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福达
散文是一种情感的释放,一种思想的剖白,没有情感就没有散文的精魂,没有思想便无散文的深刻。
情感与思想组合成散文的两大元素。散文佳作又往往将思想情感交融一起,于思想中流露情感,于情感中渗析思想,把思想情感引向深入。
情感丰富多彩,亲情、爱情、友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对他人的尊敬之情,对烦恼的抑郁之情,对厄运的担忧之情,对小人的憎恶之情,对痛惜的悲悯之情,对冲突的愤怒之情,等等,每一种情感都是散文书写的内容。散文的情感便源源不断。
思想来自于自身的感悟,也源于对社会上人和事的敏锐的剖析。前者深沉一点,后者深刻一点,前者往往细微处见精华,后者常常时政性见精神。两者的共同点都需用心思考,用心才能捕捉到写作的切入点,才能将沉淀在心底的思想火花融入在字里行间。
散文便是思想情感所流淌的一串串音符,所凝结的一枚枚硕果。
自文字出现始,散文便伴随而生。散文的历史悠久深远。
记事该是散文的最早形态,所记载的文字客观、朴实。后来此种记事方式广泛运用在史家的记叙上,渗入了史家的观点,叙事散文的脉络便由此形成。直至现在,依然成为一种传统散文的主流,如一面高昂飘扬的旗帜,引领着散文的发展。史上留下的脍炙人口的传统散文佳作,多为叙事类散文,就是最好的例证。
抒情类的散文也随着文字的记载而产生,但更多的限于个人情感的抒发,或单纯的应景状物之作,因而让人产生共鸣而留世的并不多。
所谓留世之作,也多人为所留。散文的文学史与其他的史书一般,都是后人所编。编者自有其好恶,更何况每个时代各有其倾向和特色,所编文学史难以完整便在所难免。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编一部自己的散文史。那些自己喜好的散文,按时序串起来,就是一串散文的珍珠,留存在自己的心中闪烁,管它别人编的散文史如何。
散文书写的内容很多,天地万物皆可成就散文。一个人,一件事,一幅景,乃至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动物,一座山,等等,都是散文书写的内容。然而,散文的书写并不是完全的复制,不是具象的简单描述。散文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或爱或憎,或喜或悲,或甜或苦,或乐或烦,深切地体现在描述和叙写之中。没有融入自己情感的散文,只能丢弃在字纸篓中。
人所产生的所有思维的结果,也可成散文。但是,散文并不是思维全程的记录。
散文应有思想,有情感,自然,有知识更是锦上添花。从散文的思想内涵和情感的抒发上说,有深刻的思想,有扣人心弦的情感,即是好散文。
散文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反映人的思想情感的。
叙事散文写的是事,贯穿全文的却是人。事因人而起,叙事必将涉人;人必须做事,写人便离不开叙事。叙事的目的即是写人。
抒情散文抒的是情,情从何来?人也。对他人之情,对自然之情,对自己之情,所有的情都由人抒发。即使看上去写的是草木之情,动物之情,高山流水之情,湖泊海洋之情,等等,也全都渗透着作者之情。无作者之情,哪有万物之情?人是抒发情感的主体。
那些杂文、随笔类的散文,也都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反映的还是人这个主体。
因为惟有人才有思想情感。有思想情感,才成就散文。又因为思想情感不是凝止的,而是动态的、丰富的,散文也就源源不断地涌现。
情感可以是高尚的,积极的,健康的,令人激奋鼓舞的,也可以是抑郁的,孤寂的,愤怒的,忧伤的,悲哀的,歇斯底里的。情感虽多种多样,释放的形式也各不相同,但情感的内涵可予以归类,何况人与人之间在情感上的相通点具有高度的融合性,犹如条件反射一般。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独一的情感,绝无仅有。不论哪一种情感,都需撩动别人的心,拨动别人的情感与你的相融,从而产生共鸣的效果。如此,每一类表达情感的散文就会有一个读者的群体。
情感是散文千年延伸的血脉,是情感打动人心的精魂。只要情感在,散文就源源不断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每个人都充盈着情感,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写散文,如此这般。
深刻,是深化散文主題的必然要求。大凡好的散文都离不开深刻这一范畴。
几千年来,散文所披沥的主题数不胜数。虽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赋予了散文以新的主题,但散文主题的深刻性还是如走在田野小径上一般,很狭窄,这就提高了写出好散文的难度。
当然,现今的好散文也有。那些作家有着深邃的思想、敏锐的洞察力、娴熟的表述手法,将自己所挖掘提炼的思想内涵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然而,这毕竟是少数。如我这般之人,只能肤浅地写作,既是一种爱好的演绎,也是一种性情的记录。倘偶有一二深刻之作,也会沾沾自喜一番,算是额外的收获。
追求深刻,却万万不能停步。
散文中蕴含着一定的知识。不管你写作时有意还是无意,每篇散文多少都告诉读者一定的道理,字里行间总披露一定的知识。
写散文就需要知识,尤其是大散文,更需要渊博的知识。倘若平日疏学,知识贫乏,如此常常会在写作过程中遭遇知识的尴尬,以至思路中断。如我者即此类之人,故写不出知识性强的散文,连引经据典都少而用之,更枉谈大散文,尤其是文化性的大散文。
当然,叙事的散文也是一种知识,那是自己人生断面中的一种生活积累,乃人生感悟,生活体验,成功或失败,喜悦或哀伤,经验或教训,会令人在文章中感知到作者所表达的知识,从而也让人累积生活的体悟。
情感更是一种知识。一个人所经历的情感往往有限,在不同情感的散文中领略不同的情感,就仿佛穿梭在不同的时空里,体验不同的情感,让熟悉的情感互为融通,令未曾体悟过的情感在心底泛起波涛,从而成为一种情感的知识,在其个人的心路历程上积淀、升华。
散文所写内容非常广泛,可以写自己,也可写别的人、事和自然界的一切。写自己的,自是融合了自己的意绪,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灌注在字里行间。写别的人、事和自然界的其他情状,可以包蕴自己的思想情感来表达,也可以客观地描述,但即便如此,也必定渗透着作者的思想、作者的情感,要不不会将之成为笔下流淌的文字。
这就涉及到为何写散文的问题。
写一篇散文,必有所写的缘由。此缘由便是散文写作的动因。我们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写作。每一篇散文的写作,定然充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惟有心中涌动的思想情感才掀起写作的欲望。没有这种将思想情感表述出来的写作欲望,就不可能会有散文写作的动因。
散文就是一脉脉思想情感在作者心底浸润后激发出来的一枚枚果子。
真情实感是散文写作的基础,也是散文之所以打动人的灵魂。
散文首要的基础是真实,真实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才能感染读者。真实并不是将发生的事、具象的东西如数描摹出来,艺术加工后的真实更有感染力。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自己身上所发生的事,他人所经受的事,历史上的人物与事件,自己对写作对象所产生的思想情感,都要求具有真实性。散文创作的核心,便是真实。一旦离开了真实,散文就失却了写作的意义。
所以,写散文就是赤裸裸地暴露自己及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和事。自己从童年到现在的人生经历,喜怒哀乐的情感,内容丰富的各式各样的思想意识,对他人的爱憎,个性与偏好,以及家人与亲朋的一些情况,等等,都在散文中一一反映。一个活生生的自己便如此分解在一篇篇散文中,将它们拼镶起来,就成为一个真实的自己。
写散文就需要勇气,需要将真实的自我暴露出来的勇气。那样的散文才更加真实,才更能感染读者。
散文的主角永远是“我”,即作者。
任何一篇散文离不了“我”的存在。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散文,包括游记等,自是以“我”为主线。抒情类的散文,也以“我”的情感抒发贯穿全文。即便是议论性的散文,同样倾注着“我”的思想情感,始终饱含着“我”的因子。
“我”主宰着散文。散文因“我”而活,而升华。
文无定法,散文写作更无定法。
散文完全可凭作者自己的思路写就。
但是,散文既是一种文体,也必有写法上可循的东西可以归纳。
比如通常所说的“形散而神不散”,一篇散文表面看上去有点散乱,但那条表达主旨的主线却贯穿着全文,就像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岛屿,看上去散布在海中,但岛屿底下的那条大陆架构成的主线却将岛屿串连在一起,岛屿便是大陆架这条主线上的一个个形态的体现。
比如要阐发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就事述事,像流水账似的记载事情的始末。
比如要触类旁通,将古今中外的可类比可引用的典故、格言及具有佐证自己观点的东西,渗透在文章中,抑或在叙述此事时可将自己曾经过的类似的彼事融合进来,如此,才使文章厚实,扩大文章的内涵。
比如细腻的描写,将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事物过程中的细节、环境的情景等在笔端细腻地描写出来,以丰富文章的特质,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比如前呼后应,让开头与结尾有个照应,不使文章走得太远。
多写了,就能悟出一些散文写作的门道,散文的写作自是能娴熟起来。
散文的写法,自然要创新。
创新是为了更好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意味着首先是散文文本的创新。散文的文本多种多样,创新就显得有些难度。其次是语言的创新,一个人的个性和写作习惯往往决定语言的表述特点,破除原先的语言表达方式,难度确是大大增加。再次是写作视角的创新,将过去进行时延伸到现在进行时,将现在的眼光来审视过去的人物事件,等等,将创新艰难地进行着。倘不创新,散文的写作乃至整体的散文就不能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创新难,却要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联想是散文离不开的一缕缕血脉。一篇好的散文不能没有联想的穿越。
联想中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也体现作者视野的广阔,思考的广泛,思想情感的丰润,生活经历的丰富。
联想在散文中的运用非常广泛,不论哪一种形式的散文,总渗透着联想。联想不仅仅增强散文的厚度,也使散文增添了知识性,更为散文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效果。
散文中的联想,可以是修辞,也可以是用来类比的典故,可以是与所叙述的相类似的事,也可以是相近的其他地域的景色,可以是引发出来的某些思想情感,也可以是将前后变化的感受予以对比,不一而足,视情而联想。
散文离不了联想。
我们常常对一件事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看待,去分析,去判断,这样的结果,有时为了让结论从不同角度取得相同意見,有时却使事情产生迥异的结论。后者不是解决事情之道,只会越争越乱,搁置争议才可平息争端。前者则是全面剖析事物的一种方法,也是解决事情所必需的一种途径。引申到散文写作上,同样具有类似的意义。
不同的角度,散文的写作就会有不同的结构,不同的内涵。积极乐观的往往朝事物的良好发展方面着想,所得出的结论或者所披露的主旨,也是积极乐观的。消极懈怠的总是将事物的发展看作阴暗不堪、一败涂地,产生一种悲观失望的心理,写出的作品就会显得阴郁,或者压抑。就像两个人各自喝一瓶酒,喝到半瓶时,乐观的人说:我已喝了半瓶。悲观的人则说:还只喝半瓶呀。
从不同角度去写作,却紧紧围绕一个主题,才是散文写作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要领。从不同角度写作,就要全方位、扫描式地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将所涉及的人与事物进行搜集、提炼,继而有机地镶拼成文章,形成浑然一体的感觉。这样的作品就表现出厚重,有深度,有分量。许多写作者(包括我自己)往往在写作时就事论事,打不开思路,未能从多角度去思索事物的多面性,作品就显得单薄,就“大”不起来。当然,从不同角度写作需要思考的深度,需要广博的知识,需要提炼概括的能力,也需要一些写作的要领和技巧。否则,就难以把握多角度的写作。
写作的角度问题,不仅仅是写作的技巧或要领问题,也体现作者的思想情感的深度如何。思想情感决定了写作的角度如何把握。
散文的结构因写作的题材和内容而定。
一件小事引申出一个道理,一个事物抒写出一缕情感,一段经历挥发出一种思想,这样的题材,这样的内容,想来往往皆成短章,比如“心灵鸡汤”类的散文,结构就比较简单。
将一件事、一个物联想到许多方面,事中涉事,由事到人,物中含事,由物到人,这样的写作就该把握结构的严谨,文章的结构就需仔细推敲,尤其是层次的清晰必须讲究。涉及时空跨度大的,往往将过去进行时与现在进行时相穿插,在结构上就得收缩自如。
相对中长篇小说来言,散文因为篇章较短,结构便相对简单,关键是要把握如何铺垫,如何穿插,如何使文章层次清晰,才能将自己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更好地抒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