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燕
摘要: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心理饱和想象,情境教学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创设直观情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实现自主学习;创设活动情境,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设案例情境,可以实现学以致用。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合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出现饱和情绪。
关键词: 生物教学情境设置饱和情绪
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一名工人,成天做着“拧螺丝”的活,干久了,他看见过路女人胸前的一对纽扣,也用扳手去拧,结果当然是引发了冲突。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呢?是心理饱和效应。“饱和”一词系化学术语,把溶质加入溶剂中,当它不能再溶解时,叫做“饱和”。“心理饱和”则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生活中随处都可见到心理饱和现象,在学习中也是如此,老师布置100道数学题,学生开始做作业时,动作快,做得也正确,但做多了,速度变慢,还常出差错,同时出现厌烦情绪。在教学中如果长期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即使曾经被证实很有效的方式,也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喜欢富有变化的刺激。当刺激使人兴奋时,人的思维、意志和力量会达到最佳状态或超常发挥。情境教学的探索和实践主要是以此为依据的。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或营造以形象为主体的、富有感情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使教学在丰富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其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合理设置教学情境,则必将优化学科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以生物学科为例谈一谈课堂教学中情境的设置。
一、创设直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实验告诉我们,在教学新知的过程中,如果能用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这一新知的具体形象(外形、声音、动作等),就可以诱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加快学生掌握新知的速度。在实际教学中,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更具体的、可感知的东西,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在生物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微观的结构,如病毒、细菌、染色体、草履虫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认知上就有了一定困难,此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直观情境,使微观世界变为宏观,展示出各种微小生物的具体结构,突出教学的直观性。除了运用多媒体展示生物结构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如在学习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让他们按照教师的要求自己制作实验教具,并由各组代表讲解出各部分的意义。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不仅提高了动手的能力,而且比较轻松地突破了这个难点。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生物还可以采用挂图、标本、实物等进行展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二、创设问题情境,实现自主学习
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学习动机。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一定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以促进定向性学习,提出的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要有一定的思维跨度,要能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学习食物的营养物质时提出如下问题:为什么早晨不要只吃鸡蛋和牛奶?为什么要提倡用铁锅炒菜?又如在学习眼和视觉这部分知识时,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你是如何感知到色彩万千的大自然的呢?你想不想知道眼球的结构是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看到清晰的物象呢?为什么近视眼、远视眼的人会看不清呢?再比如学习细胞中的物质时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教学生区分时可以用解剖针插颗花生仁在火上烤,当烤至金黄色时取下请学生食用,接着再烤一颗,有些发焦时取下让学生品尝,最后将一颗花生仁完全燃烧成灰烬,让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三种结果?问题情境的设置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情趣调动起来后,还要给他们以充足的时间进行探讨,以实现自主学习。
三、创设活动情境,培养创新精神
教育家卢梭认为,要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和发展,就必须让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新课程强调要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获得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避免饱和情绪的产生,而且可以在实践中发现新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1.模拟情境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人。通过模拟情境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实现学习的有效性。
如在学习“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时,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将彩色糖块放在带颜色的布上充当猎物,而学生则扮演猎手来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学生在品尝食物的同时加强了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又如在学习保护生物多样性时,关于如何保护白头叶猴可以采用模拟情境的方法,将全班同学分为四组,分别扮演政府官员、生物专家、社会人士和当地农民,集思广益,探讨保护白头叶猴的方法;再比如在学习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将一张纸变换形状使它飞得更远来认识体型对飞行的重要。这种学习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在体验活动中,学生基本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快乐、幸福的氛围中达到学习目标。
2.探究情境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创新,通过设置探究情境,提出探究性的问题,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学习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关于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让同学们分组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用各种形状或文字的黑纸片夹住绿叶,滴加碘液后出现了很多图案和文字,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在描述染色体、DNA、基因的关系时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来表现,结果有的学生用数学模型图表示,有的学生用图画表示,还有的学生在白球鞋带上用不同的彩笔画出小的片段代表基因并把它拧成短棒状来代表染色体等。这些经过学生自己思考而得出的结果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探究情境的创设,探究性问题的提出,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使他们积极思考,主动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创设案例情境,实现学以致用
案例情境可以将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并将其置于一定的生活场景中,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是学习”,激发起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并能将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合理地进行运用。
如在学习血液中几种血细胞的作用时,可以给同学们几张血液化验单,让他们当一回医生,对病人的病情进行诊断,在分析过程中,这几种血细胞的作用学生就基本掌握了;又如在讲急救这部分知识,遇到危急情况如何拨打120?可以让同桌两名同学模仿拨打电话的过程,在活动中学会知识;对于几种急救情况,可以设置几种案例情境,在上学途中遇到落水的人应该怎么做?小明的爷爷看世界杯时心脏病突发应如何处理?上模型课时工具刀划破了手怎么办?这些案例的设置将知识具体化,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于学习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情境教学就是从兴趣出发,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配合教学目标,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适合的教学情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避免学生出现饱和情绪,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