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协同创新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012-04-29 00:44宁滨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协同大学学校

宁滨

编者按: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吸收的过程中,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协同创新为高校的创新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视角,同时也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和模式。协同创新作为一个新的实践模式,其自然需要不断探索、总结和研究。作为对这一思想的深入贯彻和实践,“第五届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发展论坛年会”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召开的。本次年会的主题为“协同创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本刊特邀了参加此次论坛的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的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对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经验进行了介绍,以达到科学而有效地促进协同创新模式的发展和成熟的目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协同创新”的理念。全面推进协同创新,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设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的重要途径。从国内外实践看,协同创新多为组织内部或者组织之间形成的分享机制,特点是参与者拥有共同目标、内在动力,直接沟通、各展所长构建合作平台,进行全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当前,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协同创新的路径,推进科教兴国、追求自身发展,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北京交通大学是一所行业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在为铁路和轨道交通等领域服务的过程中,坚持“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的教育理念,在推进协同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具体如下:

校企协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北京交通大学有着115年的办学历史,校训是“知行”,旨在强调学习中的“理论联系实际”和“知行统一,学思结合”。实习实践是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但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高等教育中的实习模式普遍由传统的“集中”向“分散”转变,部分专业的实习还存在相对弱化的现象。自“质量工程”项目启动以来,学校大力开展校企合作共建,研究新形势下“集中”实习模式,以产学研为载体,与企业协同建立了100余个大学生实习基地。其中与北京地铁运营总公司、北京铁路局、郑州铁路局和中铁快运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4个实习基地被评为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了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软国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8个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对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进行深刻变革,改变以往的实习实践模式,由校内导师带队转变为校企双导师联合指导;由“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转变为实际操作;由动手操作转变为创新设计,并提升为知识的交叉整合与系统创新。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中,学校软件学院依托教育部“精英型国际化软件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与企业共建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多元化师资队伍,实施“专职—兼职—专兼结合”的指导和教学模式;建立“课程实训、项目实训、企业实训”3个层次的实训框架;探索“学习—实训—再学习—再实训”的能力培养方法;采用“课程实训—案例引入、理论串讲、案例解析、项目练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在本科学习阶段,从第3学期开始,连续4个短学期都会开展为期2周~3周的“学期实训”,由企业教师指导,以企业实际项目案例为任务,严格按照软件工程开发流程,分小组合作完成,采取公开答辩团队评分制,培养学生软件开发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最后1年安排学生到企业带薪实习,同时完成毕业设计,达到在真实企业环境中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的目的。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中,学校依托教育部,结合“国家高速铁路重大工程建设研究生培养基地”资助项目,采用课程学习阶段在学校、论文工作阶段在企业的“两阶段、双导师”培养方式,使学生有机会深入企业第一线,了解工业流程和实际操作,能够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科研能力,发现并为企业解决现实难题。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由过去的单纯理论研究逐步转变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的方向性、实用性更为明确,社会和经济效益更加显著。2008年5月,该项目被北京市高教学会研究生教育研究会评为“北京地区研究生学位工作优秀成果一等奖”。

事实上高校和企业合作的情况,在高等教育发达的美国非常普遍,无论是名校还是普通学校,都与大公司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在本科阶段,学生接受两年的基本教育,第3年可以自愿选择参加联合培养项目,延长学习时间,到企业工作半年至1年,再继续完成学业。北京交通大学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在本质上与国外的培养方式相近,都是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了解企业、熟悉企业的工作流程,以求毕业后尽快实现社会角色的转换。

校校协同,扩展学生知识获取空间

高校之间的联合办学是现代教育协同发展的基本表现和必然趋势,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产物,是实现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与兄弟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不仅是一种教育实践,也是一种教育创新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理念。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各高校发挥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将目标瞄准引领社会、行业未来发展需求,把学校的办学优势、特色结合起来,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发挥优势、弥补不足,通过教育资源和师资共享,产生“1+1>2”的效应,同时有效地扩展了学生的知识获取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潜能。

北京交通大学作为地处首都的教育部直属重点高校,着眼北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北京、贡献北京,以人才培养为支撑,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开展共建,统筹两校资源,优势互补,在信息、机械等领域深入合作,谋求共赢。目前,北京交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部分教授在北京信息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开设“信号与系统”“电子技术”等专业基础课,北京信息科技大学部分教授在北京交通大学兼任博士生导师,开展人才培养方面的工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了条件。

另外,学校于2010年参加了成立于1999年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与其他18所高校互开选修课程和“教学共同体”辅修专业,至今累计为共同体开设课程16门次,接收其他高校学生382人次。学生在选修共同体课程、获得学分或者辅修证书的过程中,扩展了知识获取空间,增强了学习主动性,明确了学习目的,加强了纪律性,培养了合作能力,全面提升了综合素质,增加了就业竞争能力。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增强了服务意识,开阔了教改思路,最终推动了各校的共同发展与提高。近日由北京交通大学和北京邮电大学等11所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联合发起成立的“北京高科大学联盟”将进一步在这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历史,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期间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的西南联合大学。当时毕业于联合大学的不少人后来成为了国内外知名学者或各个领域的骨干。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在于师生们怀有坚定的爱国报国信念之外,还在于西南联合大学由久负盛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合组后,师资阵容强大,建立了联合培养的制度,使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机会选择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得到适合自己的培养方式。

本研协同,着力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需要个性化教学、差异化培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发展潜能。MIT工学院早在1993年就开始实行“理学士—工程硕士无缝计划”,针对四年制本科通才教育的局限进行改革,使学生在特定的专业领域受到完整的训练。

为适应高等教育的这一需求,高校必须打破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相对封闭的传统壁垒,本科阶段构建宽厚的、通用性较强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和工程科学基础,研究生阶段依托现代工程科技和产业领域,培养专业才能,增强对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适应性的新型培养模式,以克服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中的“错位”现象,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能力强的人才。

2010年,学校依托第一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项目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国家机制体制改革项目“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试点为契机,建立了本科生与研究生培养相结合的轨道交通卓越工程人才“3+1+1+1”校企双导师培养模式:首先在行业相关特色专业进行两年学科基础教育,大三进行两年轨道交通专业课程学习和企业工程实践,大四实施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双导师制指导,在校内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及各类特色实验室开展专题研究和科研实践,在校外依托4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100余个实习基地进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在双导师指导下,进行两年研究生阶段的工程硕士培养,跟随导师在轨道交通行业相关企业进行不少于1年的实习和工程项目研究。

在培养过程中学校遵循“横向拓宽、纵向贯通”的原则,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延伸协同,提高生源质量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事业,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但长期以来,我国中学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升学率,大学关注的是如何招收更多的尖子生,导致高校和中学之间长期以来缺少沟通,出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上的瓶颈。近几年,伴随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由“金字塔”型向“梯形”转变的趋势,大学开始积极开展同中学的交流与合作,将大学的教学与科研向中学延伸,拓宽和提升中学的培养内容与内涵,出现了密切往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大学提高生源质量、中学提高办学水平的双赢局面。

近两年,学校把交大附中和一六一中学确定为学校在北京地区的生源中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已逐渐形成良性循环,两所中学在学校就读的本科生近200人。在合作过程中,北京交通大学培训英语和物理教师,共建英语和物理课程,接受中学生到学校国家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习和参观,在两所中学的学生心目中印下北京交通大学的深刻印记。这两所学校的学生考入北京交通大学后,顺利地实现了大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的有效衔接与协作,得到更为科学、全面的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围绕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坚持长期积累、协同各方优势、努力构建平台,通过开展全面的协同创新、主动作为,可以充分发挥我们高端人才荟萃、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基础雄厚的特有优势,把大学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实现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功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服务国家和地区乃至全人类的发展。

(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蔡桂兰实习编辑:祖 迪]

猜你喜欢
协同大学学校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大学求学的遗憾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学校推介
协同进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