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意与诗意的追求

2012-04-29 00:44:03杨冰陈海燕
景德镇陶瓷 2012年1期
关键词:画意诗情王维

杨冰 陈海燕

[摘要]诗歌与绘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但作为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一对近亲姊妹,诗歌与绘画在追求诗情与画意上,有着相通的审美意趣。

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维的坎坷不平的仕途生平就可以找出一些解读其山水画作的线索。

[关键词]王维 意境 诗情 画意

引言

中国传统绘画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画时期涵盖了唐以后直至明清一段漫长的历史阶段,就文人画而言,究其源头,唐代的诗人、画家王维当属其一。溯源山水画史,有将王维作为山水画始祖之说,其实水墨山水画的渊源可推到更早的年代。东汉墓室壁画、初唐敦煌壁画都有水墨山水画的影迹。盛唐时期,山水画出现重大变革,有异于青绿山水而出现了吴道子笔迹豪迈和王维水墨简淡的山水画。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创造出简淡抒情的意境。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王维的生平及成就

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他官终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能诗,而且精通书画和音乐。他大约在四十岁以后就开始过着一种亦官亦隐的生活。他原信奉佛教,此时随着思想日趋消极,其佛教信仰也日益发展,或与友人诗酒往来,弹琴赋诗,或吃斋奉佛,以禅诵为事,生活十分优闲。安史之乱,长安失陷,他追随玄宗不及,为安禄山所获,强迫他作给事中伪官。肃宗回京后,他一度被贬官,最后又升至尚书右丞,卒于官。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其中最能代表其创作特色的是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水之作如《终南山》、《山居秋暝》、《山中》、《过香积寺》等写秋山雨后深山溪涧或寺院的幽邃景象,都是脍炙人口之作。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诗人特别喜欢表现静谧恬淡的境界,有的作品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正因为多才多艺,使王维的创作兼有诗人、画家、乐师、佛徒四种气质。 1、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构成艺术美的不可缺少的因素,亦是山水画品格高低的重要评价标准。山水画作为一种独立的中国画科,与人物、花鸟相比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其中对意境的营造是山水画创作的最高美学追求。

2、古代对“意境”的论述

历代文人、画家从不同角度、立场、美学观念对“意境”一词的含义作了很多较为精辟的论述,典型的论述有:古代有苏东坡评价唐代王维的画“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北宋郭熙的“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四“可”之境,以“可游”“可居”为最高境界;清代笪重光的“实景”“真景”“神景”意境论等。

3、近现代艺术家对“意境”的理解

近现代艺术家们对“意境”的理解,同样是说法不一。李可染说“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意境”乃是作者通过情趣的自然景象,把自己的抒情、想象和欣赏者的联想共鸣,互相沟通,从而产生一种特殊的艺术感染力,“意境”的特殊性在于它通过客观景物的描绘显示出一个寓意深刻而耐人寻味、富于魅力的艺术境界,既使是不便直接表现出来,也能引起人的联想。从以上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意境的实质就是一幅山水画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能引人入胜、情景交融、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

三、王维的诗情画意

1、王维的诗情

以诗意入画。王维生活在盛唐,盛唐社会的勃勃生机融入了诗人的生命,他的诗总有一种昂扬情思、明朗基调流注其中,不低沉、不纤弱、不颓废,所以王维诗中蕴含着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的一片激情。如《终南别业》:“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住,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这确是一个非常静谧的境界,但这种静并非凝滞寂灭,而是充满了自然界的生机乐趣。中间两联表现出诗人被自然界种种胜事所吸引的情趣,特别是末联流露了诗人内心那种欢乐、热情和旷达的浪漫气质。王维的辋川别墅得于晚年,当时他对仕途没有多少激情,希望远离尘俗,过安静的生活。由于心情不好,他看眼前景色的时候,全是淡淡的。难以掩饰自我的孤独,此时仿佛是诗人自我的写照。诗人想说什么,却什么都没有说,在清丽的山林景色之下,王维深藏了幽怨之情。

当诗人投身于大自然,从当时崎岖不平的仕途中解脱出来,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就平添了生命的活力和向上的精神。他的诗表现了田家风光的淳真和可爱,诗中关于田家景物的描写,都很真切生动,充满了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对乡土、田园的爱恋。他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流连忘返,饶有兴味地寻找一切可以使他心动神摇的景象。象“兴阑啼鸟换,做久落花多”所顿悟到的偷偷逝去的时光;“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所直觉到大自然的生命力;“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所感受到的明月的多情等等这些诗单纯优美而不寒俭枯涩,恬静和平而不死气沉沉,绝少尘迹而不孤单寂寞,语淡而味终不薄。如果没有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敏锐的观察,没有热爱生活的激情,是写不出这些真趣洋溢的诗来。

2、王维的画意

以画意入诗。古人能诗善画者很多,而王维更是文章冠世,画绝古今,《诗话总龟》言:“顾恺之善画而不能诗,杜子美善诗而不能画,从容二子间,王右丞也。”他自己也在《偶然作》诗中说:“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王维不但有卓越的文学才能,而且是出色的画家,能以绘画之理通于诗。深湛的艺术修养,对于大自然的喜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寻味。如《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描绘山中秋色,都是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句句皆可入画。溪水、白石、红叶、山路,空翠组合成一幅典型的艺术形象,绚丽色彩历历在目。领略了诗的画意,又可引发出生活中似曾相识的感受,从中看到更多更丰富的画面:蜿蜒曲折的山路,小溪的涓涓细流。在清流中半露出水面的白石,葱郁的林木,苍翠的山野,不时看到尚未落尽的红叶,再进一步,探讨诗人的诗意所在:山路元无雨,空明苍翠的山色亦不可能湿衣,但诗人却写衣服浸湿。这种空翠似雨又非雨,亦真亦假的灵境,使得“空”、“无”与“湿”的矛盾得到了统一。诗人的高明的创作手法使静中有动,白石“出”,红叶“稀”,人衣“湿”,都被赋予了动感。从整个画面来说,白石、红叶是山中景物的局部,山路穿行在空旷的翠岗绿树中就展现了山景的全貌。画面更显得开阔幽远。局部的“实”与全景的“虚”相映,使飘逸空灵的诗意展示抽象美。一首小诗只二十字抵得上一幅秋山早行图。

王维对自然景色的感觉敏锐,观察细致,善于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给以突出的表现。如《木兰柴》:“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着墨无多,勾勒出一幅鲜明生动的图画,画讲究构图,他的诗也很注意景物的安排、布置和色彩的对照。使画面更加显得生动逼真了。

王维的诗中画风景写生式的,他诗中的景,都是服务于表达情意的,诗人往往结合自身的印象和感受来刻画山水,这样写,更能唤起读者的想象,传达出山水的神韵。他还善于在写景中表达自己的心情。如《酬张少府》:“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写隐居田园的闲适生活,景、情水乳交融。总之,王维的写景诗,能做到使山水的形貌、神韵与诗人的情致完美地统一起来,给人一种浑然一体的印象。由于王维笔下的景,不是与“我”无关的客体,而是为“我”之心所融会的物,所以读者便感到他诗中的景物形象,不仅做到形似,而且追求神似,达到了两者的统一。

王维是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杰出的代表人物,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王维还是一位具有极高造诣的画家,他初学李思训父子金碧辉煌的青绿山水,又转习吴道子“吴带当风”的劲爽笔法,杂取百家,体涉古今。开元、天宝以后,以王维为第一人,士大夫纷纷进行水墨技巧的探索,终成“破墨”之法。因其为中国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明代董其昌将其誉为与李思训父子分庭抗礼的“南宗”。

古人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中国自古亦有“书画同源”、“诗画同源”的说法。诗讲“诗情”、画求“画意”,山水诗与山水画正是在表情、达意上的高度契合,使其相互具有了相通的审美意象与异曲同工的表达方式与方法。王维作为一个画家诗人,他胸中与笔下的世界也就呈现出更为强烈的气韵与色彩,他的山水诗的艺术特点,也肯定了古代诗、画创作中的相互作用与影响。王维能够将神奇笔墨融会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之中,形成了他气韵生动的艺术风格,具有浓郁的绘画旨趣。

四、文人的“诗品”与画家“逸品”

1、艺术三品

①王维的“含蓄”诗唐代艺术实践的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文学的成就——诗的成就,就其影响来说,是最大的。王维的诗独具特色,无论是政治诗、边塞诗还是山水诗,都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艺术欣赏有“体会”和“感悟”的特点。实际上,艺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含蓄”。“含蓄”是艺术普遍性的规律之一,因为有“含蓄”才能使人产生“联想”。有“联想”才可能有所“感悟”。《终南山》是王维的山水诗中一首有代表性的作品:“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前六句写终南山的高大雄伟,最后两句撇开山写人,用人衬托山,更显出山的崇峻与广袤。诗人由远及近进入终南山,此时,白云弥漫一切都笼罩在云中,人也仿佛正浮游在云中。一路行去,白云分向两边似乎自动的要为人让出眼前的山路;驻足回首,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了,汇成茫茫云海,将身后的路封住。这种奇妙的境界令人心驰神往。诗人登上山顶,纵目四望,尽情欣赏着终南山的风光,不觉间已到黄昏误了下山,诗人四处寻找,终于听到了樵夫砍柴的声音。隔水问樵夫何处有住处,在诗的最后,诗人为无声的画面增添了樵夫砍柴的声音,山涧流水的潺潺之声,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这首诗使读者产生了无限的画面联想,最终达到诗人与读者产生共鸣并有所感悟。不难看出,王维的山水诗作尤为体现了诗品中的“含蓄”一品。

②文人的“逸品”画唐代除了对于诗歌归纳了品第之外,绘画艺术也从书法引申来了品评方式:“神品”“妙品”“能品”及“逸品”。前三品每品又再分上中下三等,说明这三品的容量范围较广泛,但“逸品”则不分等次,说明“逸品”地位特殊。其次,“逸品”和它们最根本不同的标准是不强调“师承”的“合规入矩”,相反,它必须是不拘常法,换句话说,它重视的是作者本人的“独创”。随着文人越来越多地介入绘画艺术创作活动及鉴赏活动,“逸品”地位扶摇直上,成为高居于“神品”之上的最高等级,也充分体现了中国文人阶层艺术思想的基本特色。

2、诗境与画境

画讲画境,诗有诗境,而“韵”则是诗境的审美魅力所在,有韵则生,无韵则死。可见,对意境的营造,以及追求气韵的生动,是诗人与画家的共同追求。集诗人、画家双重身份于一身的王维,在他的诗作中,运用自然、凝练而富有特征性的语言,营造出一幅幅形象鲜明、气韵生动的优美画卷,如《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简练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在层次分明的立体空间中,将山村雨后清新恬美的山林景色描绘得生动传神。诗的首联先点出地点、时节,以雨后“空山”勾勒远景,以“晚”、“秋”渲染气氛,是用省练自然的阔笔淡墨铺设出背景,以与下联的近景特写形成对比。颔联由月、松、泉、石、视点依次降低;再至颈联,由山下之竹而竹下之人,人下之舟而舟下之莲,一气呵成,如“吴带当风”的劲爽线条;而月之“照”、泉之“流”、竹之“喧”、莲之“动”,又如劲爽线条侧面的轻渲淡染,使景物空间层次豁然开朗,浑然一体。尾联由景入情,由外在景物描写转入内在心志的表达,自然而出,点明主旨。通观全诗,明月、青松、清泉、翠竹等形象的选取,使人联想到一个洁身自爱的封建士大夫的高尚节操,诗中浣女渔夫的淳朴生活,蕴涵着诗人对人生理想境界的无限向往。全诗未着一“情”字,而句句含情,幽远清绝的情韵、气韵,给人留下了生动传神,无穷无尽的意味。

五、结束语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多作于天宝年间,此时他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诗人没有陶渊明那样出世独立的决心,虽赞美农家生活,但终是放不下王侯富贵。可诗人看透了朝庭官场的腐败黑暗,也就只能以回到蓝田辋川寄情于山水为乐。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介于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独特处境,决定了王维的诗境是“有我之境”,一首首山水田园诗就是一幅幅生动隽永的画面,在这个画面上,有人的理想、人的精神气质,也就有着诗的情感与画的气韵。

参考文献:

[ 1 ]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 [ M ].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2]刘道广.中国古代艺术思想史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4 ]陈绶祥.隋唐绘画史[ M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5]丰子恺.绘画与文学[M].绘画概论[M].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1.

[6]王宏建. 艺术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7]薛永年. 罗世平.中国美术简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2

[8]陈殊原. 王维[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9]入谷仙介.王维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猜你喜欢
画意诗情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那些诗情,那些画意
文苑(2018年23期)2018-12-14 01:06:36
鸟鸣涧
儿童绘本(2018年18期)2018-10-31 14:47:42
冬至一阳生 塞上畅诗情
对联(2018年2期)2018-05-28 03:03:26
诗情
散文诗(2017年6期)2017-07-12 17:33:33
衣情画意
父母必读(2015年4期)2015-05-30 23:41:34
音乐生活(2015年4期)2015-01-14 00:55:19
Semantic Change in Grammaticalization
妹妹,别把我惹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