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站,天堂

2012-04-29 00:44:03即墨
方圆 2012年1期
关键词:弗洛拉略萨外祖母

即墨

【√】我们并不知道天堂在哪里,只知道天堂不在这里。弗洛拉来过,高更也来过,他们从一个街角问到另一个街角,直至被命运打断

欧美的某些地方,孩子们在广场或者庭院里常常玩这样的一种游戏:一群孩子将一个蒙着眼睛的孩子围成一圈。

游戏开始后,那群孩子手拉着手转圈,而蒙眼睛的孩子四处摸寻着,摸到一个孩子,就问,天堂在哪里。这时被摸到的那个会说,天堂在另一个街角。接着那群孩子重新转圈,蒙着眼睛的孩子继续寻找的天堂,而天堂却在另一个街角,永不能抵达。

曾经有那么两个人,他们渊源甚深,在他们的旅途中,在他们差不多四十岁的时候,无意中都见过这个游戏。他们也许对此感触不深,但荒谬的是,这个游戏却成了他们一生的缩影。略萨的《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取材于一对从未谋面的祖孙——著名画家高更及其外祖母——社会活动家弗洛拉·特里斯坦——的生活经历。作者对历史故事加以虚构,从而创作出该小说。

作品单章讲述弗洛拉的故事,双章介绍高更的经历,为读者创造了两个阅读空间:弗洛拉为女性、为工人的权利奔走呼喊,而高更则为寻找绘画的灵感、为保持对艺术的激情,放弃舒适的生活,远赴南太平洋上的法国殖民地塔希提岛寻找一个未被污染的纯净世界;弗洛拉认为性是男性控制女性的工具和手段,而高更则视性为自己创作的不可或缺的动力……

从题材上看,《天堂在另一个街角》摆脱了作家凭借亲身经历创作小说的路数。虽然小说被平行叙述,主人公的性情和经历也不同,但是,除了亲情,还有一条线索把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就是他们有着相同的奋斗目标——寻找自我、寻找人类失落的天堂。

正如米兰·昆德拉的《生活在别处》,《天堂在另一个街角》也是命题性特别强的作品,小说的名字就明了地暗示了小说的核心主题。无论是外祖母还是外孙的故事,最后无外乎告诉读者,每个人都会对天堂的渴望,这种渴望甚至从人类的童年时期就开始了,但是天堂永远就像是西西弗斯的石头那样,永远无法固定在山顶上。

这类作品一不小心就会落下“主题先行”的硬伤,寓意大于情节,沦为说教,读着让人败兴,但这部小说读起来很舒服。老年的略萨在技法和心态上的成熟,使得小说在形式上便获得了美感。

高更出生时,弗洛拉已经去世四年。略萨笔下,这对从未谋面的祖孙观念上几乎水火不容。“弗洛拉外祖母很可能极力调查公正何在,会削尖脑袋钻进争执、阴谋和打着利他幌子的利益迷宫里,以便给出一个威胁性的结论。……而他则相反,对着正义拉屎撒尿……”

略萨笔下的弗洛拉和高更,不是教科书话语中拼命颂扬的理想主义者,他们的人生更多呈现出复杂多变、矛盾重重的一面。

人文关怀和艺术追求之间的关系在此显示出毫不相干、甚至难以调和的特质,而两位人物从观念到行动都远非无可指摘。虽以两个乌托邦追寻者为主角,但略萨似乎刻意要避开关于乌托邦本身的探讨。女权主义也好,工人运动也罢,主流文明也好,原始艺术也罢,似乎都只是那些说“不,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的小孩。

我们并不知道天堂在哪里,只知道天堂不在这里。弗洛拉来过,高更也来过,他们从一个街角问到另一个街角,直至被命运打断。不论是揭露社会矛盾的《城市与狗》,还是纯粹虚构的《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作为作家的巴尔加斯·略萨,似乎也在不断地追问:“天堂在这里吗?”

猜你喜欢
弗洛拉略萨外祖母
外祖母的美味(节选)
以眼还眼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文史春秋(2019年9期)2019-10-23 05:18:54
失败的逃离 失落的灵魂
——艾丽斯·门罗《逃离》中弗洛拉的意象分析
文化学刊(2017年6期)2017-07-01 17:15:29
弗洛拉追求中国态度的线上品牌
时尚北京(2016年11期)2016-12-12 04:44:30
菊香依存
试析《逃离》中弗洛拉的神话隐喻
明星外祖母
文苑·感悟(2012年8期)2012-06-24 12:12:37
还原一个真实的略萨
读者(2011年2期)2011-02-11 11:51:25
还原一个真实的略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