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宝音
【摘要】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历史教师根据历史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从而达到理解和认知的升华,提高教学质量。本文对如何将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到历史教学中,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总结探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手段;质量
历史新课程与以往旧课程相比,无论是从体例、授课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上都进行了彻底的改观。就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对教师而言,新课程带来的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创生者和主体,在教学中,要构造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真正的按自己的意志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新课程理念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改变思想观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这样才能彻底的转变自己传统的教学方式。
一、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历史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历史教学现念,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合、统一。而且,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粗暴的否定,而是应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不合理成分,也应重视其中蕴含着的创新思维的火花,特别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贵有疑,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前提。创新型人才的人格特征有三个:即思维不被已有结论所束缚,不屈服于专家学者的权威,不相信正确答案只有一个。鉴于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固定的结论进行一定的分析探究,看其依据何种理论或原理推理出来,这个理论是否完善。通过探究,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思维。突破思维定势。就是突破那种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看待历史的习惯做法,以发展变化或普遗联系的观点来观察、分析、解决历史问题。高中教材对一些历史人物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分析都可用一种新的思维来解答。如讲到分裂,要看到孕育着统一;讲到成果,也要看到负面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科学掌握、评价历史知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究性地解决问题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秘诀之一。教师在课堂上尽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阅读、思考、讨论、研究。探求所得必能牢记于心,也倍感珍惜,探求过程中培养的习惯、能力、思维品质等更是终生受用的东西。
1.用生动的语言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生动的开篇语言,能够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历史情境中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学习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内容时,一开始我们可以这样导言“: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而伟大的民族,但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近代的百年历史,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这段导言一开始就把学生带进了特定的情境和浓烈的气氛中去,获得了“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另外,无论是历史问题的设计,还是历史故事的描述,历史教师都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真挚动人的情感,去紧紧地抓住学生,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引起学习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认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
2.利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再认历史现象
历史描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历史教师的讲解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因为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所以学生往往对历史课印象不深。借助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再认历史现象,把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信息的直接来源,在历史教学和研究中有相当高的价值。图片的内容也十分丰富,它可以把历史资料展示给学生,通过感官的刺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从而达到最优化的历史教育效果。例如:在教学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内容时,这一课的内容距离我们今天极其遥远,学生的生活体验更是相当贫乏。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仿制了石斧、石镑、铁犁、耦犁和曲辕犁等模型,克服了枯燥僵硬的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了学生对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成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3.采用影像资料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学科最基本的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和具体性。历史不能重演,不能在实验室中再现,因此,要求历史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已经过去的具体的历史现象、事件、人物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真实的或“近似的”历史情境中,感知历史,陶冶情操,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丰富的历史教学内容决定了音像资料的广泛性,目前可以借鉴的音像资料主要有课堂教学片、文献纪录片、科教片、专题片。搜集的途径主要有:中央和地方音像教材出版社发行的历史教学音像带;一些教育、文化单位和部门,出于服务、科研或教学的需要,编制和保存的历史纪录片;中央和地方电视台经常播放的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片。当然,搜集资料的目的是为教学服务,因此,熟悉教材至关重要,不仅要对教材的篇章条目有整体的把握,同时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也要有具体的了解。特别是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教师要注意对相关资料的搜集。
三、以社会为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就是要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让历史为现实服务,学以致用。因此,历史教学必须注重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要以社会为大课堂,从历史课的内容出发,紧密联系现实来进行教学,真正体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延展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关注社会人生,要让学生有时间走向图书馆,走向社会,在社会和现实的大课堂中拓展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中历史新教材中有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要求,教师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建立生生、师生之间多维互动的合作交流方式提高学生历史认识的水平。让学生运用教师提供的或自己寻找的材料来论证、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点,真正使学生会学历史,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看待、分析问题。
总之,随着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育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对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研究必将不断深入。要适应新形势下历史教学的需要,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改革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有效,更加积极、充满活力,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