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平 郭震 刘培培
文章编号:1003-6636(2012)01-0047-09;中图分类号:F304.2;文献标识码:A
摘要:选取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的价格,通过2000—2011年其国际、国内价格变动情况及特点的比较,挖掘国际、国内粮食价格变动的原因。分析发现:导致国际粮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燃料产量迅速增加、石油价格的变动等;而造成国内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生产价格与零售价格差价较大。科技力量对稳定粮价有帮助,而政府对粮价控制起着重要作用,提高农业生产力则是应对粮价上涨的根本。
关键词:粮价;价格波动;生产价格;零售价格;投入产出模型
Who Has Controlled Grain Price in the Last Decade
ZHANG Dong瞤ing1, GUO Zhen1,2, LIU Pei瞤ei1
(1.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03, China; 2. 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Zhengzhou, Henan 450003,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picks prices for wheat, corn, soybean and rice and compares their changes for 2000—2011 at home and abroad to find out the reasons for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grain price changes. It is found that factors leading to rising international grain price are soaring biofuel production and changes in oil price, while the main reason for rising domestic grain price is the considerable difference between producer price and retail pri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elp to stabilize grain price, govern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price control, and increas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the key to fighting rising grain price.
Key words:grain price; price fluctuation; producer price; retail price; input瞣utput model
国际粮食价格目前上涨的压力急剧升高,高粮价已成为全球经济的焦点,国际粮价的过快过猛上涨将对需要大量进口粮食的新兴市场国家带来巨大打击,进口粮食价格高于出口粮食价格使其贸易条件恶化。国际粮食价格的飙升带给亚洲地区更大危机。亚洲银行称2011年年初以来,亚洲食品价格平均已增长10%, 10%的食品价格增幅就可能会导致6400万亚洲人落入极度贫困之中。居高不下的粮价在多个发展中国家引起了社会动荡,这些问题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并危及世界和平与安全。
粮食价格波动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政府必须准确判断不同时期导致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才能出台合理和稳定的政策,促进农业政策目标的实现。[1]本文拟在了解国际粮食价格(形成过程)走势及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上涨的原因,并在比较国内外粮食价格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对稳定粮价起重要作用的因素,为稳定中国农产品市场提供政策思路。
一、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波动状况及特点
(一)2000—2011年国际粮价变动情况
从总体上看,国际粮食价格处于波动上升趋势,但是也存在阶段性调整,大致可以把国际粮食价格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前期的稳步缓慢上涨阶段,中期的震动调整阶段,以及后期的加速上升阶段。前期阶段:在2000年到2006年间,国际粮食价格一直较为稳定,并没有大的波动,而粮食的历史最低价也出现在这一阶段,小麦、玉米、大豆、大米的最低价分别出现在2000年2月、7月以及2001年的4月、10月。中期阶段: 2006年至2008年。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世界主要粮食品种价格普遍上涨,涨幅分别为:小麦112%,大豆75%,玉米473%,大米31%。仅2007年一年,国际粮价就上涨了42%,粮食价格到2008年三季度迅速回落,到2008年四季度已经回落到2007年下半年的水平。后期阶段:从2009年一季度开始,粮食价格又开始波动上涨,到2010年一季度,粮食价格开始快速飙升,到九月份已经高于2009年底的价格水平,但总体上涨幅度没有2008年显著。
资料来源: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FAO),单位(美元/公斤)大米:White Rice, Thai 100% B second grade, f.o.b. Bangkok小麦:Argentina, Up River, f.o.b.玉米为:Argentina, Up River, f.o.b.大豆为:US No.1, Yellow,U.S. Gulf)价格以当年价格计算。
图1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趋势(二)国际小麦价格走势较为平稳,在小幅波动中持续上涨
国际小麦价格走势也较为平稳,小麦价格后期的上涨速度明显高于前期上涨速度。相对于其他粮食价格,小麦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小麦价格在2008年3月出现了历史最高位。自从2010年7月开始,小麦价格开始大幅飙升,出现了连续三个月的大幅上涨。2011年上涨幅度创下了自2009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截止到4月29日,由于天气改善,全球小麦供应充足,玉米和大豆市场暴跌,国际小麦市场价格下跌。
(三)国际玉米价格总体上涨幅度不大,近期价格上涨显著
国际玉米价格与小麦、大豆、大米相比,一直处于低位运行的状态,即使在2008年6月,玉米价格出现了1吨25825美元较高价格,也比其他粮食价格明显低出很多,与大米价格相比甚至低了将近四倍。2008年7月起,玉米价格开始快速回落,到2008年12月玉米价格已降至2006年10月初的水平。2010年以后,因为养殖业及乙醇行业的需求强劲,而供应吃紧,玉米价格出现了加速上涨趋势,仅一年的时间就上涨了4291%。2011年前四个月,玉米价格就上涨了25%,在4月份触及纪录高位。
(四)国际大米价格波动剧烈,上涨幅度较小
相对于小麦、玉米和大豆,大米价格的波动幅度是最剧烈的,大米价格在2008年5月创出的1吨9626美元的历史高位远远高于其他粮食价格。与其他粮食价格不同,大米粮食价格在2008年5月出现最高价后,开始迅速下跌,下跌趋势并没有随着粮食总体价格的上升而回升,而是在震荡中继续走低。2010以后大米总体上涨幅度明显低于小麦和玉米价格的上涨幅度,与玉米价格的波动幅度相差了4倍之多。
(五)国际大豆价格波动频繁,在波动中上涨
大豆价格相较于其他粮食价格,其波动频率较多。从图1可以看出,早在2003年中旬到2004年中旬,大豆价格就走出了一个上涨的小高潮,并在2004年下半年迅速回落到上涨之前的水平。在2006年到2008年,大豆价格也随着国际粮食价格的波动而波动,并在2008年7月达到价格水平的历史最高点。2008年8月,大豆价格开始回落,到2008年12月,大豆价格下降了43%。2009年以后,随着豆油市场需求旺盛,国际大豆价格不断上涨。
二、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原因分析
(一)生物燃料产量迅速增加提高了粮食价格
近年来,粮食需求的一个增长点是利用粮食生产汽车燃料,2009年,美国收获的416吨粮食中,有119亿吨进入乙醇精炼厂变为汽车燃料。生物燃料的发展提高了市场对能源作物的直接需求,在2005-2008年中期,美国乙醇的产量翻了一倍多,美国玉米农业作物中用来生产乙醇的比例迅速提升,导致用于食物消费和饲料的谷物数量紧张,粮食价格也在此期间大幅飙升。2008年6月至12月,伴随着生物燃料需求放慢,粮食价格也表现出迅速下降的趋势,其中大米价格下降最为显著。
(二)石油价格与粮食价格同向变动
石油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的价格存在即时的作用[2]。国际原油价格从2004年开始大幅度上涨,2005-2008年前半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油气产品价格、交通运输业价格、用油工业品价格、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提高了生产、加工和运输粮食供应的成本。对比美国农作物生产成本2000年及2009年的数据可以发现,尽管大豆、玉米、小麦、大米生产成本的变化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农作物生产成本增加幅度较大。2008年10月以后,石油价格下降,运营成本表现为下降趋势(见表1、图2),粮食价格也随之下降。2011年,国际原油期货走软,对粮食市场尤其是饲料市场造成下跌压力,小麦大豆全线下跌。
图22000—2009年美国粮食运营成本(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计算)(三)天气对粮价起主导性影响
天气对未来粮食价格的波动是一个重要的信号。恶劣天气不仅影响着每公顷收获的产量,也导致许多地区发生洪涝灾害,从而影响耕地质量。由天气引起的农作物的供应量的变化导致粮食价格的大幅波动。2011年1月以后,全球小麦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是美国、中国和欧洲冬小麦产区天气干燥少雨。不利的天气在小区域发生,则对全球粮食市场不会产出太大的影响,但发生在关键产区则会整体推高世界粮食价格。如2010年7月俄罗斯遭受了最严重的干旱,导致近三分之一的农作物受灾,俄罗斯政府宣布暂时禁止所有粮食及其产品出口,此举带动国际粮价尤其是小麦价格的恐慌性飙升。
(四)投机、意外事件对粮价造成短期影响
粮食价格在2007—2008年暴涨与市场上粮食价格炒得过高不无关系,投机行为引起粮食市场短期偏离,但投机本身很难在较长时间里维持特别高或特别低的价格。[3]意外事件会也导致价格突然调整,如动物疾病和食品安全问题引发粮食价格上涨;近期日本大地震后,日元的流动性再次冲击国际市场;中东、北非动荡局势推动近期粮食价格持续高涨。
三、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特点
资料来源:中华粮网 www眂ngrain眂om.限于数据来源,此处用东北米代表大米价格,价格以当年价格计算。
图3国内市场粮食价格变动趋势(一)2000年到2011年国内粮食价格波动情况
我国粮食价格总体处于在波动中上涨趋势,但粮食价格的上涨存在一定的阶段性。 从2000年到2003年4月,国内粮食价格较为稳定,虽然有小幅的涨跌,但波动幅度并不明显。在此期间,玉米、大豆、小麦、大米的价格相继出现了历史最低位。从2003年5月开始,粮食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小麦价格在2003年11月出现历史最高涨幅,环比上涨107%,大豆价格也在当年10月环比上涨81%。然而此次上涨时间较短,2004年9月成为拐点,粮食价格迅速回落到2003年之前的水平,并在很长的时间内处于缓慢降低阶段,直到2006年第四季度,才开始止跌回升。从2007年开始,国内粮食价格处于持续上升阶段,粮食供应生产价格同比上涨1026%,较2006年增长926个百分点。虽然在2008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粮食价格有短时间的震荡,但总体来讲一直处于上升阶段,并且在2009年以后持续大幅走高,相继出现了历史高位。大豆在2008年4月的价格为50976元/吨,小麦和大米的价格在2011年3月分别为1吨209327元和439933元,玉米的价格在2011年4月为1吨207733元。
(二)小麦、玉米价格持续平稳上涨,近期涨势迅猛
相对于大豆和大米,小麦玉米价格一直处于较为平稳的上涨状态。除去2003年的最大涨幅外,其他时间波动都较小,甚至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小麦价格也没有出现下跌势态,而是处于缓慢的持续上升的状态。随着国内粮食价格的加速上涨,小麦价格在2009年以后也出现了加速上涨的趋势,屡创新高,在2011年3月创造了1吨209327元的历史高位。
玉米与小麦的价格波动有很多相似之处,其价格波动都比较小。玉米与小麦的价格变动只是在个别阶段有所差异:从2003年中旬到2004年下旬,小麦价格的上涨幅度明显高于玉米价格的上涨幅度;2008年金融危机显然影响到了玉米的价格,在此期间玉米的价格出现了短时期的下跌,从2008年10月的每吨1648元下跌至2009年1月的1392元,下跌幅度达1553%。随着国家对农产品价格的调控,玉米价格止跌回升,并在2011年4月达到历史最高位,达到1吨207733元。2010年4月14日全国玉米批发价格每公斤为196元,比年初上涨316%[4],比2009年同期上涨2727%。2010年6月国内玉米价格达到近10年历史最高点,相比其他粮食涨幅明显更高。
(三)大米价格在不断调整中上涨
国内大米价格波动较大,波动幅度明显高于小麦和玉米。2002年初到2003年下半年,由于受中国加入WTO的影响,国内大米一时间没能充分抵抗国际大米的冲击,而导致了这一时期大米价格的下降。然而由于国内稻谷产量从2000年到2003年持续减少,从2000年的18790万吨减少到了2003年的16065万吨,同时出口量在不断增加,最终导致大米供不应求,在2004年以后,大米价格持续上涨。大米价格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小幅下跌后迅速走高,在最近三年内出现了快速增长,发展速度明显高于小麦、玉米、大豆。2010年,旱情的发展使大米价格呈现出持续上涨趋势,2010年3月份,大米价格比2009年同期上涨幅度1304%。目前,市场预期稻米减产并出现普遍的看涨心理,后期大米价格趋势可能继续上涨。
(四)大豆价格波动显著
由于我国的大豆需求大量依赖进口,国家已经不可能对其价格进行调控,国内大豆价格的变动趋势同国际市场基本一致[5],大豆价格波动幅度也明显高于小麦、玉米、大米。大豆价格在2004年4月与2008年3月都出现了阶段性的上涨高位。2009年以后由于国际大豆供应量的增加,国内大豆价格也随之进一步走低。随着近期国际粮食价格的上涨,大豆的价格也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
四、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
自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价格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总体来说一直处于在波动中上涨的发展趋势,但是2008年以后,我国粮食价格的上涨速度明显加快,屡创新高。造成粮食价格迅速上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气候灾害、动植物疫情等客观因素影响外,国内学者大多数研究集中于供需关系、宏观经济政策、国际传导三方面。笔者认为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几年丰收,加之总库存充裕,市场供应充足,粮食需求并无急剧增加,市场供求波动对国内粮食供应价格的影响远不及国外市场,因此,对于国内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分析应着重于各环节的价格构成和利润传导情况。本文拟从粮食生产环节、粮食流通环节、粮食消费环节三个方面来研究粮价上涨的深层次原因。
(一)从粮食生产环节来看,成本推动造成的粮价上涨的影响呈现衰减趋势
成本推动主要因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波动导致粮食价格波动。从生产价格与生产成本的绝对比较中可以看出(图4),自2001年以来,粮食的投入要素中,化肥、种子、薄膜、机械、运输成本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不同阶段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一直处于上涨状态。粮食生产价图4粮食单位生产价格与生产成本比较格在2002年至2005年有大幅度的上涨,2005年以后粮食生产成本与生产价格都处于上涨阶段。因此,国内有研究认为近期粮价上涨主要是成本推动引起的。[11][12]但仅从绝对比较中没法看出成本造成粮价上涨的程度及变化,因此,本文也分别从增长率及指数的相对变化来分析成本推动的效果。
从生产成本增长率与生产价格增长率来看(图5),2001至2005年间,生产成本增长率处于逐年递增阶段。生产价格增长率变动较为复杂:2001至2003年有较快的增速且达至历史顶峰,2004年图5粮食生产价格增长率与生产成本增长率比较至2005年生产价格增长率迅速下跌,2005年以后生产价格的增长率逐渐趋于平稳并且逐渐向生产成本增长率接近。
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与生产价格指数变化来看,生产价格指数变化整体波动幅度较大。寻究近几年粮价上涨的原因,2007—2008年间,代表农业生产成本的生产资料价格指数的增长幅度大于代表农民经济利益的生产价格指数的增幅,粮食生产价格的增长率低于生产成本增长率,粮食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生产成本推动的(见图6)。2008年中期以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有下降的趋势,粮食图6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比较(环比指数)
资料来源:图4、图5根据《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汇编》计算得到(以2000年为不变价格计算)。图6:国家粮食生产价格指数2002年有编制,之前是收购价格指数。生产价格的增长率逐渐接近生产成本的增长率,至2009年时,粮食生产价格的增长率略高于生产成本增长率,生产价格的增长率达到931%而粮食生产成本的增长率达到839%。
由此可见,尽管从2002年以后生产成本在不断提高,但2008年以后粮食生产价格的涨速要快于生成成本的涨速,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也低于生产成本指数,生产成本有下降的趋势,近期粮食价格的上涨归于生产成本上涨是有失偏颇的。从粮食生产环节来看,生产成本的上涨对粮价的影响十分有限,成本推动造成粮价上涨的影响呈现衰减趋势。
(二)从粮食批发环节来看,生产价格与批发价格差价有变小趋势
从生产价格与批发价格来看(图7),2000至2009年间生产价格与批发价格总体接近。2004—2006年间批发价格和生产价格的价差较大,差额最高为一吨126元左右,表明这个时段粮食经营者在涨价中获得了较大的利益。2008年国家两次提高小麦最低收购价出现了批发市场价格低于生产价格的现象。2009年,生产价格与批发价格几乎接近,差额在每吨37元左右。玉米生产批发价格走势与小麦相似,2008年玉米由于工业消费和饲料消费的用量增加,因此批发价格整体略高于生产价格。粮食生产价格和批发价格的价差变动范围较小原因在于丰收导致粮食增多,农民由于缺乏市场信息,担心粮食积压,再加上没有大量储粮能力,会在新粮收获后短期集中大量出售,粮价往往不高;而通过生产批发环节价格比较可以看出,农民粮食在批发环节也卖不了高价,因而近期粮价出现上涨的原因不在于粮食批发环节。
(三)从流通环节来看,差价变动较大
从粮食生产价格和消费价格指数来看(图8),2000年至2003年大致走势平稳,2004年以后进入持续上涨状态,2006年以后消费价格的涨幅高于生产价格的涨幅,至2009年粮食消费价格仍然呈递增的速度上涨,而且与粮食生产价格指数差距拉大。由此可看出,从原粮市场到商品粮市场过程中,生产价格与零售价格差价变动较大,使得粮食价格涨幅增加。 由于国家储备粮食收购过多,市场余粮较少,导致上涨,此使流通环节收益更多,有可能超过50%[6],最后受益的是中间商。农民在生产环节不如加工和流通环节利益大。
资料来源:《农业价格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0,2001年用收购价格指数,2002年以后是生产价格指数。
图8粮食生产价格指数与消费价格指数比较(定基指数)批零差价大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运输环节。运输环节的成本增长与石油价格的上涨直接相关,石油价格的变动对相关商品的价格存在即时的作用。国际原油价格从2004年开始大幅度上涨,2005—2008年前半年,石油价格上涨导致油气产品价格、交通运输业价格、用油工业品价格、居民燃气价格的上涨,提高了生产、加工和运输粮食供应的成本。以中国2007年135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计算,能源类部门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对于农、林、牧、渔业的价格影响很大。除对牧业的影响,能源类部门对农业其他部门的影响排名居于第2至第4位。从影响农、林、牧、渔业价格上涨的前10个部门(表2)能够看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部门产品价格上涨1%,带动农业部门产品价格上涨0036%;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产品价格上涨1%,带动农业部门产品价格上涨0035%。
资料来源:中华粮网。计算方法:批零差价=面粉零售价格-小麦批发价格 (单位:元/吨)以当月价格计算。
图9小麦市场批零差价比较批零差价大另一方面表现在加工环节。以小麦市场为例(图9),加工环节造成的差价几乎达到了1吨500元以上的价位。到2010年批零差价呈现逐渐缩小的趋势,原因在于小麦面粉加工销售逐渐变成竞争性市场,企业间竞争激烈,加工、销售等中间环节加价现象并没有以前严重。原粮涨价增加的成本难以通过成品粮涨价完全顺销出去,粮食加工企业自行消化了一部分粮食收购价格上涨因素。
(四)从消费环节来看,需求拉动不是粮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1贝涌獯嫦费比来看。粮食期末库存消费比是决定粮食价格上涨的基本因素,期末库存消费比的下降或上升直接影响第二年粮价涨跌,从图10可以看出2004年至2006年间,除大豆外,小麦、玉米、稻谷的期末库存比都在下降,粮食价格上涨。2006年以后,在粮食丰收的背景下,粮食库存比与历史年份相比有所下降但仍呈现上升趋势,近期粮食价格上涨的原因不在于消费或库存的原因。
图102000—2011年粮食库存消费比2贝酉费结构的变化来看。消费结构转变是影响我国粮食需求的主要因素。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肉蛋奶在我国食品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同时各种农副产品以及各种保健食品销售量也在持续上升,粮食消费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人们对大米、小麦等初级产品的消费量减少,以大豆为原料的食用油的需求增加,增加了大豆的消费量。从图11可以看到2000—2009年,受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影响,大米和小麦的人均消费量呈下降趋势,而玉米大豆的人均消费量呈上升趋势。尤其2005年以后,大豆和玉米人均消费量快速增长。总体来看,消费结构变化对粮食不同种类的需求有升有降,对粮价波动影响不大。
五、国内外粮价上涨原因比较及启示
(一)国内外粮价上涨原因比较
1敝饕影响因素不同
资料来源:数据经中国统计年鉴整理得到(单位:吨/人)
图112000—2009年粮食人均消费量变化趋势图生物能源的快速发展及世界人口急剧膨胀成为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的首要因素,因此,国际近期粮价格的上涨主要是因为粮食供求关系的紧张。中国粮食总量丰富,粮食储备充足,目前粮食储备占当年粮食供应消费总量的比例已超过35%,要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17%—18%的安全线一倍以上,中国国内粮价上涨主要因为成本推动和中间加工运输环节,虽然存在国际粮价传导,由于中国主要粮食供应的进出口占世界比重很低,国际粮价通过进出口通道把涨价压力直接传导给国内市场的能力有限,国内粮价受其影响不大。
2鄙险鞘奔洹⒊中时间差别
国际粮价上涨幅度大,持续时间长。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数据,从2000年到2008年粮食价格达到了近30年来的高峰。2009至2011年3月,价格虽比最高价格有所回落,但依然在高位运行。国内粮食价格变动和国际粮食价格变动趋势越来越像,但除大豆外,中国粮食价格增幅远远低于国际市场价格的增幅。
3背寤餍圆煌
国际粮价上涨对于贫困国家冲击更加严重,粮价上涨使得贫困国家的社会问题更加突出,危及世界粮食安全。国内粮价的上涨对大部分中等收入阶层基本不构成负担,对于农民来说,粮价平均提高02元/千克,粮农增收1000亿元,可直接惠及种粮农民。[13]粮价上涨有利于农民增收。[13][14][15][16]
(二)国内外粮价上涨的共同启示
1碧岣吲┮瞪产力是应对粮价上涨的根本
应对当前波及全世界的粮食上涨危机的根本和长远之策是提高农业生产力,如果粮食产量速度快,足以应付生物燃料的需求,粮食价格保持稳定可能性较大。因此,应增加农业投资,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做好农业支持,刺激更多的粮食生产以足够支援日益增长的粮食需求。
2笨萍剂α炕岫晕榷粮价有帮助
科技力量通常不会引起粮食价格年度之间出现较大波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科技力量对粮食价格影响很大。从天气因素方面来看,在未来全球变暖或自然气候变迁会导致天气更加多变,粮食供应价格的波动可能会有增无减,科技力量可能会减少天气对于粮食供应产量和价格的影响。从石油价格因素方面来看,如果加强对国际石油价格波动的观察和预测技术,则可以采取多种措施降低油价的大幅波动对物价所造成的冲击。从生物燃料因素来看,若复合饮料加工商采用新技术将饲料配比中的大麦含量提至最高,将注意力从玉米转向低价大麦,则玉米需求会有所下滑,缓和工业与人争粮食的局面,稳定粮食供给。因此,科技力量是未来粮食价格稳定的有利手段。
3闭府对粮价控制起重要作用
虽然需求增加以及恐慌性购买直接导致粮价上涨,但供应方在粮价上涨中作用更大,政府对粮价控制的政策起重要作用。如2011年年初泰国政府正考虑采取提高粮食单产和质量的措施,保障市场供应。目前,主要的生物能源生产国已经制订了明确的发展目标,并且建立了完善的产业发展支持政策。但是,其发展态势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政策,政策能够削弱甚至切断石油、生物燃料和粮食价格之间的联系,国家政策在未来将对粮食价格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国内外粮价展望
自2010年以来,国际粮价持续高位运行,除受全球粮食市场供需关系紧张,石油价格持续上涨等因素影响之外,也受到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从今后一段时间来看,粮食市场仍处于偏紧的供需状态,预计粮食价格走势仍将以高位震荡为主。与国际粮价相似,在短时间内,国内粮价受通货膨胀以及供需紧张等方面的影响也将保持高位运行的状态。
国内小麦需求虽然不断增加,但是由于面粉销售市场竞争激烈,提价困难,从而阻碍了小麦价格的上涨。同时,由于北方地区冬小麦的播种已经完成,市场预期逐渐归于平稳,短时间内供需不会出现较大的变化。因此,就短期来看,小麦价格缺乏进一步上涨的空间,或进入一段时间的高位震荡。
由于进入2011年11月份以后玉米集中上市,华北黄淮天气又不太利于晾晒玉米,致使目前玉米水分过高,因此在短时间内玉米价格不会有太大上涨的空间,但是由于预计2012年度玉米需求仍将维持较高水平,国内整体供需仍然维持偏紧态势,因此就长期来看,国内玉米价格仍有上涨的空间。原油市场对玉米价格的影响也日益增大,就国际市场来说,冬季是用油旺季,季节性消费可能是油价向上突破,对玉米价格后市的上涨形成一定的支撑。
就国内而言,虽然国内大豆播种面积较上年下降131%,仅为1068847万亩,但是由于整体长势良好,大豆供给让不成问题,同时截止到2011年9月,大豆的进口量为3771万吨,同比减少61%,由此可见国内大豆需求仍会保持较好势头,因此,国内大豆价格在短时间内不会出现大幅下降的局势。就国际大豆价格言,美国农业部预测全球大豆未来供需格局依旧偏紧,因此可推测国际大豆价格在长时间内仍会在高位运行,在短时间内下降的可能性不大。
受供需紧张的影响,不管是在国际还是国内,大米价格均持续走高,在短时间内,大米价格仍会持续高位运行。东南亚大米主产国的大米产量及价格直接影响了国际大米的价格,据越南《投资报》2011年11月25日报道,2011年10月以来,泰国政府实行粮食补贴政策,导致大米出口价格大幅上涨。随着北半球普遍进入冬季,稻米产量逐渐下降,供需偏紧,国际大米价格会持续坚挺。同样受季节影响,国内大米供需紧张,价格也会在高位持续运行。
参考文献:
[1]罗锋,牛宝俊.我国粮食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与影响程度[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 51-58.
[2]吴翔,等.国际原油波动对中国物价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J].资源科学,2009(12):2110-2119.
[3] Scott Irwin. “Index Funds and Commodity Prices…Here We Go Again”[J] .A guest contribution to Econbrowser , July 22,2009.
[4] 王双正,赵唯杰.近期价格运行分析、走势预测及调控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0(5):20-22.
[5] 黄季焜,杨军,仇焕广,徐志刚.本轮粮食价格的大起大落:主要原因及未来走势[J].管理世界,2009(1):72-78.
[6]罗月菲,候臣,杜娟.理性分析粮食价格上涨[J].农村经济,2007(8):128-129.
[7]帕特里克·韦斯特霍夫(Patrick Westhoff),申清,郭兴华.粮价谁决定:食品经济中的经济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03.
[8] 朱险峰.2010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粮食价格情况及后期走势[J] .农业展望,2010(10).
[9]王川.我国粮食市场价格的影响因素分析[J]农业发展,2010(7):24-27.
[10]陈彦斌,唐诗磊等.我国价格总水平影响因素与宏观调控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9(65):3-22.
[11]金三林.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CPI的影响及对策 [J].经济研究参考,2010(45):49-56.
[12]李国祥.从主要经济因素分析我国农产品价格走势 [J].农业展望,2010(8):49-53.
[13]虞国平.我国粮食供需现状及发展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4):237-241.
[14] 卢嘉瑞. 再论提高粮价[J].中州学刊,2010(2):48-53.
[15] 张同林,汤进华.上海农村居民收入发展状况及其特征[J]. 农业展望,2010(5):48-53.
[16] 姜长云,刘志荣.高度警惕主要农产品价格出现大涨大落的风险[J]. 中国发展观察,2008(2):8-11.
责任编辑:吴锦丹
收稿日期:2011-12-01
作者简介:张冬平(1956-),男,江苏南京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政策;郭震(1976-),女,河南郑州人,河南农业大学博士生,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农产品价格、计量经济学;刘培培(1988-),女,河南郑州人,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