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晖红
陶瓷山水画与国画山水的关系源远流长。早在元代青花瓷诞生时,陶瓷艺人就将国画创作技法移植到陶瓷装饰上来。民国时期的浅绛彩名家以及珠山八友在这方面是有杰出贡献的,也为我们留下了非常经典的陶瓷山水作品。
一、山水的构图既要遵循国画的构图法则,又要按照自己的审美意趣进行独具匠心的布局
古代画家对山水画的构图布局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天地的大小,山石树木,房屋舟揖等的安排,都有一定的要求和基本规律。概括起来,山水画的构图必须处理好以下关系:主与次,大与小,远与近,聚与散,疏与密,黑与白,呼与应,藏与露,开与合等。
这些关系是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主与次的主是指所描绘的重点,在图中占显著位置,次是对主作陪衬的物象,起烘云托月的作用,例如张松花大师的《玉屏瑞雪》圆盘,其中山是主体,在画中所占位置很大,重峦叠峰,气势雄伟,而山上的树木和山间的房屋为次,起衬托点缀作用,同时也反映出并非空山无人,毫无生气。
山水画讲究层次感,这就要求一幅山水画,要区别出近景、中景和远景,不能统统分布在一个层面上。在作画时要使各种物象具有远近空间感和立体感,这就是透视法。西画一般采用焦点透视,中国画采用散点透视法,它可以打破空间界限,移步换景,获得“咫尺千里”的艺术效果,郭熙在《林泉高致·山水训》中提出“高远、深远、平远”三种透视法。高远,指自山下而仰望山颠,可用以表现山势的突兀,建筑物的高耸,产生雄伟磅礴的艺术效果。深远,指自山前而远眺山后,宜于表现出幽深的意境。平远,指平视所见景象,宜表现低峦远诸,平林数泽,有舒朗开阔的艺术效果。
唐代王维所撰的《山水论》中,提出处理透视关系的要诀是“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天齐”。这说明:景物在近处显得大而清晰;在远处则显得小而模糊。近景物象其线条色彩应比较深重清晰;远景物象其线条色彩宜比较浅淡朦胧。
景物的布局还须做到有聚有散,有疏有密,切忌平均分布,黄宾虹说:“疏可走马,则疏处不是空虚,一无长物,还得有景。密不透风,还得有立锥之地,还得在密密麻麻的笔墨中留出一点空白,名之日“活眼”,否则会使人感到窒息。
虚与实也是山水画构图的要素,画面上的景物是实,空白是虚;黑为实,白为虚;有色是实,无色是虚。但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比画出来的实物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例如《独钓寒江雪》中,实物仅为一叶扁舟,一个渔翁,一抹淡淡的远山,而大面积的江水皆为空白,却很好地表现出万顷烟波,迷茫辽阔的意境,倘若把背景全画出来,那就一览无余,全无意趣了,这就是“实则虚之,虚则实之,虚实相生”,中国画贵在含蓄,应该有藏有露,不可一览无余。藏得好“可以使无景处似有景色,形不见而意见”。山水画中常借烟云掩映,隐去山间水涯许多景物,令人觉得江山无尽,气象万千,使有限变无限,画面反而更加丰富了。有时藏是为了露。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
山水画构图中,带动全局性的方法应该是开与合了。正象诗文创作在章法上要讲究起承转合,绘画创作中在章法上则要讲究开合。山水画中的山、石、云、水、树木、房舍、路径、桥梁、舟揖、人物、飞鸟等等物象,如何分别铺开,如何承接照应,最后如何统一在整个画面中,来龙去脉,均须交待明白,才能够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由于陶瓷器型多种多样,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平面型和立体型两大类,对于瓷板瓷盘、扇面等平面型的陶瓷,适宜采用分镜头式构图,而对于瓶、缸、罐、杯、碗等立体器型可采用通景构图,所谓通景既可以是环周皆景,也可以每个面上采用分镜头式构图,例如四面形镶器,可分别描绘春夏秋冬四季山水。
二、釉上山水画的笔法与色彩的运用应采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
中国画讲究有笔有墨方成画。山石可采用勾、皴、彩、点等方法。勾就是勾勒山石的外部轮廓及皱褶;皴就是画出山石的肌理纹路;彩就是用彩笔把皴成的线条彩成一体,以形成山石的明暗面;点就是在上述的基础上加点,作为远山的树影或岩石上的苔痕。
瓷画山水常用的皴法,由于地域的不同,地质结构的不同应采用相应不同的皴法。如远方的山或峻峭的奇石多用斧劈皴;南方的山泥土较多,可用披麻皴,此外还有荷叶皴、折带皴等等均须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粉彩山石用生料(珠明料)勾画轮廓和皱褶;皴出肌理纹路,然后填色。填色须填满线缝,但又不能盖住料线,否则烧成后的线条要么被擦落,要么被颜色覆盖住。新彩山石一般用艳黑勾线并皴出肌理,然后填色敷彩。粉彩填完色后须盖雪白,既可保护色彩,又可使画面产生莹润的艺术效果和手感。山崖的色彩并非深浅一致,底部靠水边的料色宜深,用以表现和水接界的感觉。表现辽阔的水面,必须把山画得远而小,色彩宜淡。瀑布的边沿颜色要深,以衬托清亮的水。云要画出动感,用线条勾云要细,色彩要淡,要灵动流畅,烟云山岚,可采用留白处理,稍加一点淡淡的料色,用海绵轻轻的拍出,为突出山间瀑布的白,可打一层薄薄的玻璃白,然后覆盖一层雪白。
山水画如果构图得法,笔墨精到,用色恰当协调,加上精妙的题款,便会营造出理想的意境。
如笔者绘制的粉彩瓷板《山川秀色》,采用深远透视法,分镜头式构图。即截取最美的一段风景来构成画面。画中左方近景为山石与陡岸,形状色彩厚重清晰;远景为高入云宵的山峰,形状色彩较淡,更远处的山脉不施皴法,影影绰绰,色彩更浅;山顶施少许玻璃白,恍若日光映照;画的右方为中景,低峦岸清,矗立几棵树木,色彩比近景稍浅,远方也是一抹淡淡的山影。画的中部为河水,近宽远窄,自然产生出纵深感和幽远的意境。左方山崖上两道瀑布飞流直下,山腰间烟云缭绕,使画面静中有动;山崖间的茅屋和水榭边垂钓的渔夫,增添了画中的情趣,标题和诗句与画面相得益彰,观画吟诗,耐人寻味,意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