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军
领导干部的思想每年都有大变化,每年都有新特点,如果概括2011年的思想变化,可以用四个字来表示,那就是重视“人民权利”。从重视“民生”到重视“民权”,以“民生”巩固“民权”,以“民权”促进“民生”,“民生”与“民权”并驾齐驱,携手并进,共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这其中以下几个方面表现最为突出。
从做好蛋糕到分好蛋糕
迄今为止,发展仍然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但发展的成果必须让所有人分享。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定的基调。如果先富起来不带动后富,做完蛋糕放弃分蛋糕,中国就会走向资本主义,出现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就会失败。但是何时分蛋糕,邓小平并没有为后人定下时间表。
2011年某些地方领导人的蛋糕论引发了舆论广泛关注。“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就要在发展的过程中,统筹兼顾,处理好发展与分配的关系,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将蛋糕做大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分配好蛋糕。这也表明,继续做好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时间表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效率重要,分配也同样重要,如果公平正义的底线失守,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动荡的根源。蛋糕分不好,已经做大的蛋糕也会受到破坏。
从现实执政到网络问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舆论热点的多发、突发、频发也已成为常态。以微博为例,有人曾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在微博里拥有10万粉丝,相当于一个新闻网站;拥有100万粉丝,相当于一份全国性的报纸;拥有1亿粉丝,相当于一个国家级的电视台。统计显示,2011年上半年,我国一半以上的热点突发新闻都是通过微博等新媒体首发。2011年,是微博政治的标志年。在这一年里,所有官方政治的重大事件都在微博上有或多或少甚至是强烈的回应,微博政治成了官方政治的集散地。
新浪网总编辑陈彤认为,如果说2010年是“微博元年”,那么2011年政务微博快速发展,堪称为我国政务微博元年。全国各级政务机构和官员可与2.5亿用户进行零距离沟通互动,从而实现真正的微博问政。
争做敢用善用网络的先行者。各地领导干部要掌握、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搞好工作,不做网络“菜鸟”,带头“上线”、“触网”,开设在线聊天室、网络直播室、专线电话、博客、微博等,引领微博理念。
从尊重政府权威到尊重法律权威
人治转变到法治的过程,也是政府权威下降,法律权威上升的过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法的观念不断提升,从人治到法制,从法制到依法治国,再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信仰,经过民间与官方的观念互动,领导干部对法的认识不断提高。其中尤以2011年10月份的法制日报刊登的《司法部:着力解决领导干部法律信仰淡薄的问题》最具有标志性。在此之前提倡法律信仰都停留在法理层面和学术层面,2011年则提高到领导干部认识层面,表明领导干部已经充分认识到法律的巨大作用。领导干部既要在技术层面用好法治、善用法治,又要在价值层面树立法律权威。
在法律技术层面,各级党委与政府依法行政,各级人大和政协坚持依法履行职责,领导干部要成为严格执行法律的表率。在法律信仰层面,要大力推进领导干部学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法律素养,丰富廉政法制知识,树立和增强法治信仰。领导干部要逐渐做到信仰法律,不越法律雷池一步。如果领导干部法律信仰淡薄,就不会发自内心的敬畏和服从法律,以权压法、以权代法、以权乱法的现象就不可避免。推进政府严格依法行政,不仅是提高法律执行力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法律信仰的关键。“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
2011年发生的两件大事颇具里程碑意义:第一件事是大连的PX项目游行;第二件事是广州民工讨薪游行,警车开道护航被民众称为“天下奇景”。这些都表明政府对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游行已经正面认可。
从社会管制到社会自治
社会管理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进步的迫切需要。2011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3月,“社会管理创新”首次以重要篇幅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单独成篇,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已被各级政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能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已成共识。
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质是社会自治。自治的过程也就是大家共同参与的过程,理性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过程。在社会自治这个层面,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才能较为真实地显示出来,社会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就是社会的事最终由社会来管,还权于民,从而让社会有活力,让个人有自由,让人民有尊严,共建和谐社会。一个和谐的社会一定是一个社会完全自治的社会。
从社会公德建设到政治道德建设
政治是有道德的政治,是有理想的政治。不要道德的政治是权力政治,政治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其中两个方面的建设不可或缺,一个是文化建设,一个是政治公信力建设。十七届六中全会聚焦文化改革发展,首次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要求进一步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信力是道德政治的基本标志,为了提升政治道德,加强政府的公信力。
2011年,是地方换届之年,地方各级人大、政府和政协换届工作陆续展开,公开选拔,公开竞选,逐渐增多,成为政治生活中一大亮点。杜绝“长官意志”和“暗箱操作”,真正让能干事、干成事、群众认同的干部获得提拔重用。要实施“民”可以考官、罢官,真正把“官运”交给人民群众。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化解矛盾也是硬道理
2011年,群体性事件频发,社会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多发、易发等特征。化解社会矛盾既需要技巧,又是和发展一样的硬道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人们的基本生活问题已经解决,私人权利的诉求与表达日渐明显,但公共权力并没有及时跟进与改善,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矛盾成为重要矛盾。很多群体性事件,都是私人权利与公共权力的矛盾引起的,甚至是权力者滥用权力的结果。化解这类矛盾,不能靠维稳而维稳,而要通过维权来维稳,通过完善公共权力来保障私人权利来维稳。
2011年发生的典型案例的特征是:私人权利要求在先,公共权力改善在后,私人权利诉求导致的公共权力改革,公共权力改革又反过来保障私人权利。比如: “6·20”郭美美事件引发公共慈善沿着透明方向改革、“7·23”动车事故引发中国铁路改革、 “10·13”小悦悦事件引发社会道德建设、“11·16”血色校车事件引发校车安全管理受关注,等等。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如何在化解矛盾中由被动变为主动,仍然是在以后的时间中需要反思的课题。
综上所述,领导干部的思想动态从实践来、到实践中去,理性务实,读书不唯书,遵守上级权威而不唯上,充分体现了现实主义的思维路线。
(作者为辽宁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博导、教授)
责编/李逸浩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