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三普 766722处文物数据的经验和挑战

2012-04-29 00:44刘小和
中国文化遗产 2012年1期
关键词:登记表普查文物

刘小和

历时5年、直接投入12亿元、近5万人参与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随着2011年12月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第四次会议的召开,顺利地如期完成了。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中央政府组织的规模最大一次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其覆盖之广、投入之高、成果之豐,魁时之准,是以前所有大型调查所不能比拟的。

在2007年7月30日国家文物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办公室成立以后的4年零5个月的时间里,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这项工作,届此项工作的结束之时,回顾既往,既有成功的喜悦,也有教训的酸辛。

喜悦的是,文物普查背靠了多座“靠山”:

一是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文物局领导们的高度重视。

整个普查期间,国务院领导亲自主持了4次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会议,使每一位普查工作者都能聆听到国家对普查各个工作阶段的工作部署和指示精神,为大家明确了日后工作的方向。作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国家文物局领导重视有恒,始终充满了对这项工作的关心和对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的信任。

二是各级政府、普查机构的得力组织。

在2007年4月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后,各级人民政府都相继成立了普查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为普查工作的全面铺开提供了组织保障。并在整个普查过程中,始终认真贯彻国务院的工作部署,确保了辖区内如期完成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

三是各地一线普查队员的辛勤工作。

登记调查对象是普查工作的基础。在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各地一线普查队员栉风沐雨,兢兢业业,以崇高的敬业精神,顽强的工作作风,出色地完成了调查阶段的艰巨工作。在资料整理阶段,各地一线队员和普查办的同志们,克服普查数据校核时繁冗、枯燥的单调工作环境,勤勤恳恳,认真负责地提交了合格的数据。

四是相关部门和单位的通力合作、社会的广泛参与。

这次普查摆脱了过去“单枪匹马”的工作模式,得到了国家16个部门从不同的领域给予的配合与支持,使得调查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物质和道义保障。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使调查工作得以更加深入。

五是尊重科学,尊重普查工作的客观规律。

普查是社会上普遍应用的调查方法,采用这种工作方法,就应遵守这种方法的客观规律和工作规则,从确定调查主体和客体、设置符合实际的调查指标、计量方法,到根据普查要求的工作步骤实施,才使这次文物普查得以有条不紊地顺利完成。

六是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

国家文物局普查办自成立以来,先后有3人因工作原因进行了更替。几年来,不论是原来的、还是现在的在岗人员,就像一个手掌,每个手指虽然各有所长,在遇到各项工作时,就像握紧的拳头,永远是一个坚强的整体,正是5个人团结和凝聚,使普查办的日常工作得以正常运转。此外,还要敢于直面这项艰巨工作对智力、体力和毅力的挑战。一线调查队员们的奋斗精神,就是激励我们努力完成这项工作的强大动力。

从普查伊始,到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的确认,正是仰仗着这些“靠山”们的鼎力。使全国的文物普查工作者勇于应对这次普查面临的各种挑战,如期向国家和人民递交了合格的答卷。地方各地或直接、或间接参与这次文物普查的文物工作者和志愿者们,他们都是这次“应战”的中的胜者和英雄。我也期盼,通过这次文物普查,能促使我们全国文物工作者的队伍更加壮大,业务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更好地承担起保护祖国文化遗产的光荣使命。

喜悦之余,还要清醒地看到,丰硕成果的背后,还有不少值得反思之处。只有体味教训之酸辛,才能品尝完美之甘甜。

首先是对普查这种通用工作方法的理解,普查是适用于各个行业的一种全面调查方法,是对某类现象而非本质的调查。同时,普查又有它独有的工作规律和工作方法。它的主要特点就是全面性和时效性,从明确调查目的,认定调查对象,编制调查方案,设置调查指标,确定调查方法,到汇总调查数据,都有明确的工作要求和时间要求。1950年代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法,现已无稽可考了。1980年代的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正是由于没有把握好普查的工作规则,致使调查登记工作久拖不决,绵延20余年,使之成为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阶段性工作变成了经常性工作,政府行为变成了学术行为。时至今日,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形成了事实上的“鸡肋”。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方法的惯性,直接影响到了本次普查开始的阶段,若非及时纠正,这次普查必然会落得像上次普查相同的结果。再有就是将标准规范和调查指标的概念相混淆,普查的结果是通过指标来实现的,贯穿普查过程始终的是要实现调查指标所要求的信息数据,而不是标准规范。由于忽视了指标在调查中的核心作用,导致了在调查过程中采集的数据质量参差不齐,大大增加了数据整理的工作量,从而使原本可以提前完成这次普查的愿望落空。

其次是要熟悉和运用社会其他领域通行的规章、标准和学科术语,无论是指标的设置,还是调查数据的填写方法,均应以国家法定标准和与社会接轨为原则。文物普查是一项涉及历史、地理、测绘、民政、计量、统计、建筑、语言、信息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引进其他领域学科术语,不仅可以密切与社会各领域的联系,而且对于普查成果普及和应用,更好地为社会服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总览本次普查的标准规范,通篇竟无一句普查的专业术语。在调查登记过程中,由于对其他领域专业术语的乏知,造成了填写数据的严重不规范。仅以国家法定计量单位、中国历史纪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为例,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以下简称《登记表》)指标的表述性内容中使用非法定标准的现象十分普遍,如“亩”“T”“M”等。在“年代”指标中使用“某某文化”“六朝”“洪宪”等。在“地址及位置”指标的填报中,一些地方竟连“街道办事处”是国家法定的一级政权机构的名称都不清楚。

其三是作为全国性的大型调查工作,属本行业专业的调查指标,一定要使用统一的学科术语。长期以来文博行业在学科术语规范化,制定国家和行业标准方面十分滞后,对已经形成规模的诸类不可移动文物没能制定规范的名称主语,导致在调查对象的称谓方面存在着十分混乱的现象,同一品类的调查对象会出现多种名称主语。在某省仅民居一类就有“宅”“民宅”“老宅”“住宅”“祖宅”“旧宅”“家宅”“家”“屋”“大屋”“老屋”“新屋”“台门”“大院”“院落”“间”“间头”“份头”“兑头”“房”“老房”“祖堂”“道

地”“门台”“厅”“老厅”“三层楼”等27种称谓。由于存在这方面问题的数据量巨大,虽经反复审核、修订,最终未能达到统一,成为这次普查成果中的遗憾之一。

其四是应强调加强调查纪律,普查是一项全国统一的调查行为,其所设置的调查指标具有强制性,任何指标一经确定,必须严格执行。各地可以采取不同的调查组织形式,但除指标的设置机构外,任何机构、个人均不得进行修改和增删。这次普查中出现了个别地方自行增加调查内容的情况,不仅给本地调查人员增加了工作负担,也给数据汇总工作增添了混乱,就是对普查这种工作的性质认识不足造成的。

其五是设置调查指标的科学性。作为普查,其所设置的调查指标,必须适用于每一個调查对象,而不是部分对象。原《登记表》设置的“保护范围面积”、“建设控制地带面积”两项指标,显然仅能涵盖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调查对象。再者,不能够量化汇总的指标不应作为调查指标,

《登记表》比较典型的就是“环境状况”指标,全国、省、市、县的自然与人文环境显然不是能够通过《登记表》的表述来进行汇总的。至于《登记表》中指标设置存在的诸多逻辑性问题就不在这里赘述了。

其六是一定要夯实前期工作基础。这次普查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考虑到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文博专业人员分布和业务素质的不平衡等影响普查质量的不利因素,还要得到统一的结果,就要求参与调查人员的业务素质应相对接近。因此,深入细致的试点、培训工作必不可少。先谈谈试点,在国家进行的4个普查试点中,有两个是在原有调查基础上的试点,真正在试点期间完成全过程试点的只有两个。从数量上看,4个还不具备代表性;从业务人员素质上看,4个试点的人员业务水平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不能够切实代表全国的实际总体水平;再加上试点地区比未试点地区有不可比拟的“人和”优势。这些都有可能产生对全国总体形势估计的误导。再谈谈培训,在2007年10月,实地文物调查阶段已经开始时,绝大多数地方的培训工作尚未完成,有的还没开始,进入调查阶段有些仓促,凸显了准备工作的不足。在既往进行的历次培训中,有关如何理解普查这种工作方法和如何正确填写《登记表》指标内容的培训几乎没有,加上《登记表》所有指标均未作指标说明和填写方法,实际上使培训班成为了业务培训,而非普查培训。加之各省市的培训多为“二传”,使一线调查工作等同了~般的专业调查。试点工作不够深入全面,培训内容偏离主题,应该是这次普查最大的教训。

这次文物普查,就好比给全国的文物工作者队伍做了一次全面的体检,在体格健康强壮的同时,还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先天不足和疾患,我们既要为队伍的健康强壮欣慰,同时也不能忽视疾患对健康的潜在威胁。

为了使文物事业能够健康的发展,通过这次普查,我们还应该从加强这次普查暴露的薄弱环节人手,适时调整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以适应行业社会化的要求。加强不可移动文物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建立科学的不可移动文物的认定和分类标准,编制合乎逻辑的不可移动文物统计指标体系,以适应不可移动文物基础信息数字化的要求。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引进了各级政府责任机制,引进了新的文化遗产理念,引进了数字化信息技术,引进了社会民众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这些都体现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以新的姿态迎接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猜你喜欢
登记表普查文物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文物的栖息之地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试奖励照顾考生登记表
山西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照顾对象登记表
2020年山西省对口升学考试奖励照顾考生登记表
文物的逝去
文物超有料
山西省对口升学考试获奖考生照顾加分登记表
关于农业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