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都毕力格 其木格
摘要:目前,在普通高校声乐教学训练方法中,普遍采用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效率低、周期长、学生理解模糊、掌握不扎实等诸多问题。本文就以声乐示教模型的研究为例,声乐示教模型和与其相适应的独特教学方法、声乐示教模型更适合于不同音乐理解能力,不同声乐学习时期的学者、声乐示教模型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等三大大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病,为声乐教学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4(A)-0000-00
长期以来,在普通高校的声乐演唱与发声训练方法中,普遍采用的是老师以口头教学的方式予以示范,学生以模仿的形式进行练习。老师用语言描述各发声器官如何协调动作,学生凭着模糊的感觉去寻找发声与歌唱位置。歌唱和发声运动与肢体运动不同。肢体运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老师可以直接扶正动作。而歌唱和发声运动只能靠听觉和抽象的想象能力去寻找正确的位置和方法。这就导致实际教学比较困难,从而使训练周期加长,甚至令一些嗓音条件很好的人才也会被培养失败。因此,笔者在长期的刻苦钻研与实际教学当中研究出一种声乐示教模型,并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7 2 0176480.2)[1]。它模拟了人体发声器官在歌唱和发声时的各种运动情况,使学生可以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各发声器官在歌唱与发声时的正确位置并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从而使学生在歌唱和发声练习当中,可以参照模型加深对歌唱和发声训练方法的理解,并及时做出正确的调整。有了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就可避免传统声乐教学训练方法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从而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
1 声乐示教模型和与其相适应的独特教学方法
1.1声乐示教模型简介
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研制并获得国家专利的声乐示教模型结构图,如图1所示。其特点与特征是:在人体口腔咽喉腔解剖模型的软腭、舌、上唇、下唇和会厌内分别安装有多个胶囊,胶囊通过管道和各自的控制阀相连,控制阀通过两组管道分别连接到高压管道和低压管道上,高压管道和高压稳压腔相连,低压管道和低压稳压腔相连。在高压稳压腔和低压稳压腔之间,通过管道,连接一个液体泵,控制阀通过导线和控制器相连,控制器用导线连接一个键盘。这种声乐示教模型可以模拟人体器官在歌唱和发声时的各种动作。学生在歌唱和发声练习时可以参照模型的运动状态加深对发声和歌唱方法的理解和调整。有了可以看得见的标准,就可以大大缩短训练周期,提高人才培养的成功率。
1.口腔咽腔解剖模型 2.会厌胶囊 3.会厌 4.悬雍垂 5.悬雍垂胶囊 6.软腭 7.软腭胶囊 8.舌部胶囊 9.舌
10.上唇胶囊 11.上唇 12.下唇 13.下唇胶囊 14.胶囊联管 15.键盘 16.控制器 17.控制箱 18.高压稳压腔
19.液体泵 20.低压稳压腔 21.高压管
图1 声乐示教模型结构简图
1.2 独特的教学方法
声带本身发出的声音叫基音。基音是很轻微的,只有当它在人体和各个共鸣腔得到了共振,才能使声音扩大和美化。基音在共鸣腔内引起共振作用,在声乐上称为“共鸣”。
在声乐教学当中,人体的共鸣一般分为头腔、口腔、胸腔三大部分。共鸣的调节,可以改变声音的色彩,音量的大小,促进声区的统一等。所以共鸣石是歌唱于发声所必需。
1.2.1 口腔共鸣的基本状态
对歌唱发声 影响最大的共鸣器官之一是口腔。在演唱时,口腔共鸣一方面要与上部头腔共鸣取得联系,另一方面,又要与下部胸腔共鸣取得联系。歌唱时口腔自然上下打开,笑肌微提,使下腭自然放下,上腭有上提的感觉,是半打哈欠的状态。把喉头位置放在最低位,后咽壁立起来,打开喉咙把声音着力点放在最低位,放在锁骨中间,颌关节用向上台上颌的力量打开,下巴要放松。这些练习方法可从图1中的10、11、12、13清楚地看到,大大减少了讲解的时间。
1.2.2 头腔共鸣的训练
在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把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向后面移动一些,把下腭放下来。同时,软腭和小舌也随之上提,舌根有放下以一些的感觉,让口、鼻、咽喉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广些,声波便沿上腭骨传递给鼻咽腔,鼻腔和渚窦,引起声波的回荡,这样做,就会使头腔共鸣比较丰富,声音也就会比较清脆、多彩、铿锵有力。这些练习方法在图2中的4.5.6.7.8.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来。
1.2.3 胸腔共鸣的训练
咽喉部作半打哈欠状态,发声时,下腭要自然向下放松,咽喉部应适当张开一些,获得共鸣后,感觉像是把声音唱到胸部去一样。但要防止有意把声音下压,以免使咽喉部肌肉紧张,造成喉音。这些练习方法在图1中的1.2.3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以上的训练方法中都可以用最生动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出来,而三个共鸣腔的训练又是声乐练习的基础,从此得出示教模型使得声乐教学过程更加的丰富、更加精细,这是声乐演唱与发声训练方法改革的标志。
其开发的意义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2 声乐示教模型更适合于不同音乐理解能力、不同声乐学习时期的学者
大家都知道不同的音乐理解能力,其学习的速度是大不相同的,但不论是谁其发音部位和动作状态的变化过程是相似的,所以,我的声乐示教模型可以适用于不同理解能力的人。更主要的是大家都知道的有些人的音乐理解能力较差,他们对比较抽象的词语所解释演唱方法和发音动作难以理解,还有些理解能力较强的人可能还理解的不是那么透彻,最终导致训练周期大大延长,,最终培养失败。示教模型可以使抽象具体化,教学直观化,让不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都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进行声乐发声训练,减少了不必要的训练时间,更加纠正了发音动作的偏差,达到了易教易学的目的。
声乐教学中的发声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已达到熟练,形成歌唱的动力定性为目的,熟练是在反复意识行动过程后形成的,歌唱者必须通过发声练习,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才使歌声美妙动人。所以不论是在哪个阶段的声乐学习者都已发声做为声乐的基础。
沈湘教授[2]认为:“正确的发声,是呼吸、声门、共鸣以及语言等诸多因素共同协调配合而成的”。也就是说,发生要有:(1)动力部分—肺部控制呼吸的肌肉系统;(2)振动部分—声门,也可以说是喉;(3)扩音部分—胸腔、气管、咽和头部诸腔体;(4)语言部分—舌、腭、牙、唇。
声乐示教模型正是将这四部份标准化,形象化的表现出来,使学者更直观的了解呼吸、声门、共鸣等因素的共同协调配合。
3声乐示教模型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与意义
3.1 理论与实践的双重结合
声乐示教模型符合声乐教育,是科学与艺术的双重结合。声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同时,也是科学发声方法的理论教育。众所周知,理论教育是枯燥乏味的。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大部分的老师在理论教育上多是利用多媒体,模型等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加生动的讲解理论知识。但在声乐教育上这样的资源屈指可数,只能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但是只有一些较为出色的教师能够用生动的语言来表达枯涩难懂的声乐理论知识。从这一点来看,声乐示教模型这一教育资源的填补是有很大意义的。
3.2 减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压力
当今社会不只是受教育者有压力,教育者同样也有着其职责压力,当我们面对一个领悟能力不是很好的声乐学习者时都会有着无从着手的感觉。在一遍遍指导教授下还是不能找准正确的发音位置,这时教育者的压力随之而来。所以说声乐模型可以减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压力。
总之,声乐示教模型是在我多年的实际教学和刻苦钻研当中研究出来的一种独特而崭新的声乐教学模型。这是马克思思想中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完美体现。会对目前普通高校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虽然我的示教模型在某些方面还不够成熟,但我相信在我声乐教学生涯上的又一次的创新和探索,我将会继续围绕着示教模型的特点来完善出一套更加使用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过程,这个理念与过程的完善可能是漫长的,但是不会停止的。
参考文献
[1]苏都毕力格.《声乐示教模型》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号:第1131406号,授权公告日:2008,11,12
[2]李晋玮,李晋瑗. 《沈湘声乐教学艺术》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