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并为内容服务。就一篇课文而言,它的内容就是它的题材、主题、人物、事件、思想感情等要素的总和,形式誻它的地载体,结构、风格、语言等表现形式。当前,加强阅读课堂教学的研究,构建科学有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内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要深入领会正确运用唯物辩证法中关于内容与形式的辨证关系,针对教材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使内容与形式理解达到融会贯通。
一、内容形式的理解
就一篇课文或一段课文教学而言,《大纲》指出:“一般地说,可以按照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然后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再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地理解课文的表达思路和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先进行内容的理解,然后进行形式的理解。”
如学习第五册26课《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首先抓住全文的中心句小兴安岭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总体感知教材,然后通读全文,概括出“小兴安岭不仅是个美丽的花园,而且是一个巨大的宝库”这一中心。然后再紧扣中心句,抓住“美丽”一词,逐段咀嚼,仔细品味小兴安岭春的优美,夏的葱茏,秋的缤纷,冬的壮观。《美学原理》告诉我们:首先人类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实用的价值,然后才创造了美。小兴安岭的景色固然十分美丽,但这是一种外在的美。我们应进一步透过语言文字去捕捉它内在的美。看,“像舰队一样前进的原木,珍贵的人参,鹿茸……”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小兴安岭不仅是一座美丽的花园,而且也是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宝库。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各段之间环环相扣,条理清晰,读后仿佛使人置身于那北国美丽的画卷中。
二、在内容理解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形式
《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要体会出所表达的意思和思想感情。”这就是要求我们在进行内容理解的过程中,不失时机的糅入对形式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认识,强化思想教育的目的。
阅读在经历了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的过程后,还要从语言文字运用的角度,对文章做进一步的阅读,即了解文章的表现形式。只有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全面的理解,才能说基本上实现了阅读的目标。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形式,在阅读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讲志愿军战士隐蔽的地方,离敌人的前沿阵地只有六十多米,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的讲话都听得见。作者为什么要在此处花费这样多的笔墨,写战士隐蔽之处和敌人前沿阵地很近呢?无非是用一个“近”字,突出一个“险”字,如果读者只看到了“近”,没有看到“险”,自然也就无法理解邱少云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不动的英雄行为了。由“近”想到“险”,就是一个“为什么要这样写”的问题。理解文章外在形式的联系,往往会对内容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
第二,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学习和借鉴课文的写作方法,就是从课文表达的中心思想出发,看作者怎样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组织材料,怎样布局谋篇,以及怎样根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叙事、状物、抒情的需要,准确地遣词造句,修饰文字的;就是使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写作方法和知识,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分析,形成对课文写作特点的基本认识,以发展和丰富自己的写作知识。比如《再见了,亲人》,作者为什么采用志愿军的口吻,来讲述和表达朝鲜人民对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显然,这样写和直接叙述有着很大的差别。首先,它就给人一种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情谊有着刻骨铭心、永志不忘的感觉。第二,用战士的口吻讲,叙事和抒情可以紧密结合起来。教学中,让学生了说说哪能些地方是在叙事,哪些地方是在抒发感情,情与事是怎样结合的。并使学生知道,情与事之所以结的这样紧密,恰恰是因为作者采用了“志愿军的口吻”的写作方法,相信学生对这样的分析是会理解的,也会感兴趣的。课文中还选编了大量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的课文。如《挑山工》、《峨眉道上》、《画杨桃》等。这些课文,作者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选用了非常典型的事例,这当然比单纯地空讲道理要胜出十倍。通过这类课文的教学,我们为什么不能教给学生一些立意的方法呢?如果我们只让学生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而忽略了作者是如何将事例与道理巧妙结合的写作方法,岂不失去了学习语文意义?至少失去了一半。
对小学生来说,讲词汇、句子、文章的形式,不能从概念出发,也不能出现术语,更不能讲系统的理论。而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从感性上,初步认识词汇、句子、文章的某些最简单的形式,这种认识还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和表面性。在写作方法的要求上,要求学生能做到用词准确,能把句子写通顺、完整、连贯,要有中心,能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有重点,能表达真情实感。当然,我们也不排斥给学生分析那些与课文重点内容密切相关的,学生能够接受得了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形式,这对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是有益处的。
三、强化朗读训练,深化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语文学科是一门情感性、形象性很强的学科,每一篇文章的文字行间都渗透着作者的真情实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内容。为此,教学时,要在对课文具体理解的基础上,注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强化朗读训练。这样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训练语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也能陶冶学生的情感,促进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达到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深化内容与形式的理解。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的特点,教学的需要,寻求内容理解与形式理解的最佳结合模式,达到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