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冰 徐娜
[摘要]艺术对女性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描绘对象的特殊性,仕女画在发展中附着了更多的社会信息。随着社会对女性审美要求的变化和历代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仕女画在风格、审美价值、文化内涵等方面发生着不同的变化。仕女画是关于女性的艺术,但更是作为掌握社会话语权的男性的想象。
[关键词]宋代 仕女画 礼教 传神论 线条超越原则
女性是艺术永恒的主题,因为画家对女性的关注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从上古时期那些粗糙的、充满母性的图画,到中古那些精致的、美丽的仕女画,再到近现代风格多样的世俗女性,都体现了女性题材在艺术中的活力。
从东晋顾恺之的宋摹本画《列女仁智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到唐代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仕女图主角从古代贤妇和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转移到现实社会中的皇亲国戚、内廷宫娥等上层贵族;精神追求上,突破表彰贞节烈女、宣扬伦理道德的局限,开始突显艳丽高贵之感;风格上不再虚幻化、装饰化,现实生活跃然纸面,写实能力提高。张萱、周昉所创造的贵族妇女美的典型,被后世称为“唐妆”,对后世仕女画影响深远。
五代以后,特别是宋代,仕女画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主要标志之一是题材的开拓。除贵族妇女外,历史、文学、传说故事中的女性被大量描绘,如文姬归汉、昭君出塞、普陀观音等。仕女画还与婴戏图、货郎图、节令图等风俗画相结合,形成了新的风俗仕女画品种,如妃子浴儿、元夜观灯、七夕乞丐等。描写一般女性闺阁生活的内容也很普遍,如赋诗、避暑、楼观、观灯仕女图等。其次,宋代仕女画风格面貌也呈多样化,在继承唐代张萱、周昉画法的同时,也将其它画科的技法融入仕女画,如线描中的兰叶描、铁线描等,设色中的重彩、浅绛乃至白描等,从而创造出多种风格。
一、宋代仕女画的风格
1、形象特征
身材娇小是宋代仕女造型的基本特征。从现存宋代的仕女画来看,画风沉稳工致,线条法度严谨,人物形象娇小端丽,身材造型摆脱了盛唐和中晚唐壮硕丰肥的型制,开始过渡到瘦削的身材和轻盈的体态,结构严谨准确。面型上,与唐代不同,面型虽也比较圆润,但已经偏长圆。到了南宋,这种倾向更加的明显,南宋苏汉臣《妆靓仕女图》中的仕女以及南宋刘松年《天女散花图》中的散花天女,面型都偏长圆,且向瘦削发展。
在服饰上,宋代仕女画中的人物装束与唐代仕女画中的人物装束区别很大,唐代服饰开放夸张,前胸半露,薄衣轻纱,轻纱透体;宋代仕女画中人物服饰拘谨保守,层层包裹,不使有一点外漏,唐代袒胸露臂的装束已经荡然无存,荷兰汉学家高罗佩叹息地说:“宋代和宋以后,(妇女)胸部和颈部都先是用衣衫的上缘遮盖起来,后来用内衣高而紧的领子遮盖起来。直到今天,高领仍是中国女装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宋代女装通常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着长裙,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长袖小禙子,褙子有点像今天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一般都绣上漂亮的花边作为装饰。在妆饰上,唐代浓艳、热烈、张扬的妆饰到宋代也已经无所寻觅,而代之以自然朴实。在髻式上,女性发式承晚唐遗风,也以高髻为尚。但宋代整体妆饰风格已没有唐代那么浓艳了,而是倾向于淡雅自然。
2、情境特征
宋代仕女画雅俗并存。北宋人物画的主要成就是在宗教画、人物肖像画、人物故事画和风俗画创作上,虽然这些画有许多都是以女性为描绘的对象,但纯粹意义上的仕女画并不是很多。严格意义上的典型仕女画,其情境多为端雅矜持、情境高雅。然而,宋代还有一些具有世俗倾向的绘画,这些绘画通常也是把女性作为作品的主要描绘对象,绘画中的情境比起纯粹的仕女画,比较活泼,有些极具现实意义,气氛温馨和谐,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比如著名的《浴婴图》——虽然不知出自哪位南宋大家的手笔——描绘的便是日常的生活场景,为孩童洗澡。画面气氛轻松活泼,充满温情。妇人的端庄慈爱,孩童的顽皮天真,散发着浓郁的人情味。
南宋人物画的主要创作题材则主要是历史故事和现实题材,风俗人物画大张声势,此时期的仕女画数量较多,风格也比较稳定,基本是南宋典型的娇小端丽之风,在情境上也未出唐五代的范畴:从容悠闲、端庄典雅、闲愁轻怨。传为王诜所作的《绣栊晓镜图》是典型的宋代仕女画,画中女子对镜深思,表情忧郁。中国女性的忧郁由来已久,翻开古代的仕女画,找不到几个欢快的女性形象,此图中的仕女情态是中国古代仕女画的典型神态,整个画面透露出一种略带哀怨的闲适之风。
3、表现形式
宋代仕女画承前代流风,虽没有唐代仕女画的典雅大度,却另辟新径,往精致化方向发展,且加入了更多现实主义的要素。宋代仕女画在传神方面,比起唐代,是毫不逊色的。从宋代的传世人物画作品来看,力求达到物之情态、形色自然、形神兼备的写实手法,是唐代无法企及的。而这些转变,都使宋代仕女画的欣赏趣味开始增强。
除此之外,仕女神态举止的表现形式比前代仕女画更多变化。从构图来看,宋仕女画比起前代更加的丰富,对仕女画中器物的交代极为明晰,向精致化、精细化发展;从造型线条来看,宋线条虽法度谨严,沉稳工致,但比起前代更加丰富,尤其是李公麟从顾恺之、吴道子处而来,又加以独创的“扫去粉黛,淡毫轻墨”的白描画法,为宋代仕女画输送了更多的营养;在设色方面,宋代仕女画设色加了更多的世俗色彩,艳丽明净,工笔重着色,人物更趋精美,是宋代仕女画向精致化发展的明证。
二 、美丽与哀愁的背后
1、宋代的重文轻武
中国在唐代还是一个外向的国家,积极进取、兼容并蓄,到了宋代就变成了一个内向的国家,重文轻武,恬淡内敛。这种变化,所导致的不仅是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历程,还带来了中国社会精神的全面转向以及中国社会的文人化。黄袍加身的赵匡胤奠定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文人们政治上有了积极参与的热情后,在学术上通常也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由此出现了著名的程朱理学。与此同时,儒、释、道三教更趋合一,这种思想塑造了宋代士大夫迥异于前代文人的文化性格,他们的人生态度渐趋平和、理智、稳健和淡泊,更善于将安邦治国、追求政治参与的热情与追求内心的自由宁静和谐统一起来,更易于沉浸于日常生活的闲适、安逸,这表现他们在文艺风气上由唐代的绚烂高昂,转向宋代的细腻精致,这些在宋代仕女画中表现尤为突出。2、礼教的强化和病态的审美观
随着礼教的深入和理学的兴起,社会风气反而谨小慎微起来, “存天理,灭人欲”。在这样的风气下,仕女画殊乏容身之地,因此,一方面,仕女画数量在北宋明显减少;另一方面,仕女画在意境、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开始拘谨保守。以至北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卷一)中发出“士女牛马,近不及古”之叹。规矩之上,标准确立。在此基础上,当时的院体画家中不少善画仕女画,并且在情趣、意境上寻求突破,确立了一套画仕女的标准,并成为明代仕女画家效仿的对象。
与日益严苛的礼数相矛盾的是,宋代社会从上到下弥漫着及时行乐的艳雅之风。宋代城市经济繁荣,再加上统治者又以财富笼络官员,使朝野上下纵情享乐风气盛行一时。纵观宋词,“流连光景惜朱颜”的基调几乎是宋词的主旋律之一。他们把人生的意义,贯穿在花间月下,流连于粉腮樱唇,在享乐生活的欢娱中完成个体生命的体验。横刀跃马、建立功业只是在南宋特殊的情境中偶尔出现的个别情调,伤春悲秋、莺歌燕舞成为了宋代文艺的主题。
正是由于既倡礼教又耽享乐的社会情境,决定了宋代仕女画的表现必然遵从于这样的社会情境,因此,宋代仕女画中的仕女皆严装妍艳、规规矩矩,但又绚丽精致,讲究细节,充满情调。这种多元文化形态使宋代对女性的审美习俗也为之一变。与此同时,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女性缠足逐渐风行。
在身材上以纤柔瘦弱为美,在神态情绪上则是慵懒忧郁,这种情态加上闲愁简直就是宋代的文艺情绪了。宋代积贫积弱的国势造就了这种文艺之风,加之文人的广为渲染,成为封建社会走向下坡路时的一路挽歌。
3、道家对纯美的追求
宋代平淡典雅的人物画审美思想,同道家思想的深刻影响分不开,道家相对于儒家,是一种更纯粹的审美心态,老庄要求彻底地舍弃人事与自然合一,要求摆脱人际关系来寻求个体的价值,提出了“人的自然化”、“无为、无意识”的审美要求。院体画讲究法度,强调形似;文人画则注重传神、抒情和意趣,这同道家倡导的“纯粹、自然”的人生个体价值相吻合。
绘画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绘画美学探讨的繁荣,重要的理论论著层出不穷,例如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刘道醇的《圣朝名画评》(一作《宋朝名画评》)、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等等。总体看来,宋代人物画受道家思想影响,在追求形似发展到极致的同时,注重艺术化的精神的追求,注重人物的传情达意,倡导朴实雅致的创作风格,并将“意”的高度再次升华,形成文人画的独特审美追求。
4、“传神论”在宋代的影响
“传神论”是中国古代美学的最高美学范畴,是历代优秀画家不懈追求的审美境界,宋代绘画在人物领域追求侧重“神”和“意”的表达。在画家作品中我们可以直接体会到所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例如王居正的《纺车图》一方面表达了画作中老妇人为生活所迫不堪重负的心情,另一方面又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同情的心态。还有南宋梁楷的作品,他继承五代石烙画风,概括飘逸,以笔蘸墨画人物的衣着,寥寥数笔勾写人物面目,生动传神。5、“线条超越原则”在宋代的发展壮大
南朝齐梁时期人物画就受南亚佛画色彩影响,画坛更是以赋色为主。谢赫提出“六法论”,将随类赋彩和骨法用笔、应物象形提到同等地位。这一时期审美趣味的转变,在敦煌壁画中有显著表现。如二五四窟的“降魔变”等壁画,不仅人物造型和服饰非华夏风格,且“赋色厚重,俨然西方油画”。这一传统在唐代还是十分兴盛。色彩晕染法当然不能取代中国传统绘画中线描的地位,中国传统绘画必须展开一场完善的革新,吴道子就是这场革新的先导者。宋代米芾研究吴道子之画,指出吴画“行笔磊落”,用笔粗厚,有波折起伏的线条。运用此线条,吴道子的画不仅曲尽色彩阴阳画法的特色,还更进一步表现了色彩所不能表达的力感和美感。他的革新和张彦远在理论上为“线条超越论”给出的论证,使中国画线条技巧地位得以确立。张彦远高度赞扬线条在精神上的价值,认为线条为主的“用笔”不仅在绘画技巧诸层次中高过“赋彩”,而且能脱离纯粹的技巧上臻“气韵生动”的精神层面。线条超越的理论意义在唐末得到确立。此后,线条超越原则无论在技法抑或在理论上支配中国画坛。此原则,对宋代人物画有重要影响,“白描”画法的独立成科、写意人物画的繁荣发展,是“线条超越原则”在宋代的产物。
三、小结
随着仕女画的发展与成熟,它作为有别于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的独立画科,自身已具备两种属性。其一,理想化。这包括两层含义:一方面,仕女画作品寄托了画家本人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的象征——女子的理想化标准。其二,观赏性。这是仕女画与肖像画、历史故事画等其它画科的最大区别。如肖像画着力于对实际存在的人进行写实画像;历史故事画主要通过历史故事描绘仕女。虽然他们也追求“美”的艺术效果,但都不如仕女画那么直接地满足人们纯粹观赏的审美需要。仕女画的观赏指向体现在女性的外在美和内在美两方面:外在美主要指身姿优雅、容貌动人;内在美则是指心地善良、情感含蓄。理想化与观赏性是仕女画自身的本质属性,也是它区别于其它画科的两大特点。
参考文献:
1、单国强著:《古代仕女画概论》,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5(1)
2、黄均著:《仕女画的研究与技法》,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0.5
3、冯友兰著,涂又光译:《中国哲学简史》,1996
4、老子著,陈忠评译:《道德经》,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
5、《中国画经典丛书》编辑组:《中国人物画经典》(南宋卷),文物出版社,2006.9
6、(唐)张彦远著,承载译:《历代名画记》, 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
7、(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1
8、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著:《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9、(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一卷),商务印书馆,1996.11
10、吴企明著:《历代名画诗画对读集》(人物卷)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1
11、薄松年著:《中国绘画简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9
12、李泽厚著:《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1
13、蔡子谔:《中国服饰美学史》,河北美术出版社 ,2001.10
14、(荷兰)高罗佩著,李零等译:《中国古代房内考:中国古代的性与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第2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