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军
“以读为本,由读生疑,由读求悟,由读生情”,感悟真情,体验生命,提升个体的生命高度,是语文课程无法推却的使命。而阅读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它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情感层次,价值高度,意义重大。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小学语文教育,如何进行学法指导也成为我国小学教学改革的热点课题。近几年,我们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认识学习规律的引导和掌握学习方法的指导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学法指导有效途径的探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感悟阅读,发现文章“美”
课程改革以来,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阅读方法也层出不穷,有些让人眼花瞭乱:有个体诵读,集体齐读;有默默静读,放声朗读;有快速扫读,慢慢品读;有概括略读,精致赏读……但这些阅读中,真真正正为学生而设,引导学生用真心和文本进行交流的不多。好多阅读只重形式,追求表面的一种热闹气氛,追求课堂的一种虚假“繁华”。这种虚假阅读应该让位于真实阅读。我们应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机会,让其在阅读中充分感受文本,体验文本,独立思考、质疑、交流、争论,实现充满生命火花的真实阅读。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自然景物的天然美,体会到人物形象饱满而深厚的人性美。如《沁园春·长沙》中,“看”字所引出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充满勃勃生机的美丽秋景图,阅读时,引导学生充分感受祖国河山的多娇姿态。《水龙吟》中,作者怀抱利器,却得不到朝廷重用,无奈之际,看天水渺远,秋意无际;远望群山,玉簪螺髻,献愁供恨;斜阳楼头,断鸿声里,无尽江南游子意;看吴钩,拍栏杆,伤感英雄失意。不回家乡,不谋私利,只羡刘郎才气,为朝廷收复失地,为国家尽一份绵薄之力。然人生暮年,机会渺茫,无限愁,无尽苦,无边恨意。通过阅读,让学生感受词人的胸中情,心中意,接受爱国思想的洗礼。
二、快乐阅读,兴趣激发乐趣“美”
低年级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多数都是被动的,尤其是识字课。由于识字课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时也较没有兴趣,单靠老师强输硬灌,没有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的。而要使学生能与老师配合,就必须想办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语文源自生活,生活饱含情趣。语文阅读应该是富含趣味,充满快乐的情感活动历程。阅读的过程应该是寻找快乐信息,体验快乐情感的心路历程。教师通过讲故事,说笑话,听音乐,评影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学生阅读过程中的快乐体验。《动物游戏之谜》是一篇富含生活情趣的文章,通过阅读,既开阔了视野,又增加了知识,更增添了趣味。动物的游戏现象有的憨态可掬,有的机灵狡猾,有的富含情感,有的充满理性。其形貌,其情态,让人忍俊不禁,富有生活情趣。关于动物游戏原因的种种假设,都源于生活,富含生活气息。“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既真实又荒诞怪异,映射出现实生活中一部分人的无知、保守、固执又愚蠢可笑的“风采”,让人在轻松一笑中陷入深思。通过这些阅读,既提升了学生的快乐指数,又提升了学生的理性品质。
三、主动阅读,用心感悟文章“美”
现在课堂语文阅读经常是乏味且枯燥的,不少语文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懒,连课文都不愿读。”这反映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参与缺乏积极性、主动性,阅读是被动的。这也难怪,在课堂上,学生只是为读课文而读课文,教师只让学生读,而很少布置明确的阅读任务,没有指导学生如何读,读的时候应该体会什么,思考什么。久而久之,学生读课文变成了走过场,失去了情感依托,失去了智慧思考,兴味索然,便不愿读了。
阅读教学必须变学生的“被动阅读”为“自主阅读”:由“灌”现成的答案转到调动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由走过场转到重内容、重情感、重思想。唤醒学生的情感春水,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提高学生的人文品质。《定风波》中,作者在暴雨中毫无狼狈之感,依然吟啸,依然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新旧势力的政治迫害,一再失意的苏轼,依旧豁达,仍能平静地笑迎“山头斜照”。这是怎样地从容,这需要怎样的智慧,又需要多大的勇气!“谁怕”,“归去”,这又是怎样的豪气,又是怎样的淡泊!通过和作者进行心与心地交流,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的非凡才气,感受到作者逆境中的坦荡、平静与从容,感受到作者“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豪迈、恬静与怡然自乐的情怀。从而使学生懂得如何正确对待逆境,如何彰显人性光辉,进而提升自己的人文品质。
四、问题阅读,发现生命“美”
阅读要发现更深层次的思想,“学生初读之后,了解了全文的轮廓,把握了中心意思,不少学生容易获得‘全懂了的内心体验而产生满足感。有了满足感,就没有兴趣学下去了”。这时阅读停留在浅层表面,并没有深入到文本深处。作者的情感,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作者对生命的理性思索都没有触动学生的心灵,没有引发他们对生命的思索。对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缺乏感性认知,缺乏理性探索。为此,教师应提出有意义、有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进一步地阅读与思考,引导他们向文本纵深处进军,在新的高度上体会文本形象,把握文本特色,认知生命的特质,思辨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林黛玉进贾府》中,对《西江月》二词的解读,若停留在表面,宝玉就成了一个空有堂堂仪表,腹中空空,毫无学识,既“不通世务”,又“怕读文章”,行为怪异,性情乖张,于国于家无益的无能儿、不孝孙。果真这样吗?黛玉为何就中意他?宝钗为何乐意嫁给他?作者为什么要着力刻画他?多少年来,人们为何又在不断地评他、议他、赞他、赏他?引导学生细读之,详析之,不难理出作者在这里是正文反作,明贬实褒。作者刻意描绘这一形象,就是要赞美其反叛性格,讴歌其民主思想。进一步探究《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与人性光辉,对提升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意义。
总之,让学生快乐的阅读,有效阅读,就是让学生真实阅读,主动阅读,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带着充满灵性的问题阅读,读出文章的形象“美”,读出文章的情感美,更读出文章中精彩的生命光辉,从而思考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充实,使自己的生命更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