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
小昭寺 朝圣的光辉
从磕着长头一步步前往大昭寺的藏民中挤出来,穿过全拉萨最热闹的八廓街其实真不是件容易事儿,而通向小昭寺的路,才在虚华中让人感受到更真实的拉萨。供当地人选购的生活必须品,蓝、绿、橙几何色块与花卉等吉祥图案装饰的门框、一家接一家的甜茶馆、穿着漂亮的藏族妇女、握着转经筒旁若无人诵经前往小昭寺的老妪,都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藏式生活气息。
循着酥油的味道,穿过无数路口交错的街巷,顺着人群走向小昭寺的大门,但在门口就顺不下去了,直接被身旁的人用手指点奔向门口的小屋:前来朝拜的藏民们是无需买门票可直接进入的,但游客需买票入内。在藏区基本上所有的寺庙都为朝圣者免费开放,让无论贫穷或富足的信徒们都能平等无障碍的享有神的庇佑。小昭寺距离大昭寺其实不过一里,且通常与大昭寺连称为“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
小昭寺始建于唐代,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当时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离长安进藏时带了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行至现在小昭寺的位置,木车陷入沙地中。公主通过历算,决定把释迦牟尼佛像安放此处供奉,遂建小昭寺。8世纪后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移至大昭寺,而将尼泊尔公主携带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8岁时之等身像移至小昭寺。小昭寺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主持修建,与大昭寺同时开工、同时告竣、同时开光。该寺坐西朝东,是文成公主以长安为方位,寄托对家乡父母的思念。
为建小昭寺时,从内地召来了很多精巧工匠,以汉地庙宇为模式,结合藏地建筑特点,建成了极为壮观的重楼叠阁。因此一进入小昭寺之中,熟悉的庙宇感觉与独特的藏式风格让人耳目一新。与其他很多寺庙一样,无论什么时候,朝圣的人们都很多。人们随意地边喃喃念经边匆匆向前转经,步子快得让我们紧跟得有些不知所措。殿内的10根柱子依稀可见吐蕃遗风,上面镂刻着莲花,并雕有花草、卷云以及宝石、六字真言。小昭寺主楼三层,底层分门庭、经堂、佛殿三部分,周围是转经廊道,廊壁上遍绘无量寿佛像。顶层是汉式金瓦,金光闪闪,凌空摩天,拉萨各个方位均能看到,蔚为壮观。虽然小昭寺历史上几经火焚,现存的小昭寺的建筑大多是后来重修的,只有底层神殿是早期的建筑,但延绵已逾千年的香火,早已让人无需计较历史的昨天或今天。诵经、供奉、添酥油……大殿里灯光晕暗,却丝毫掩盖不住朝圣者们脸上那圣洁的光泽。
木如寺 绽放在民居中
如果不是刻意寻找,木如寺其实并不太容易被发现。在大昭寺北面的那条街上,从一个旧迹斑斑的木门进去,看起来像是个普通藏式居民楼的单元门,只有走近门上仔细一瞧,才会看见门牌上写着:西藏佛协印经院。
拉萨有新、旧两座木如寺,新木如寺在北京中路吉日旅社斜对面,始建于五世达赖喇嘛时期,又称“木鹿寺”;旧木如寺在八廓街大昭寺东北部。木如寺也叫“木如宁巴”,意思是古老的寺院。作为拉萨黄教古寺院之一,木如寺吐蕃时期便已存在,新、旧木如寺本是一家,后在朗达玛灭佛时一分为二。如今北京中路的木如寺是西藏佛协印经院所在地,著名佛经《丹珠尔》即付印于此。历史上木如寺相当辉煌,它的主殿就是现在的印经院,而现在的主殿只是以前的护法殿。
一进入木如寺,有点儿发懵的感觉。完全像一步步走入一个藏式院落。眼前是一片藏式白墙,这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院落,外围却是3层藏民住的房间。木如寺很小,主殿也不是正对大门,喇嘛们开始在香炉里焚烧柏枝,淡淡的青烟就晃晃悠悠地飘上屋顶。和民居连着的,就是喇嘛们的住所。在我们转入经堂旁边的一个小院时,好奇地看见有人正在制作经书,但被拒绝进入,只能远远的看到印经院工厂门口有两个小伙子正在卖力整理着印刷好的经书。印经书的板子、沾满油墨的刷子、墨盒、印错的废弃经书、暖壶、酥油茶碗、忙碌着重复工作的人,让我们在好奇中遗憾离开。让我们印象深刻的是,长长的走廊里,当阳光暖暖地撒下来,让人无比温暖与舒适。木如寺虽小且并不辉煌,但满院里的各色鲜花,丰富的绿植,都让人感慨这真是一个清净之所在。
仓姑寺 阿尼们的修行所
藏族管女佛教徒尼姑叫“阿尼”。拉萨最著名的尼姑庙——仓姑寺就在这些辉煌显赫的庙宇旁边角落里,像一朵一尘不染的莲花在八廓街南边静静地绽放着。一走进仓姑寺,刹那间感觉走进了一座世外桃源。寺院面向拉萨河,建筑面积不大却错落有致。庭院深深,花团锦簇,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与其他庙宇全然不同的清新之感,满院子层层叠叠的鲜花,彰显出女性特有的柔美。
公元7世纪时,为了扩大吐蕃王朝的势力,藏王松赞干布在拉萨河畔建造了拉萨城,但是河水年年泛滥,整个拉萨南城的房屋经常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连大昭寺也受到威胁。于是,松赞干布在河堤上挖了一个土洞,在洞里修禅祈祷,请求河神不要给拉萨城带来灾难,这个地方藏语就叫“仓姑”,译成汉语就是“修禅的土洞”。说来也怪,拉萨河水从那以后竟然神奇地消退了,后人在这个土洞上修建了仓姑寺。这前后算起来,仓姑寺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直到现在,藏王松赞干布修禅祈祷的这个土洞仍然作为圣迹保存在仓姑寺中,接受着信徒香客的顶礼膜拜。仓姑寺属于藏传佛教的格鲁派,戒律严格,佛门比丘尼的戒律总共有348条,特别讲究修行,而且尼姑的修行是极为艰苦的。在这“拉萨唯一”的盛名之下,游客也络绎不绝。
寺中游客很多,门口的甜茶店更是人声鼎沸,甜茶又便宜又好喝,当地人常常一整天都泡在这里,但凡身着绛红色裙袍的“阿尼”手持佛珠吐着六字真言飘然走过,人们便纷纷献上虔诚的注目礼。当一位位勤劳的阿尼穿梭在混着花香和藏香香味的院子里,时而传来整齐又极富韵律的的颂经声,让人听来真的如同歌声般悦耳动听。
色拉寺 辨经
还未到色拉寺之前,便开始有些小兴奋,与参观其他寺庙不同,色拉寺让我们感受到的“互动”会强上许多。因为在这里,不仅仅是参观庙宇、膜拜佛像,还能进入真正的辩经场,一睹僧人们辩经的激烈场面。
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色拉寺的辩经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即使在其他寺庙见识过热闹非凡的辩经场面,但色拉寺辩经场上的气势和激烈仍不容错过。虽然语言不通,但辩经者的举止神情和现场气氛足以感染在场的每个人。很多游客来色拉寺不为别的,就为了感受辩经。
每天下午3点整,是色拉寺辩经正式开始的时间。在等待那扇肃穆华丽的红漆大门开启之前,我们开始漫行于寺院之内。色拉寺很大,全称“色拉大乘寺”,坐落在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下。“色拉”在藏语里是野玫瑰的意思,传说山下修寺时这里长满了野玫瑰,色拉寺因此得名。由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兴建,建成于宣德九年,后绛钦却杰应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回藏后将钦赐经像等珍藏于寺内,至今仍存。寺内有结巴、麦巴、阿巴三札仓(经院)。其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规模略次于哲蚌寺。
色拉寺内保存着上万个金刚佛像,大多为西藏本地制作。还有许多是从内地或印度带来的铜佛像。大殿和各札仓经堂四壁保存着大量彩色壁画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里的“马头明王”像。但我们来得很不是时候,多个大殿正在进行修茸,大多难以入内,只能从雄伟建筑和各种精致的壁画、挂饰上来瞻仰色拉寺的风采。蓝天下高耸着佛塔,黄铜塔顶和转经筒在高原阳光下熠熠生辉,手拿念珠的信徒边转经边述说着自己的祈愿。即便是游客,也会不由自主地与朝圣者共同行走在布满酥油灯的殿堂内,一起向各式佛教神灵鞠躬叩首。在几个还能进入的殿堂内,绘满了色彩缤纷的壁画,各类佛像、唐卡、法器、供器、经幡、经筒比比皆是,显出了色拉寺非同寻常的地位和身份。
眼看时间快到3点,几乎所有游客都纷纷跑向辨经场,想要抢占个有利位置以便参观。辩经,是一种佛学知识的讨论,也可以说是喇嘛们的一种学习方式。色拉寺的僧人们每天有一次辩经活动。这是一种富于挑战性的辩论,双方唇枪舌剑,言词激烈,辩论者往往借助于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他们或击掌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或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刚刚抢得场边花台台沿坐下,辩经便开始了。数十位僧位或一对一,或多对一的组合成临时辩友,开始像是指责、像是问话、又像是质疑的与对方冲撞开来,语速越来越快、动作幅度越来越大、表情越来越夸张,虽然一句也听不懂,但辩论场上紧张热烈的气氛使坐在旁边的我们也深受感染,傻傻呆呆地看着,几乎忘了动相机。长长短短地激烈声回荡在辩经院,回荡在色拉寺的上空,辩与佛听、辩与信者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