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

2012-04-29 20:23关盛梅
经济师 2012年11期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学

关盛梅

摘要: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大学生“挑战杯”科研训练是该教学模式开展的平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是其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创新能力,推动学生对理论问题的反思,并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具有研究能力、创新意识与服务意识与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总体上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 项目式教学模式 社会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1-104-02

一、研究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背景下,黑龙江科技学院作为地方高等院校定位于教学服务型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社会学专业作为该院的新专业(2011年招生)便以此为契机将人才培养方案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以“能力为中心”,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优化和整合专业教学计划,努力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较高、适用面较宽、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较深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教学模式。

自1979年社会学恢复以来,社会学学科得以迅速发展,以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社会学恢复较早的高等院校为先导,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然而,这些研究型院校的社会学人才培养偏好理论,其教学体系突出了研究型能力。因此,教学服务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是一项有待完成的教学任务,而且将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当前,许多应用型大学的社会学专业在实践中把社会调查与研究的实际操作技能传授作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的主要途径。但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充其量只是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基础,社会学应用型人才还必须具备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看,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一门综合性的具体学科,即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协助社会良性运行协调发展是社会学的根本任务。这就使得社会学专业课程设置包括与社会相关的方方面面课程,既包括社会学基础社会学理论、社会思想史等方面的专业基础课程,也包括研究社会各领域的社会学课程;研究社会各区域的社会学课程;研究社会各群体的社会学课程等;研究社会政策与制度的社会学课程等。课程设置的综合与宽泛,容易使学生感到社会学是无所不能又无所能的专业。如何能够将各门课程有机结合形成整体,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学专业课程不是只偏重理论,而是需要理论与实践有机集合,课程体系不是分散的而是有机整体,这正是项目式教学模式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

1.项目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教育理论家曾明确指出:“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将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专业能力模块进行有机结合,形成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社会适应能力为基本取向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课程内容由教师引导学生开展项目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与实践,使教学、科研与实践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系统,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教学。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而且要求这种“互动”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的简单问题互动,而是要走出课堂,真正进入社会实践领域,实现理论课堂与社会实践的双向互动;改变传统的“全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为“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科研相结合,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创新、研究”模式。

笔者在社会学专业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承担社会学概论、农村社会学、社会统计学等课程。为了使这几门课程形成有机整体,同时又要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大学第一学期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就开始引导学生建立问题意识,培养社会学的想象力。在第二学期的《农村社会学》课程,内容更加具体且深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章节的具体问题都提示学生可以开展相关的调查研究,以探究其真相。并要求学生几人一组根据其感兴趣的问题开展项目研究,撰写项目申请书,对所申请的项目进行详细论证。然后利用假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调查,收集资料。在第三学期的《社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在对项目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最终由指导教师审核结题。

社会学专业多门专业课程可以相互结合,针对各种问题开展这种“教学、科研与实践三位一体”的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如图1所示。

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改革,对于学生而言,可以保证学生能够将课堂中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建立服务意识;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堂上或实践中不断提问和质疑,保持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同时可以促进学生的研究意识与能力,真正成为应用型人才。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增强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总之,无论对于学生、教师而言,还是针对课程体系而言,项目式教学模式都是将教学、科研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2.项目式教学模式的平台——大学生科研训练。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大学生科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当前已在各大学广泛开展。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全国性的大学生课外学术实践竞赛———“挑战杯”为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有力地推进了大学生科研的进展。然而,当前众多大学生在参加“挑战杯”科研活动过程中往往存在形式化,主要表现在立项申请书论证缺乏条理,逻辑性与可操作性不强,调研报告存在抄袭现象,适用性不强等。追其原因主要在于立项准备时间短(往往一周时间),与专业结合不紧密,指导教师往往力不从心。

社会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科学,即关注理论分析,更强调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管理与复杂的社会问题更需要走进社会实践去客观观察。因此,为了弥补“挑战杯”大学生科研活动存在的不足,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社会学专业角度积极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社会学专业教师充分以“挑战杯”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平台,在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专业课程,以渐进的方式引导、指导学生参与科研立项,进行田野调查训练,并从专业角度对所调查资料进行科学、系统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

笔者在教授大一下学期的《农村社会学》课程时,正值大学生“挑战杯”科研项目申报时期,因此,积极引导学生以此为平台,从社会学专业角度开展与农村相关的社会调查研究,指导完成项目申请成为这一学期第二课堂的主要内容。大学生“挑战杯”科研活动与社会学专业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学生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出质疑,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空间,有效推动学生建立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式学习方式,全面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3.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从广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学生在以专业知识为主的教学计划课程学习之外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即课堂教学之外的所有活动。从狭义上来讲,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而言的具有素质教育内涵的学习实践活动,即学生在规定的教学计划课程之外自愿参加、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类活动,如社会实践、学术科技、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社会学是现代性的产物,从社会学创始人孔德开始便倡导将社会学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正如中国社会学家与人类学家吴文藻说:“社会调查比之照相,社区研究比之电影。社会调查了解的是横断面、一时的、局部的静态,而生活是纵贯的,连续、全形、动态的。”因此,对于社会学专业学生而言,如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宗旨,那就需要学生既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还有过硬的能服务于社会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具备基础实、肯吃苦、会协作、上手快、能扎根的基本技能。项目式教学模式的主要形式就是引导学生将第一课堂中所学专业知识通过开展项目研究,综合运用于社会实践中,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结合。

一方面,这种项目式教学模式实际上是将第一课堂中的理论知识通过第二课堂予以延伸和补充。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学生可以间接获得丰富的社会学理论知识,打下坚实的学术基础。如果欲将第一课堂中所学书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立体化,并综合运用到社会实践之中,服务于实践,则需要第二课堂来发挥作用。从社会学专业知识的平面拓展来看,对项目进行调查研究时的第二课堂可以巩固和深化第一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同时也会强化、加深其对第一课堂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知识的立体建构上来看,第二课堂的调查研究活动需要将课堂中所学到的多门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才能完成项目研究。笔者在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时,引导学生从第二学期开设的《农村社会学》课程的角度进行立项,然后利用暑假开展调查研究。最后利用第三学期开设的《社会统计学》针对调查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并撰写调研报告。这可以促使学生将自己已经掌握的众多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在实践中建构社会学专业知识结构并得到检验和完善,从而获得新知或发现知识的不足,再将其它课程纳入此立体知识结构中。

另一方面,项目式教学模式也是将在第一课堂中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予以升华。社会学专业与社会工作专业相比较理论性较强,容易导致学生在第一课堂学习中感到知识乏味。所以通过开展项目式教学模式,利用第二课堂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在社会调查研究中发现问题,找到社会学学术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方向。学以致用,就会因碰撞而产生智慧的火花,达到理论的创新,这也是米尔斯提出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含义之一。

三、小结:项目式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大学的三大基本功能。作为应用型大学在这三个基本功能方面也应体现出应用的特质。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侧重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提倡科研與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在社会服务方面,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强调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强调解决当地生产建设和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问题。

通过上述论述可见,项目式教学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强调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亲自去检验知识,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反思,建立学习目标,从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这种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可以保证社会学专业学生具备系统完备与扎实的实践技能。

项目式教学模式在科学研究方面,可以做到注重学思结合,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实践学习中,都能够具有独立思考、主动参与创造性冲动,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为主。所以说,实践与研究是源,教学是流,有效将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在社会服务方面,项目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带着项目走进基层社区,去观察、思考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探寻社会运行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出路。虽然学生知识有限,不可能对问题进行科学、系统的全面分析并提出完全切实可行的对策,但这种实践形式却可以培养学生建立社会服务的意识与能力,为其就业从事基层服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加强素质教育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中期成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央政府门户网站:www.gov.cn 2010.07.29

2.吴文藻.社区的意义与社区研究的近今趋势[J].社会学刊,1936(1)

3.高林等.应用性本科教育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黑龙江科技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法律论证:一种社会学进路的阐释
浅析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改革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泛北部湾区域经济视野下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下作物栽培学教学方法改革
基于OBE模式的模具课程设计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