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霞 宋家桂
飞天形象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据考证,佛教壁画和造像里的飞天从十六国时期开始出现。相传佛教神像中的乾闼婆与紧那罗(即天歌神与天乐神)是飞天艺术形象的原型。他俩原是夫妻,一同飞入极乐天国,弹琴歌唱,娱乐于众佛,所以称之为飞天。飞天在佛教中被描绘成专采百花香露,能乐善舞,向人间散花放香造福人类的仙神,又称香音神。
随着佛教艺术传播的深入,飞天的艺术形象相继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比如玉器、木雕、建筑构件等上面的装饰纹饰。玉器上的飞天图案始见于唐代,在宋、辽、金、元、明、清继续流行。在早期,飞天形象多为男性,后期才逐渐演变为娇美的女性,因而玉器的飞天有雕刻为男性形象的。
唐代壁画飞天,是隋代壁画的延伸和发展(图1)。飞天出现了祥云伴舞的形象,长长的飘带,或合十拿踏紫云,或双手过头,头上有云,有作伸臂如飞,受祥云之托悠悠曼舞,飘飘九云霄。唐代玉器上的飞天形象,其造型与风格特征和唐代壁画中飞天如出一辙。图2中的飞天脸型丰满,长衣裙紧裹在修长的身体上,突出体型曲线的优美,长长的飘带上下飘动多从身后绕出,身卧祥云,翩翩起舞。在传世的唐代玉器中,如故宫博物院所藏的唐代玉镂空飞天(图3),高4厘米,宽7.1厘米,白玉材质,局部有赭色沁斑。整个器物呈镂空片状,飞天上身裸露,肩披长带,飘起绕于脑后,下着裳裙,长裙拖于身后。她右手执莲花,举于耳侧,左手托一珠,下身呈水平状,腹下有三朵多岐流云,非常生动。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藏有一件唐代的青玉镂空飞天(图4),玉器通高3.9厘米,宽7.1厘米,厚0.7厘米,局部有浅黄色斑浸,扁平状。此飞天身着长裙,肩披飘带,下托祥云,人物体态轻盈,面目慈祥,给人以极其强烈的飘动感。
到了宋代,玉器飞天沿袭了唐代造型的特点和艺术风格,但又加入了时代的艺术风尚,使之达到静雅丽逸之美。安徽省文物总店收藏的宋代青玉镂空雕飞天为双面雕(图5),长5厘米,宽3.5厘米,厚0.6厘米。青玉飞天为女性,正面脸庞,发髻高盘头顶,为半躺卧式,身着长裳裙,背面腰间系花结丝带,肩披宽帛带,飘在背后成环状,再从左臂环绕出飘向身后。飞天左手持物于左耳旁,右手在胸前,右手下瑞草飘起,于天女的右侧,在裙子下摆和发髻之间。长裙包裹双脚,裙子下摆飘起分叉似凤鸟尾状,体态静雅丽逸,工艺上尽显镂雕之妙意。
辽代所作的玉材质的飞天,在前朝的影响下有了新的风貌,突显了北方民族刚健的体态美。安徽省文物总店有辽代白玉镂空雕飞天(图6)一件,玉器通长4.5厘米,宽3厘米,厚0.5厘米,单面雕,背面有三对穿孔,应作嵌饰用。白玉飞天为女性,脸为侧面,尖颌,头顶有冠,昂首挺胸呈飞舞状。裸胸,下身着长裳裙,腰部饰蝴蝶结,裙下脚掌裸露,双手呈捧物状,肩披帛带随风飘动,身下有三朵祥云,似乎遨游于天际之间。天女体姿轻盈如悠悠曼舞,造型优美,生动活泼。
此外,辽宁省博物馆、天津艺术博物馆也都藏有辽代白玉飞天。辽宁省博物馆藏的辽代白玉镂空飞天一对(图7),长4.6厘米,宽3.5厘米,属透雕。人物俯身挺胸昂首,双掌合对于胸前,肩披云状绸带,脚向后伸出,整个身体由流云托浮,腰系丝带,发向后,从头顶部伸出一角状物,弯曲向后,此飞天为男相。天津艺术博物馆所收藏的辽代白玉飞天(图8),通高2.7厘米,宽4.2厘米,为镂雕,也为男相。飞天头戴圆帽子,卧式,双手握一花枝,搭肩于背后,身后有飘带,一裸脚在下身腿部露出。
从以上列举的唐代到宋辽时期的玉材质飞天可以看出,古代的玉飞天大多是片状,不便于单独佩戴。从安徽省文物总店所藏的白玉镂雕飞天观察,发现其背面有三对穿孔,应该是为了缝合在织物上而预留的缝孔。另外,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顾氏家族出土了明代白玉透雕飞天一对,出土时玉飞天嵌在银簪上,另一端插在发髻上。由此可以证明,玉飞天饰品应该是古人头部的装饰品,它们或是嵌缝在帽子上作为帽饰,或用金银镶嵌插在发髻上作为发簪之用,也许古人是希望通过戴在头上的飞天去带领自己寻找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