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丽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71~7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面积的含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初步形成这些单位的实际表象。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分析、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数格子的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拼一拼,从实际生活中形成面积单位的表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动参与数学活动,体验到生活处处有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表象,会选择合适的单位,量一些物体表面的面积或平面图形的面积。
【教学准备】
课件。教师准备面积为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各1个。
每人准备印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1平方分米小正方形的纸,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个,圆片,3cm×2cm的长方形和4cm×4cm的正方形,剪刀,直尺。
【教学过程】
(一)激趣质疑,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北京会体育场“鸟巢”)。
A.同学们看图片谈谈感受。
B.提问:体育场人真多呀,观众席上就能坐91000人呢,如果这么多人到我们学校能坐下吗?
C.那为什么呢?(学生讨论)
2.师:刚才同学们提到了面积,你们还在哪里听说过面积呢?什么是物体的面积呢?
学生小结: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物体的面积。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一定会对面积有更清楚的认识。
(板书课题)
(通过学生已有的认知,谈谈对面积的认识)
(二)亲身实践,探究新知
1.感受物体表面面积。
(1)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物体,并用手摸一摸,感受什么是面积。
(2)教师选取一些物体(如门、黑板等),看看谁的面积大,谁的面积小。
(3)比一比,数学书和练习册哪个面积大,哪个面积小。(观察法、重叠法)
(让学生在摸、看、比的过程中感觉物体表面的面积,教师在这过程中引导、总结物体的表面有大有小。)
2.体验平面图形的面积。
(1)学生动手画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每组的同学把画好的图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看能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自主画图形体会物体的表面不仅有大小之分,它们的形状也各不相同)
(2)老师也画了几个图形,大家一起看看吧。
(课件出示几个不封闭图形)
(3)提问:这几个图形有面积吗?
(4)师生共同揭示面积的概念。
(板书: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从物体的表面到封闭图形进一步认识面积,从而总结出面积的概念。)
(三)动手操作,引出面积单位
1.教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来比较它们的大小,谁能想出办法来?
(学生可能想出用划方格的办法、重叠的办法、剪拼的办法等,只要合理教师给予肯定。)
2.多媒体课件演示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相等的。
师生小结:通过大家共同合作,动手操作,发现要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要用统一的标准来测量,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统一的面积单位。
用小圆片测量上图长方形的面积,合适吗?你们觉得用什么样的图形表示面积单位比较合适呢?
3.动手操作,联系实际,形成表象。
教学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
(1)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A.在作业纸上找出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学生涂上颜色,然后剪下来,体会1平方厘米有多大。
B.比一比哪个手指甲盖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厘米。
C.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表面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厘米。
D.用1平方厘米的小纸片测量你身边的物体表面的面积。(如橡皮、卷笔刀等。)
(2)边长1分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A.学生在作业纸上剪下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体会1平方分米有多大。
B.举出生活中什么物体的面积大约是1平方分米?
C.用1平方分米的纸片测量课桌的面积。
(3)边长1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A.学生先估计一下1平方米有多大?
B.教师出示面积是1平方米的大纸。
C.估计教室的面积大约有多少平方米。
D.小游戏:试一试,1平方米的正方形内能站下几名同学。
(四)巩固练习,知识提升
我们认识了三个常用的面积单位,它们大小不同,各有各的用处。
提问:1.测量你家面积的大小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
2.测量餐桌面积的大小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
3.测量MP3表面的大小用什么面积单位合适呢?
小结: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根据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面积单位来进行测量。
(五)全课总结,课堂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回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图片)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请同学们回家调查你喜欢的某公园或旅游城市的面积,看看会不会有新的收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