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元虎
价值观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小学语文课程中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旨在以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寻找小学语文课程实施与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与融入点,开发小学语文课程中价值观教育的资源因素,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为小学生形成稳定的、正确的价值观打下基础。
一、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
(一)换位观
换位观即设身处地、转换位置,站在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视角或观点观察问题,进行思考,采取行动。对学生进行“换位观”教育,是引导学生用“假如你是我,假如我是你”的思想去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解决矛盾和问题的一种教育方式。换位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包括关爱、公正、平等、诚实守信等。如《诚实与信任》(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上册,以下均为苏教版)一课记叙了“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断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联系方式,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说明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课后练习1”围绕“打电话”部分设计了分角色朗读课文,意在引导学生朗读时从“我”与车主的不同角度,产生换位体验,滋养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形成换位价值观。
(二)共赢观
完全利己与完全利人,都是不健康的价值观。完全利己,则表现为自私,不仅害人也会害己;完全利人,对自己将是不公平的,在现代社会也是做不到的。共赢观倡导“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即遇到问题时,要考虑到自己、考虑到别人、考虑到社会,求同存异,谋求共赢,既维护到个人利益,也维护到公众利益。共赢观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如《负荆请罪》(六年级上册)一课中,蔺相如之所以能完璧归赵,是因为廉颇的大军压阵;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赵王能平安无事地返回赵国,也是由于秦王知道廉颇已在边境做好预防秦兵进攻的准备,所以“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廉颇功不可没。如果将相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势力,秦王会乘虚而入……教师引导学生这样探究,有利于学生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确集体是由许许多多人组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明晰每个人对集体都要有责任,都要热心为集体服务,实现共赢。
(三)对话观
对话观,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激发、共同创造的价值观念。对话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尊重和理解。教材本身就是可供对话的文本,语文课程正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本之间以及学生与编者之间的对话,促进儿童的成长。教材中的很多课文都体现了平等对话的价值观念。如《孔子游春》(六年级下册)堪称体现对话观的课文典范。孔子将带领弟子游赏与对弟子的循循善诱交融在一起,没有居高临下的空洞说教,而是临水沉思,借水喻人,与弟子展开对话,引导弟子要做真君子——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和善施教化。孔子伟大的人格和高超的教育艺术于此可见一斑。学生在研读孔子师生的对话中,也学会了对话,更树立了一种对话的价值观念。
(四)分享观
分享观讲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正如一句名言所说:“如果你把一个快乐与别人分享,你将拥有两个快乐。”分享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五年级上册)一课,高尔基在给儿子的信中写道:“你回去了,可是你栽的花留了下来。我望着它们,心里想:我的儿子在岛上留下了美好的东西——鲜花。要是你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会多少愉快呀!那时候,你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信中提倡的甘于奉献、乐于分享的价值观念显而易见。自私自利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的不良心理,培养分享的价值观,对于独生子女的教育尤为重要。
(五)多元观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分化的社会。多元观注重在分清基本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在属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允许有不同的选择。多元观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宽容。如《三袋麦子》(三年级上册)一课,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各人采用的处理方了不同,结果也是不一样的。“课后练习4”引导学生思考:小猪、小牛、小猴的做法你最赞成谁的?为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做?这一练习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从不同方面去考虑,表达自己的观点。教材正是在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中,引导学生进行多元选择,逐步树立一种多元的价值观。
二、小学语文课程中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策略
(一)对话引导策略
对话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说话,对话昭示着民主、平等和参与。教师应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参与对话,在对话中实现价值观的引导。
【案例】《孔子游春》教学片段(六下)
师:子贡说:“老师遇水必观,其中一定有道理。”孔子从司空见惯的水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呢?请同学们读一读孔子议水这一段。
(生边读边思)
生:孔子悟出水是真君子。
师:孔子从哪里看出水是真君子?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万物都离不开水的滋养,有了水万物才会有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所以孔子说水好像有德行。
生:“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是说水总是顺应现实的需要,变化自己的形状,有一种温柔之美,所以说水有情义。
生:“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正如《古今贤文》中的“船大不怕浪高,志大不怕艰险”这句话一样,所以说水好像有志向。
生:“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是说水洗去了万物的一切污垢,使万物的心灵受到洗礼,变得更加纯洁,所以说水善施教化。
师:同学们理解得真好!文中的省略号告诉我们什么?
生:水还有很多像君子一样的特点。
师:同学们能把省略的内容补充一下吗?
(出示句式:水,它好像。)
生:水一眼望去,清澈透明,它好像有坦荡的胸怀。
生:水能滴穿顽石,它好像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生:水不管来自何方,都能够完全融合在一起,它好像有团结合作的精神。
生:水默默地滋润万物,供给万物生长的营养,它好像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反思】
教师依据文本的特点,首先引导学生与文本及文本中的人物对话,感悟水是真君子的内在品质。紧接着,教师在学生充分理解语言内涵的基础上,引导仿说,将价值观渗透于探究语言的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之中,渗透于实践运用语言之中,从而让学生对锲而不舍、团结合作、无私奉献等价值观念形成认同感。这样,教师既培育了学生的灵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生成语言智慧,又在对话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对话观。
(二)情境体验策略
体验,即以身“体”之,以心“验”之,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体验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体情悟理,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达成教育目标。
【案例】《天鹅的故事》教学片断(四下)
师:谁能用“老天鹅”“众天鹅”“破冰”这三个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生:课文主要讲了老天鹅和众天鹅破冰的故事。
师:这里用“和”字准确吗?
生:(齐)准确。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和”字,暂不作评价,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天鹅破冰这一段)
……
师:(让学生模拟“克噜——克哩——克哩”的叫声)天鹅的叫声此起彼伏,有老天鹅的,也有年轻天鹅的,这叫声对于它们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1:冰层被打破了,老天鹅很开心。
生2:老天鹅觉得自己的心血没有白费。
生3:老天鹅很高兴,别的天鹅也来帮忙破冰了。
师:别的天鹅也来帮忙破冰了,老天鹅很高兴,也很欣慰。可见,众天鹅是在老天鹅的感染之下来破冰的。同学们,再来看黑板,这个“和”字还准确吗?
生:不准确,应改为“带领”。
师:对了,老天鹅带领众天鹅破冰(边说边将“和”改为“带领”),用上“带领”更准确,突出了老天鹅的地位和作用。
【反思】
“老天鹅和众天鹅破冰”与“老天鹅带领众天鹅破冰”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和”与“带领”的推敲实质上是内心世界与思想感情的揣摩。教师若抓不住学生发言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处,就会错过极具教育意义的材料。教师采用延迟性评价的方式,暂且放一放,研读相关内容后再回过头来引导学生体察语言。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入情入境,换位体验老天鹅的所思所想,形成换位观。学生在讨论中感悟到:老天鹅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带领”众天鹅破冰,众天鹅深受感染,加入破冰行列,最终取得成功。由此,学生的认识逐步走向深入,天鹅群“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共赢观在心中扎根。
(三)价值澄清策略。
价值澄清学派的主要观点曾经风靡美国,我们可以借鉴价值澄清策略应用于小学语文课程中公民价值观的教育。在培养学生多元观的教育中,价值澄清策略的作用非常明显。
【案例】《三袋麦子》教学片段(三上)
师:小猪、小牛、小猴都收到了一袋麦子,可是他们的做法不一,结果也不一。你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呢?
生1:我喜欢小猪。他憨厚可爱,自己动手做好吃的,可以一饱口福。
生2:我喜欢小牛。他注意节俭,一年以后还有半口袋麦子,真是细水长流。
生3:我喜欢小猴。他把麦子种下地,收获了更多的麦子,这样他就有吃不完的麦子。
师:同学们有的喜欢小猪的憨厚,有的喜欢小牛的节俭,有的喜欢小猴的聪明,都有道理。你知道土地爷爷最喜欢谁吗?
(生陷入深思,课堂出现暂时的冷场,教师引导学生再次研读课文)
生4:我从图上可以看出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因为他把手放在小猴的头上笑得最开心。
生5:我从课文描写中可以看出土地爷爷最喜欢小猴。因为土地爷爷见到小猪憨厚的样子,忍不住哈哈大笑;见到小牛点点头,他夸奖小牛节俭;见到小猴,土地爷爷抚摸着小猴的头兴奋地说:“你真聪明!真能干!”
(学生纷纷点头,表示认同)
【反思】
孩子们可以有自己的喜好,但作为教师,还要让他们明白谁的做法最好。此案例中,教师准确地把握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孩子多元选择,渗透了多元观的教育。更为可贵的是,教师又不动声色地让孩子们从课文插图中,从土地爷爷对小动物的不同评价中,引导学生交流与碰撞,找到了审美标准,形成了正确的主流价值观。
(四)问题探究策略
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关于公民价值观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自主建构价值观念。我们发现,运用问题探究策略,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淡化价值观教育痕迹作用明显。当儿童发现教师在引导甚至灌输的时候,其教育作用会大大降低。
【案例】《大江保卫战》教学片段(五下)
师: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感慨万千。如果你遇到抗洪英雄,会说什么呢?
生:你们为了拯救人民群众,与洪水激战,多么勇敢坚强!
生:从你们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你们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
生:我们要将你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不怕牺牲的精神发扬光大。
生:(有些迟疑)老师,我有个问题。
师:大胆地说出来!
生:我们要向抗洪战士学习,但是我不知道学什么。如果是学习他们的勇气,难道让我们在洪水、地震来临时,也要去抢险吗?如果是学习他们爱国爱民的精神,我们又能为祖国为人民做些什么呢?
生:老师,我也有问题。我觉得文中描写过于夸张,他们虽然很勇敢,但是课文的语言似乎让人感到不够真实。
(生议论纷纷,有的坚决反对,有的表示认可,有的面露疑惑)
师:我很欣赏这两位同学独立思考、实话实说的精神。对他们的观点,大家有什么看法?
生:我不同意“过于夸张”的说法。这是作家根据真人真事写的。为了表现人物形象,可以进行一些加工,跟我们小学生写作文不一样。
(师赞许地点点头,示意大家继续讨论)
生:我认为小学生学习抗洪战士,不是说灾难来临时学他们抢险的行为,而是学他们爱国爱民的精神。
生:我们可以从小事做起,关心国家大事是爱国爱民,热爱生活也是爱国爱民。
生:热爱家庭是爱国爱民,热爱社区也是爱国爱民。
生:勤奋学习是爱国爱民,保护环境也是爱国爱民。
师:说得好!这就是学习抗洪战士爱国爱民精神的具体行动。人的一生中极少遇到洪水、地震这样的灾难,但是爱国爱民、众志成城的精神永远不能丢失!
【反思】
洪水、地震这样的灾难,距离大部分小学生毕竟是遥远的。因此,有的学生产生问题与困惑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此案例中,教师建立了包容性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真话,吐真情。面对学生的问题与困惑,教师没有简单否定,而是先肯定积极因素,再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在热烈的讨论中,学生澄清了困惑:抗洪战士不怕牺牲,是为了人民,为了祖国,这是他们的神圣使命;小学生学习抗洪战士的勇敢精神,不是简单模仿他们的举动,而应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小事做起,弘扬爱国爱民的精神。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学生对抗洪战士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有了更为深入的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悄然生长。
(作者单位:扬州市育才实验学校江苏扬州 225001)
责任编辑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