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黄二帝杂谈

2012-04-29 00:44朱绍侯
寻根 2012年1期
关键词:新郑新密市二水

朱绍侯

怎样认识炎黄二帝

《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以后很多古籍都承袭这一说法,认为炎黄二帝都是少典之子,是亲兄弟。其实这种说法是经不起史实验证的。据《帝王世纪》和《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凡八世”,或日“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才为黄帝所继承,炎黄二帝之间相差五百多年,他们怎么可能是亲兄弟呢?如果说炎黄二帝都是从少典部落分离出来的两个子部落,那倒是有可能的。但自古中华民族都自称是炎黄子孙,都承认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当怎样理解呢?我认为只有对炎黄二帝有了全面的正确的认识之后,才有可能解决以上的疑难问题。

对炎黄二帝的认识应从三个方面着眼:一要认识到炎黄二帝是部族名称。即在距今五六千年之前,在中原地区有两个部落。炎帝族在北,居姜水流域,即在今新郑市华阳寨一带;黄帝族在南,居姬水流域,即在今新郑市溟水一带。(马世之:《黄帝故里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这两个部族首领,前者称炎帝,后者称黄帝。这两个部族都是从少典族分离出来的。一开始炎帝族比较强大,包括黄帝在内的周边各族都要听炎帝族的号令。炎帝族对农业和医药很有贡献,故称神农氏。后来黄帝族发展起来,炎帝族衰落下去,在黄帝族战胜蚩尤族之后,就代替炎帝族而号令天下。二要认识到炎黄二帝又是时代名称。上文说到炎黄二帝是两个部族,其领袖一称炎帝,一称黄帝,都是世代传袭。据《帝王世纪》记载:“炎帝神农氏在位百二十年崩,葬长沙。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榆罔。”《通鉴外纪》记载:“神农在位百四十年,帝承六十年,帝明四十九年,帝,直四十五年,帝来四十八年,帝哀四十二年,帝榆罔五十五年。”合计六百一十九年。《春秋命历序》记载:“炎帝号曰大庭氏,传八世,合五百二十岁。”以上三书所记,都说炎帝传八世,这是一致的,但八帝的顺序及在位时间却不一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传说时代的历史,靠口耳相传,难免有误听误传,等到有文字记载时,各家所记当然会出现不一致之处。如果按人生的限度来分析,说炎帝传八世共有五六百年,显然不大合理,如果按后世帝王传袭年代的约数来分析,每世以三十年计算,炎帝传八世,总计也不过二百四五十年。关于黄帝的世系传承,史无明确记载,据《通鉴外纪》引《春秋命历序》称:“黄帝传十世,一千五百二十岁。”这里说黄帝传十世是可能的,但没有记载十世帝王名号,大概是名号已失传,不能妄补,然而说十世共有一千五百二十岁,则太离谱了。如果一世仍以三十年计算,十世也就三百年左右,这正与《大戴礼记·五帝德篇》宰我问孔子:“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其年正相符。说明在春秋时期就有黄帝活了三百年的传说,因此引起黄帝是人还是神的疑问。如果孔子以黄帝传十世共三百年作答,就毫无问题了,谁知孔老夫子是强不知以为知,而答复曰:“黄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往轻里说这是勉为其解,往重里说这是欺骗学生。究其实是因为孔老夫子在当时并不知道黄帝有传十世这样的传说。用现在的眼光看,炎帝传八世,黄帝传十世,合起来就是炎黄时代。三要认识到炎黄二帝也是人名的专称。前已说过,炎黄二帝是部族名,部族的领袖就称炎帝、黄帝,因此它们也就成为人名的专称。故司马贞在补《史记·三皇本纪》中,对炎帝就是当做人物介绍的:“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日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同样,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对黄帝也是当人物记述的:“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日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尽管司马贞、司马迁对炎黄二帝有神化和荒诞不经的记述,但毫无疑义他们是人而不是神。但炎帝有八代,黄帝有十传,二司马所记述的究竟是哪一代炎帝、黄帝呢?我认为他们所介绍的是创业时代的炎帝和黄帝,然而也不排除有后世炎黄二帝的影子,特别是对炎帝传位给黄帝的记述,显然是指八代炎帝榆罔了。

现在都承认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又怎么理解呢?我认为这是从文化角度说的,而不是指血统。因为民族的融合首先是文化的融合,而不是血统的融合。毫无疑问,现在中国的56个民族中,炎黄血统占有绝对多数,但要说56个民族都是炎黄血统,有些民族就不会认同,而从文化角度讲,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56个民族就会认同。因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就是炎黄文化发展来的,在中国远古时代有很多部族,其中以炎黄文化最先进。在炎黄时期发明了农业,创造了历法,发明了弓箭、舟车、衣服、文字,出现了冶金,修筑了城墙,建立了礼仪制度,炎黄部族文化最先进、最辉煌,以后为华夏族、汉族所继承,发展为汉文化、华夏文化,以后又为各民族所认同、继承,就发展为中华民族文化。饮水思源,文化寻根就一定要追溯到炎黄时期,于是炎黄二帝就顺理成章地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阪泉之战质疑

《史记·五帝本纪》有关于炎黄二帝阪泉之战的记述。战争结果,黄帝大胜,炎帝战败,黄帝族统一了炎帝族。对于这一记述我很早就持怀疑态度,理由有二:一、炎黄二帝都是从少典部落分离出来的,即使有纷争,战争也只能在炎黄两个部族的结合点上进行,为什么要跑到蚩尤控制下的阪泉去打?据《晋太康土地记》和《魏土地记》记载,阪泉距蚩尤老巢涿鹿仅一里,炎黄二帝在蚩尤卧榻之旁进行大战,蚩尤能袖手旁观不加干预吗?二、黄帝与蚩尤战后,两个部族结下了深仇大恨,而炎黄二帝战后却亲密无间,并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这是为什么?

据马骕《绎史》引《周书》记载,在八世炎帝榆罔当政时,“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海”,蚩尤不仅不接受炎帝命令,反而起兵驱逐炎帝,而自己冒称炎帝。炎帝战败后,就求助于黄帝,于是炎黄二帝就联合起来征讨蚩尤,有的史书(包括《史记》)就记载成炎黄阪泉大战,其实是炎黄二帝大战蚩尤。之后又发生了炎黄二帝与蚩尤的涿鹿大会战,在打败蚩尤之后,炎帝自知他已无力号令天下,就把“天子”之位让给黄帝,于是历史就从炎帝时代进入黄帝时代。

我在研究炎黄二帝过程中,查阅了很多文献资料和论文,发现对炎黄二帝阪泉之战持否定态度的并不始自今。早在南朝的历史学家沈约,他在《宋书·符瑞志上》记载阪泉之战时,记载有黄帝战蚩尤。此外,罗苹在为((路史·后纪四》阪泉之战一段文字作注时,批评了《史记》《大戴礼记》等古籍有关炎黄之战说,还有现代已故历史学家孙作云教授在1989年第一期《民间文学论坛》上发表的《蚩尤考》中,经过详细考证,

得出结论:“可见黄帝教六兽以伐炎帝之事乃为伐蚩尤之讹传。”我认为孙作云先生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

溱洧二水与黄帝故都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故都在新郑是比较清楚的。如《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集解》引谯周曰:“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通典·州郡典七》曰:“新郑,汉旧县,春秋时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虚,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也。”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新郑……古有熊也,黄帝都焉。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春秋时,为郑武公之国,日新郑,以别于京兆之郑也。”以上所引几种历史地理文献,都是具有权威性的名著,它们都肯定新郑是有熊国、郐国、郑国的国都,实际也是黄帝的国都,地处溱洧之间。类似的古文献记载还有一些,不必一一备引。总之,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黄帝故都新郑说占绝对优势。但不能不令人考虑的是,黄帝故都“有溱洧二水”的问题。这涉及黄帝故都的地理位置的坐标问题,必须搞清楚。因此我在新郑参加黄帝学术研讨会时,曾问新郑博物馆一位同志:“溱洧二水的交汇处在哪里?”得到的答复是含混不清的。后来我又去新密市参加学术研讨会,在参观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遗址时,顺便看了溱洧二水交汇处,才知道溱洧二水汇流后名为双洎河,向东南流入新郑市。这就说明溱洧二水现在属于新密市管辖。但这里距新郑市较近,只有10公里,而距新密市较远,约有30多公里。至此我才恍然大悟,明白了新郑和新密关于黄帝故都的争议,是由历代政治区划变迁引起的。早在春秋时期,溱洧二水属于新郑(郑国),这有《诗经·郑风·溱洧》可以证明。直到汉代建立密县以前,连密邑(古密国)也属新郑。密县(今称新密市)建立后,溱洧二水也并未划归密县,所以宋代的《元丰九域志》仍在“新郑”条目下记载溱洧二水属新郑。现在可以确认溱洧二水汇流处已归新密市管辖,但史籍记载黄帝故里“有溱洧二水”,并非专指溱洧汇流处。这“溱洧二水”究竟在何处?是在新郑还是在新密,还需要认真考证。对此具体问题只有新郑市与新密市才有资格有办法解决,历史学家都难解决这样的具体问题。因此,我建议新郑市和新密市都要放弃成见,不要认为我这里有轩辕丘,黄帝故都就一定在我这里;也不要认为我这里有溱洧二水,黄帝故都就应该在我这里。两市要联合组成一个专业性研究队伍,共同搞清古今政治区划演变情况。我听说在我国边境地区有一家庭院跨两国地界的情况。溱洧二水流经区域很宽,黄帝故都占地面积很广,一都跨两市的可能是有的。据我所知,在新郑市和新密市都有很多黄帝遗迹,说明两市与黄帝都有密切联系,如果两市能联合起来,共同解决黄帝故都、故里问题,共同建立一个黄帝旅游区,供炎黄子孙游乐观赏,特别是可以避免海外华人、华裔寻根谒祖时,产生不必要的疑虑和误解。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猜你喜欢
新郑新密市二水
新密市
新郑产业新城:“屏”“芯”双轮驱动,打造中部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
河长制在流域生态治理中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总结
鱼塘儿
美丽乡村——新郑泰山
二水的爱情
新密市
北宋都城新郑门遗址与开封“城摞城”
新密市来集镇农田水利现代化建设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新郑煤电公司通风系统升级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