层党支部本身的定位、特点出发,根据自身所发挥和应当具有的功能,采取有针对性的建设性的措施、办法,提升工作水平。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着眼于党组织所处基层单位的长远发展,立足于基层党支部作为最基层党组织的实际,善于从长远来谋划推进党建工作创新的思路与方法。要始终把握住基层党支部这一党建工作的基础,不要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着眼于打基础的长期性,将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作为持久性的基础工程,为党建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持久的动力源泉。

2.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根本性的人心工程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先进性是由党的性质所决定的,先进性更是共产党员最鲜明的特征。但先进性是一个辨证的相对性概念,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上,即体现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上。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能不能取得实效,从根本上取决于高校的基层党组织,即党支部对本单位的事业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党员在单位和群众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归结到一点,就是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是否能体现出自身应有的凝聚力。因此,高校的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不能将着力点和立足点封闭在党组织范围内,不能就党建论党建,而是要把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作为根本性的人心工程,从最深入的层面上获取生机和活力。

3.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统筹性的资源工程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资源都具有相对稀缺性,而且在来源上具有分化性、在分配上具有多元性、在管理上具有复杂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教学、科研组织方式和教师、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校基层党组织开展党建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其中一个重要挑战就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如何在复杂、多变的资源组织和分配中取得优势,有效利用各种资源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使得基层党建工作有资源保障和依托平台。事实证明,基层党组织在参与本单位中心工作决策、讨论决定本单位重大事项和开展各类评奖评优、民主讨论等工作中,直接参与甚至主导着面向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利益分配与协调。高校基层党组织掌握的资源越多、越丰厚,开展工作的能动性也就越强,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能量也就越大,从而越能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提供有效的突破口。因此,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着眼于高校资源来源与分配的实际,参与资源分配,巩固资源依托,优化资源统筹,实施好全局性统筹性的资源工程。

4.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策略性的管理工程

从创新方式上而言,主要存在两种路径:一是从存量上下功夫,通过重新组合、构造,发挥存量的新功能;二是从增量上下功夫,在对存量进行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创造新事物、新制度、新方法。无论是哪种进路,都需要从创新的适应性上下功夫。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要不断适应变化着的工作主体、工作对象、工作内容的最新特点,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突出创新性工作的“适变性”和“适应性”,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要将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作为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管理工程,从战略上、策略上同时进行考量,寻找到一整套最为适宜的创新思维系统和方法体系。

确立“系统化”的创新思路

1.在工作导向上,实现从“政治认同”向“资源统筹”拓展

在高校开展党建工作,有两个重要目标,一是让党员不断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自身的先进性;二是将学校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中的先进分子特别是在高知识群体中有重要影响力的精英分子吸收到党组织中来,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提高党员队伍整体质量。因此,树立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形成强有力的政治认同,是开展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目标。但是,在科技革命日新月异、社会节奏不断加快、市场经济深入发展、行为方式多变多元的形势下,不能单纯依靠强化政治认同来推动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发展,必须从党员和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要的利益和需求出发,让党员直接感受到党组织带来的温暖和力量。因此,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上,要实现从“资源统筹”向“政治认同”的拓展,统筹协调好包括政治资源在内的各种资源,通过增加党员和群众实实在在的福祉,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2.在工作内容上,实现从“领域扩张”向“成果延伸”拓展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党建效果看发展”,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始终要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展开。而具体到个体的单位而言,每个单位中心工作的具体内容、表现形式与典型特征,都是不一样的,甚至有较大差异,这些多元化的特点使得基层党建工作所涉及的领域就非常广泛。由于中心工作所涉及具体业务领域发展的不确定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基层党建工作在紧跟中心的过程中领域也会不断扩大,从而使得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抓手不断迁移。在领域扩张过程中,要从高校基层党组织所在单位最本质的特点出发,将规定性动作做实,将自选性动作做精,深入下去,从点上寻求突破,将具有鲜明特色的典型性成果不断延伸、深化,形成具有持久动力的创新源泉,如在科研项目团队中建立党小组开展组织生活、考古类专业根据野外实习特点建立临时党支部等就是有益的尝试。

3.在工作形式上,实现从“主题引导”向“环节渗透”拓展

在人们最直观的看来,基层党组织的工作绝大多数都是以活动的形式特别是以开会的形式来进行,“三会一课”制度就是最典型代表,所谓组织生活是否正常很大程度上也是以各类会议召开得是否及时、是否充分、是否深入来衡量的。既然绝大多数活动都是以会议的方式出现,会议的主题确定就非常重要。实际上,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开展,多数也都是通过设定主题来实现主题引导、把握方向、统一思想的。随着教职工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压力的增大,单纯的主题引导所起到的作用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这就要求基层党建工作关注师生的具体实际,满足师生的个性化需要。因此,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创新在操作形式上,要努力实现从“主题引导”向“环节渗透”的转化,直接关注和参与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大学生培养过程、教学科研组织运行过程等具体的实际,通过环节干预和环节渗透提升党建工作的影响力。

4.在工作手段上,实现从“规范约束”向“个案驱动”拓展

高校知识分子云集、学术大师聚集、师生规模较大,党员的人数也较多,群体之间、个体之间差异也较大,推动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适性模式可以凭借。以往,只强调基层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的重要性,从一般性的特点出发,建章立制,从整体上用力。但随着个体的差异性、多变性日益明显,党建工作不能停留在只对群体、不对个体的普遍性工作方式上,而是要处理好一般性与特殊性、集中教育与典型示范、整体推进与个别引导的关系,正视差异的存在,从差异中找增长点和创新点,实现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从“规范约束”向“个案驱动”转化,增强党员和群众个体参与党组织活动、向党组织靠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战略化”的创新途径

1.要放眼全局,继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广度

《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覆盖,做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哪里有党组织哪里就有健全的组织生活和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全覆盖”的问题,既是基层党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一个前提性的常规问题,也是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加强、改进和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挑战。对于高校而言,基层党建工作必须根据“全覆盖”的要求,从学校各类人员的群体性特征出发,进一步优化党支部设置形式,将常规性的党支部设置与临时性的党支部设置结合起来,将日常性的组织生活与项目组、科研团队以及具有相对稳定性组织内部党小组的组织活动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教育管理手段与现代的新媒体手段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做好对出国留学人员及回国人员、离退休党员、非事业编制人员党员、流动党员等不同群体的分类教育管理,继续提高党员教育管理的广度。

2.要把握重点,继续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效度

《决定》强调“重视在高知识群体、在大学生等各领域优秀青年中发展党员”“发挥高校党组织在推进教育改革、搞好教书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高校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和高知识群体的聚集之地,其党员的规模、质量对整个党员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要根据高校师生政治理论水平高、业务工作能力强、社会影响层面广的特点,做好在高知识群体中的党员发展工作。一方面,要在科学规划、严格标准、规范程序的前提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继承以往工作经验,有力整合各类资源,从新生党员的知识教育、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党员发展对象教育、预备党员考察等各个环节入手,全面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另一方面,对学科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以及教学、科研、管理岗位发挥重要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职工,要采取点对点、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教育引导、全程联络,努力将他们吸纳到党组织中来,从而提高党员发展工作的效度。

3.要整体推进,继续提高党务队伍建设的强度

党务工作人员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贯彻者和执行者,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组织协调、具体操作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高校教学科研运行对行政工作要求的日益提高,基层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更为繁重。因此,党务工作人员的能力、素质,对基层党建工作水平的提高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新形势下,要从素质和待遇两方面同时着手:一方面要明确素质要求、明晰岗位职责、规定准入门槛、制定培养计划、健全培训体系、完善考核标准,持续提高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适应力和创造力,大幅度提高人员素质;另一方面也要明确岗位待遇、完善保障体系,使基层党务工作人员工作有激情、干事有平台、发展有保证,不断提高党务工作队伍建设的强度。

4.要有效突破,继续提高日常调查研究的深度

基层党建理论创新与工作实践创新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既要发挥创新理论对创新实践的引领作用,又要发挥实践创新对理论创新的促进作用,发挥理论和创新两个层面的独特功能。要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事业改革创新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着眼于高校师生教学、科研、学习、生活的新需要新特点,准确把握基层党建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具有一定理论水平和一定工作经验的专家、党务工作者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证性对策研究,通过小题目研究大课题,不断提高日常调查研究的效度。在开展党建研究过程中,既要坚持长期性的滚动调查,也要有短期性的对策研究,既要有纵向的历史考察,也要有横向的比较分析,用最深刻的理论研究成果推动最生动的党建工作实践。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党组织党员基层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为何总是栽同样的跟头?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清华党组织公开
基层在线
基层治理如何避免“空转”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