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律
【摘 要】 《会计研究》在业界具有很高权重。文章根据近三年《会计研究》所载471篇文章的分类研析,认为我国会计理论研究具有八个方面的基本趋向和特征:学术研究富有鲜明时代气息、传统领域有所突破与创新、审计理论研究开始活跃、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研究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会计教育的研究与时俱进、会计研究新领域与前沿研究的奋力开拓、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选择回归理性和一批学术新人崭露头角。
【关键词】 会计理论; 研究趋势; 学术特征; 拓展创新
《会计研究》是会计学界的权威期刊,编委大多系中国会计学会理事,来自国内知名高校。《会计研究》代表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准,反映了我国会计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和会计实践的前沿资讯,在国内外颇具影响力,吸引了诸多理论和实务工作者的关注。
笔者整理了2008—2010年三年共36期《会计研究》,对所发表的471篇文章进行了分类,见表1。通过对表1所反映出来的信息的简单分析,总结出我国会计学界近三年学术研究的主要趋向与基本特点。
一、会计理论研究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打上了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的显著烙印
为了纪念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随后的中国会计学会成立暨《会计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会计研究》设立了纪念活动专栏,2008年至2010年发表文章40篇,约占8.5%,如孙铮等(2008)的“中国会计研究发展:基于改革开放三十年视角”、郭道扬(2008)的“论中国会计改革三十年”、刘玉廷(2009)的“中国会计改革开放三十年回顾与展望——我的经历、体会与认识”等,这些文章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研究取得的成就和辉煌,对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作了全面系统的回顾,盘点了会计理论发展成果和会计实践改革创新的业绩,表达了对会计研究未来发展的期望。会计研究的纪念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大背景基调一致,与全国纪念改革开放30年的活动相互呼应,同时突出会计领域自身的特色,是一次成功的、高水平的征文纪念活动。2006年起我国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学界对新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研判和推介,对新会计准则进行多层面的深挖掘。这类文章在三年内达34篇,占总数的7.2%,如张维等(2008)的“新会计准则下银行资产分类会计选择的理论建模”、杜兴强等(2009)的“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市场反应:初步的经验证据”、金智(2010)的“新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与股价同步性”等;这些研究折射出理论探索与实践推进的互动性,不仅为新准则实施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而且也为准则推行作了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特别是针对新会计准则下会计实践若干问题的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反映了学者们理论研究关口的前移及其所肩负的会计改革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另外,2008年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下发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相关研究的论文2010年明显增多,如刘明辉(2010)的“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等,为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解读、落实提供了理论引导,为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作了很好的铺垫,这也是三年间此会计研究的亮点之一。
二、传统领域的突破与创新
企业财务会计、财务管理与管理会计一直是会计研究的传统领域和主打项目,2009年至2010年的《会计研究》中相关文章近250篇,占据了会计研究的“半壁江山”,尽管老传统领域在会计研究中的基本格局未曾变,但理论研究却不断深化与创新。例如,近三年比较集中研究的主题是公允价值及其应用,既反映了新会计准则实施后企业财务会计的难点,也反映了理论界和实务界不少同仁关注的重点,有关公允价值方面的研究论文有16篇(其中2009年10篇,2010年6篇),如葛家澍(2009)的“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面向财务会计的本质特征”、伍中信等(2009)的“产权保护、公允价值与会计改革”、徐经长等(2010)的“公允价值计量与管理层薪酬契约”等,为新会计准则的实行提供了很好的智力支持;还有一部分学者结合2008年发生的世界性次贷危机来研究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对财会界产生了较大冲击,暴露了现行会计制度的某些缺陷和不足,引发了学者诸多深刻思考,相关论文如周明春等(2009)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思考”、于永生(2009)的“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陈旭东等(2009)的“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会计:源起、争论与思考”等,这些论文都颇有现实感,对症下药的意味很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及时地反映了市场价值的变动信息,但是由于我国市场化成熟度较低,公允价值的取得多半依赖于估值技术,同时由于我国会计诚信体系尚未健全,财务造假现象依然存在,公允价值很可能被利用为调节会计数据的工具,因此会计理论和实践都面临着不少新挑战,学者们积极应战的姿态在其论文中可见一斑。
三、审计理论研究逐步活跃,且政府审计、内部审计论文增多
学界对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研究一直非常重视,近三年此论题的论文达30余篇,亦不乏精彩创新之作,将此领域的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准,如赵保卿等(2009)的“注册会计师质量控制的博弈分析”、刘玉廷等(2010)的“提升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重要制度安排——关于实施企业内部控制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有关问题”等。值得注意的是,在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中,除了对CPA理论的常规研究外,对政府审计和内部审计的研究论文较前三年明显增加,使审计理论的研究内容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广,方式方法更加多样。
四、与国际惯例接轨研究更加细化和具有可操作性
尽管会计是国际通行商业语言,从技术上说没有国界,但是会计实践却不能不考虑中国的会计环境。会计学界理论研究过去非常注重国际视角,力图注入更多的国际元素,这无疑是正确的,而今学者们的注意力开始逐步转向更多地关注我国基本国情和会计实践现状,更多地探究国际先进的会计理念与方法如何与我国会计实践相结合并产生实际效果,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研究更细化并注意可操作性。如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与国际企业会计准则趋同,但是趋同不等于盲目接轨,借鉴不等于一味照搬,三年间《会计研究》关于我国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比较研究的论文有近20篇,约占总数的5%,这足以体现我国会计学界对于会计准则国际化趋同的重视程度,并且注意研究趋同的利弊得失,同时着手解决趋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理论和实践问题,如刘玉廷(2009)的“关于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全面趋同问题”,喻灵等(2009)的“会计准则持续全面趋同路线图研讨会综述”以及2008、2009两年“国外会计研究及动态”专栏中的“会计国际趋同及国外相关组织近期动态”等系列文章,全面介绍、科学分析、冷静说明了中外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异同以及我国会计改革发展的路径,这些文章非常具有学术价值,实践指导作用亦十分显著。
五、会计教育的研究与时俱进
会计教育是一个常规主题,在每年的《会计研究》中此方面的论文会不定期出现。我国1 000多万会计人员,国家会计政策和会计准则需要依靠这个群体来执行,而会计信息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也决定于这个群体的素质,所以学者非常关心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关注会计教育的与时俱进。2008年和2009年《会计研究》有关会计教育方面的文章虽然只有6篇,约占1%,但每篇论文均在既往研究的基础有所创新,同时吸取了国外会计教育的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教育的新思路和新对策,如郭永清(2008)的“论我国高级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李晓慧(2009)的“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等,为新时期会计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六、会计研究新领域与前沿研究的奋力开拓
除了传统的会计研究领域成果倍出以外,一些会计研究新领域也有所斩获:环境会计、会计信息化、银行监管、资产评估、公司治理、投资战略与风险管理等领域,学者也不断有所触及,将传统会计理论延伸或嫁接到新学科领域,拓展了会计学研究范围,培育了新学科增长点。如骆良彬等(2008)的“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内部控制问题研究”、许家林(2009)的“环境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创新”、张纯(2010)的“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经营业绩——基于代理问题的分析”等,都是这方面的力作。他们的研究使会计理论研究趋向多样化、深入化、广域化,极大地丰富了会计理论宝库。
七、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选择的理性回归
在会计研究的发展中,演绎过两种会计研究方法: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规范研究是以价值判断为基础,所得出的结论带有某种程度的主观性,存在着不少学术上的假设和推论,它较注重定性分析和逻辑推断。实证研究将研究者的价值判断排除在外,让实际运行数据等来证实或证伪某一假说,主要是通过对某个行业或上市公司的具体数据资料作分析,提出假设,构建模型,验证结论,最后得出分析结果。较早的会计理论研究较多采取规范研究的范式,随着技术手段的引入和一批年轻、海归学者的率先垂范,学界逐步重视实证研究,这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学界曾经一度矫枉过正,过分迷信实证分析,认为没有模型和公式就不成为好论文,甚至有的杂志对无数学方法的论文一律断死,出现了为模型而模型,模型与实践相距越发远离;《会计研究》近三年所发表论文中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比例大体为3:1,较好地处理了两种研究方法的关系,引领了学界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选择上的理性回归。
八、一批学术新星崭露头角
近三年《会计研究》如同前些年一样,一批资深学者、著名专家、教授宝刀不老,继续奉献着学术智慧,可喜的是一批学术新人也慢慢崭露头角,显示其理论研究潜质与发展后劲。不难看出,《会计研究》编辑部在继续保持会计研究学术品牌的同时,努力培育和扶持学术新人,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茁壮成长起来,如王会金(2010)、刘世林(2010)等均系第一次在《会计研究》发表论文;这正是一批年轻学者的崛起,会计理论研究的明天方显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