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灿烂的龙文化

2012-04-29 00:44:03李湘涛郭耕
科技智囊 2012年1期
关键词:图腾文化

李湘涛 郭耕

2012年是我国农历的龙年。在我国的文化历史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我国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有龙的崇拜。根据考古发现和历代文献记载,龙的形象大约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在没有文字之前就已经有了龙的形象与传说,而在甲骨文中已有比较成熟的龙字。从先民们对原始龙的图腾崇拜,到今天人们仍然多以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数千年来,龙已渗透了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对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龙的形象是一种符号、一种意绪、一种血肉相联的情感。

龙形象的起源

龙是非常神异的动物,根据历代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龙生着驼头、马脸、虎鼻、牛耳、豹眼、鹿角、狮鬓、蛇身、鱼鳞、鹰爪,它能长能短、能幽能明,能飞上天空呼风唤雨,能潜人海底兴风作浪,而且还是风调雨顺的保障。由此可知,龙是自然界从没出现过的一种动物,它是原始先民对自然力量模糊崇拜的产物,体现了先民们模糊思维的艺术创造。

是哪些动物给古人以启发,从而勾划出龙的形象的呢?现在,龙是鳄形象的艺术升华,已经成为大多数学者的共识。有些人甚至肯定地说,作为中华民族图腾的“龙”,其蓝本应该是扬子鳄。扬子鳄古称“鼍”或“鼍龙”,俗称“土龙”、“猪龙婆”等,是我国特产动物,因生活区域位干古时称为扬子江的长江下游一带而得名。

龙的幻化形象具有扬子鳄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满鳞甲的身躯;2长颚大口和位于头顶的翘鼻;3锋芒毕现的锥型尖牙;4大而圆的突起眼睛;5粗壮的长尾;6强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横条纹的腹部。为了弥补扬子鳄秃头尖尾有损神灵形象的缺陷,古人充分发挥想像力,给它添加了角、须、尾鳍以及把背部纵向排列的突起角质棘刺也变换成锯齿状背鳍,并拉长躯体以渲染其气势和装饰效果,于是扬子鳄就被塑造成了传说中的张牙舞爪、能腾云驾雾的龙的形象了。甲骨文中的“龙”字非常象形:头上有角,口大,身上有花纹,而且身体弯曲,这些都是鳄的形象。其实,年老的鳄,头上棘突常常较凸出,这很可能就是被古人误认为角的原因。

在我国古代还生活着另—种鳄类一湾鳄,它在我国绝灭的时间大约在1510年左右的明朝中期。湾鳄是现生最大的鳄类动物,体长一般为2.5~7米,最大的可达10米,体重可达200-300千克。它与扬子鳄在形态上不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第四枚下颌齿正对着上颌的缺口处,所以当嘴闭合时该齿就显露在外面。湾鳄的性情十分凶残,不仅经常袭击在岸边饮水的牛、羊等家畜,也会主动攻击人,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不少骇人听闻的惊险故事。唐代文学家韩愈“驱鳄”驱的就是湾鳄。他还曾写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祭鳄鱼文》。一些学者认为,我国远古先民,特别是南方居民的龙图腾与水中的鳄等会危害人的动物密切关联,并且完全可能是由于经常被鳄侵害,产生恐惧,从而导致崇拜。

龙的原型还有可能是蛇。原始先民所崇拜的龙的形象脱胎于蛇,其意义则是具有某种巫术意义的神化的蛇。远古时代山林川泽、草莽之间随时有蛇出没。蛇既善潜藏,又善袭击,一旦螫及,毒涎可致敌于死命,这些特点都会使原始先民产生恐惧和神秘联想。蛇那种使人不可理喻的魔力让人屈服,因而向蛇祈求庇护,当时出现了许多尊蛇为图腾的氏族。

关于龙的由来,有这样一个传说:上古蛮荒的世界里居住着众多的部落,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事,而在轩辕黄帝打败蚩尤部落后,逐渐统一了数十个小部落,战争慢慢平息。当时,每一个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对象,其中有蛇图腾、马图腾、鱼图腾、鹰图腾、熊图腾、豹图腾、羊图腾、象图腾、狗图腾等等。黄帝为了使各氏族部落能够紧密团结,决定制定一个共同的图腾。经过一番思考,他参照各部落图腾的特点,制定出了特别的图腾:蛇的身、马的脸、鹿的角、象的牙、鱼的鳞、羊的須、鹰的爪……由于联想到这个图腾物要腾云驾雾、翻江倒海,而且在现实的动物世界里也找不到,便决定叫做“龙”。从此以后,龙就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力量、腾飞、权威、吉祥和欢乐的象征。

可见,龙是古人对一些爬行动物和一些兽、乌、鱼、虫等动物模糊集合而产生的神物。龙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种东西的简单再现,而是以某种动物的形貌特征为主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形貌特征而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说文解字》中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潜渊”。龙,作为华夏民族亲和力的代表和中华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几千年来,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文化,而且折射出了古人敬畏天地、亲和动物的自然观。它是一种民族大融合、文化多样性、乃至生物多样性思想的朴素体现与整合。

龙文化的发展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先民们不断地创造了足以使后人自豪的灿烂文化。在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从皇宫到民间,从传说到物化,龙的形象随处可见。作为十二属相之一,龙的形象还广泛存在于生肖的造型艺术之中。

在距今7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许多遗址中都发现有龙的形象,例如1987在河南濮阳西水坡距今6460年前的遗址中发现了在墓葬主人两侧用蚌壳摆成的龙虎图案,其中龙摆在主人身体的东侧,虎在西侧,其方位与当时东方为青龙、西方是白虎的天文星图相符。因此,这条蚌塑龙也被誉为“中华第一龙”,其造型生动,上半部呈波折状,富有动感,长1.78米,高0.67米,头北尾南,背西爪东。龙头部似兽,昂首瞠目,吻部很长,龙嘴半张长舌明显,颈部长而弯曲,背部有鬣,龙身细长而略为弓形,前后各有一足向前伸出,爪分五岔,龙尾巴长而微曲,端部具有掌形分岔。从构图来说,这条蚌塑龙与后世的龙形式非常接近,已是一条相当成熟的龙,甚至还可能是代表初期天文学发展水平的东方青龙。专家认为这种造型已经不是原始造型,而应该是距离原型很远的龙的形象,说明龙形象产生的历史应该更加久远。

当然,濮阳蚌塑龙的“中华第一龙”的称号也不断受到考古新发现的挑战。1994年10月,在辽宁阜新查海发现了一条用红褐色石块堆塑的龙,据说该遗址距今大约为7000余年,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

原始岩画是人类早期最辉煌的艺术遗产,最早大约出现于旧石器晚期,而大量岩画则属于新石器时代或后史时代。原始岩画艺术题材丰富,想象奇特,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水准,也忠实地记录着早期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是研究人类史前文明的重要物证。我国在新石器

时代的岩画非常发达,已经发现有1万幅以上,遍布全国16个省区,其中包括许多龙的图案。

我国原始雕塑艺术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所用原料有石、玉、牙、骨、木和陶等,其中除玉器外,以陶质雕塑最多,艺术也非常发达,其上的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例如发现于襄汾陶寺遗址、属于距今4500-3900年的龙山文化的龙纹彩陶盘,底部绘有一条盘曲的龙纹。龙头与身体没有明确的界限,颈两侧各有一个后掠的短鳍形物,龙眼小而圆,嘴长微微张开,有成排的利齿,口中向外伸出一羽状物。龙身比较粗壮,盘曲成环行,体表具有两列对称的u形花纹,尾巴收缩成尖。此外,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彩陶细颈瓶龙纹等等。

据记载,在炎黄时代,龙就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各部落联盟的共同图腾。以后,夏朝以黄龙为图腾,商周时期龙文化更得到广泛的传播,在各种精美的青铜器和玉器中,龙的形象经常出现。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玉国,最早出现的玉器当属辽宁阜新查海出土的玉器,距今约有8000年的历史。玉器在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被赋予社会、原始宗教或巫术的文化内涵。原始玉器主要可分为五种类型,即工具和武器、器具附件和生活实用品、礼器、装饰品和葬玉,其中都有龙形作为玉器的造型,例如黄谷屯出土的玉勾龙、东山出土的双龙首璜形佩、三星他拉出土的勾龙等。

在内蒙古翁牛特旗发现的“玉龙”是属于红山文化的玉饰,年代距今不少于5000年。“玉龙”细长、弯曲呈C形,截面呈椭圆形。龙头较长,长吻上翘,鼻端部截平,有一对鼻孔。龙眼呈突起的棱形,嘴紧闭为一条线。龙颈背部有长鬣,鬣后部向上翘起卷曲。

龙的图腾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随着悠悠岁月的流转,其形象也在变化和发展,政治的兴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沧桑,历史的一流一脉都在龙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产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在商代,龍被作为一种形态怪异的神兽。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给人强烈的神秘感和一种狞厉的美,显示出龙有超越世间的神的权威。商代的龙主要铸造刻饰在青铜礼器上,线条错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铜礼器那厚重沉稳的造型,使龙有一种巨大的威慑力,折射出一种无以言表的宗教理念。商代是青铜文化最灿烂的时期,在手法上常常采用圆形、浮雕加刻线的方式来完成,其中龙造型的青铜器艺术特点是非常有特色的,在很多青铜器物上都有龙的纹样,特别是夔龙的纹饰十分常见。夔龙为单足之龙,《说文解字》释夔“如龙,一足”。例如在湖南出土的象尊,在大象的体表上雕刻了各种夔纹和虎纹,象的前端有一个卧虎,与象顶上的两条蟠龙作跃起欲捕之状,形态生动,想象力丰富。

在我国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龙的皇权象征地位逐步得到强化,以至于最后成为凌驾于所有其他崇拜动物之上的惟一皇权象征符号。据说,历史上首次把自己与龙拉上关系的是汉高祖刘邦。刘邦出身卑贱,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形象威信,便编造了其出生与龙有关的种种神迹。此后,历代帝王无不使自己和龙发生某些联系,并以此作为统治平民百姓的形象基础。作为皇权象征的龙从此便与政治统治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帝王对龙造型艺术的垄断使用就是主要表现之一。自汉代以后,随着龙的日趋神圣化,各代帝王的饮食起居无不伴有龙的影子,包括龙案、龙椅、龙床、龙舟、龙辇、龙旗、龙袍等等。除了服装、首饰、用具外,皇家的屋字和其它建筑物饰有龙的图案的就更为普遍,直到近代仍历久不衰。例如,北京故宫太和殿从内外装饰到内外檐彩画,无一不是龙纹、龙雕等各种形式的龙,竟达13844条之多。建于清代乾隆年间的北京北海九龙壁,为彩色琉璃砖影壁,用424块预制的七色琉璃砖砌筑而成,前后各有九条形状各异,奔腾在云雾波涛中的蛟龙浮雕,是清代琉璃结构建筑中的杰作。

瓷器是我国伟大的发明之一。从制作的工艺原理上说,瓷器是由陶器发展而来的,但和陶器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从青瓷到白瓷,又从白瓷到彩瓷的几个阶段,这也是制瓷技术不断提高的重要标志。瓷器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获得了很大发展,到隋唐时代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其中青花相传开始于宋代,元代成熟,明代极盛,直到今天,人们还在大批量烧制。瓷器不仅是很好的日用品,而且是珍贵的艺术品,深受人们的喜爱。从宋代开始,龙纹便见干瓷器之上,官窑御用有之,民间窑口亦有之,特别是青花瓷器居多,其图案始终保持着质朴、明朗、简练、生动的风格,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端午节的历史极其悠久,节日风俗也极为丰富,其中一些活动与龙有关,因此被称为“龙的节日”。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古时皇家龙舟的制作极为奢华,如南宋画院待诏李嵩所画《中天戏水册》中的大龙舟,头、尾、鳞、鬣皆雕镂金饰,舟上建层楼台观,槛曲安设御座,两舷各三桨,气势雄伟,金碧辉煌。龙舟竞渡规模亦宏大壮观,官员、百姓以至深闺少女都要临水观看。唐代诗人张建封有《竞渡歌》写其精彩场面:“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翰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在明代,龙还被人们附会出了一个繁盛的家庭。龙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即汇集了多种怪异的兽形象而演化为龙。然而并非所有的怪异兽像都百川归海,纳入了龙像之中,在与龙形象形成、发展的同时,一些怪异兽象也在发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龙的某一种形象特征。例如,在明、清两代的玉饰中常有一种叫做“螭龙”的形象,其特点是无鳞蛇身小虎头,似壁虎,民间称其为小龙。其实,螭为传说中无角的龙。在湖南长沙楚墓出土的龙凤人物帛画中,也有无角的龙,就应当是螭。古代宫殿的石阶也多用螭龙刻纹。

龙文化在民间和民俗中亦有根深蒂固的影响,如有这样一首唤作《二月二》的民歌“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头;苞谷棒子粗又大,高粱谷子舞龙头”。在民间还有“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深山大泽,实生龙蛇”的许多典故。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化涉及到“龙”的记载与诗文俯拾皆是,不绝于书。

我国的龙文化源远而流长。龙的形象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龙的影响波及了文化的各个层面,多彩多姿。龙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对我国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龙文化在历史上曾为中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未来它将仍为中国的统一和繁荣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与作用。

猜你喜欢
图腾文化
文化与人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为春天添抹绿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桥(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金桥(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这条比较傻》等
三好
再来一瓶
关注食品安全
谁远谁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