凸显文化底蕴 突出导学功能

2012-04-29 19:34曾捷亚
人民音乐 2012年10期
关键词:作曲家教材音乐

曾捷亚

2008年,由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陈佐湟、中央音乐学院西方音乐史教研室主任余志刚、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严宝瑜联诀推荐的风行欧美及港台的国际性音乐欣赏教材——《听音乐》第六版正式在我国出版。该教材作者罗杰·凯密恩先生(Roger Kamien)是著名音乐教育家和钢琴演奏家,先后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且在纽约城市大学的皇后学院教授音乐欣赏课20年。由他编写的这本教材在内容方面蕴含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内容包括从中世纪到20世纪末共5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质解说、40位音乐大师的介绍、81首各种题材及体裁的经典名曲推介、167幅精美插图与简评。此外,本书在编撰体例上显示出清晰的逻辑:即以音乐史为轴线,以相关文化、音乐体裁、作曲家、作品分析为翼,用简练且通俗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广博的西方音乐文化。笔者在仔细研读该教材后,对书中凸显文化底蕴、强调导学功能的特点感受颇深,归纳如下:

一、教材中凸显了对音乐文化底蕴的阐释

在推崇多元文化音乐教育哲学的今天,我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群体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及审美心理,作曲家正是生活在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下进行音乐创作的,所以作曲的种种设计与表达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那个时代的艺术思潮、文学美术等其他艺术类别的影响。比如贝多芬的作品受到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充满动力性、英雄性。德彪西的音乐在印象派美术作品的影响下形成一种抽象、朦胧的色彩。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凯密恩的整部教材中充满了文化气息,将音乐置于不断变化的历史、社会河流中,从宏观的语境层面阐释作品,学习者在品读这本教材时,通过聆听音乐与文字解说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仅会获得音乐美的感受,而且头脑中还会不断浮现一段段历史与社会群体、一股股人文思潮、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感受他们的故事或心情,意境至深、耐人寻味。

(一)将音乐置于相关文化大背景下去感受

本教材在谈及各个时期的音乐时,都会在每章开始处介绍该时期的各种艺术、文学创作与风格,先用一张图表列出这一时期每个阶段的音乐、美术与文学作品,以及当时的历史与文化事件,直观明了。

接下来,作者对这张图表予以展开,配以精美的图片和详细的文字表述该时期的音乐、美术、建筑、哲学、经济、人文思潮、政治、社会甚至科学、技术等广泛领域,比如书中第六部分“20世纪及其后的音乐”,作者专门用一节的容量来介绍法国的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指出印象派绘画最注重的要素即光线、色彩与空气的效果以及短暂性、瞬间的改变与流动性;揭示象征主义诗歌强调的流动性与隐喻,甚至只追求字词上单纯的音响效果。在此背景的衬托下,读者可以顺利地过渡到对印象派音乐的赏析中,很容易感受到音乐中朦胧的气氛、瞬间情绪的变化、不可言说的短暂心境、充满空灵的色彩……

此外,作者还举出了一些经典性的绘画作品,不仅从美术技法(点、线、面、色彩明暗等)角度做出相关的评论,并且还介绍作品要表达的思想或意境。这种构思增强了大学生美术鉴赏能力,教会学生从多种角度欣赏作品,并融会贯通运用到对当时音乐作品的欣赏与理解中。音乐史学家安勃罗斯曾说:音乐是心灵状态下最伟大的绘画。音乐与美术虽然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但它们都是表现艺术家心灵深处那种微妙复杂的情绪变化以及对待客观事物的审美感受。

(二)解说音乐的社会地位,分析每个时期听众的审美旨趣。

西方音乐教育哲学家菲利普·阿尔佩森在谈及让学生进行全面的音乐实践课程时提出:“我们不仅仅要重视那些适合于艺术音乐作品的历史和赏析,也要重视那些使音乐作品诞生的技巧和人类丰富的活动,如果脱离了行为者的动机、意图及其制作上的考虑,人类行动的结果就不可能得到完全的理解。”①对于艺术家来说,社会的需求和听众的审美品味无疑对他们的创作动机、设计意图起到至深的影响,所以作者除了在每章开始讲述音乐、美术与文学作品,以及当时的历史与文化事件外,还会单独设置一节,专门介绍音乐在当时社会的地位、大众的审美旨趣、作曲的动机、作品的流传范围以及在社会上的影响等内容。如“音乐在巴洛克时期的社会地位”、“古典时期的作曲家、赞助者和群众”、“20世纪音乐、音乐家与社会的关系”等等小节,这里以教材第五部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第二节为例,这节的题目为“浪漫主义作曲家与他们的听众”,作者首先指明浪漫主义作曲家不同于巴洛克、古典作曲家,他们不再受托于教堂、宫廷、贵族,而是遵照内心的表达需求,思考自己的作品能否取悦同代,能否为后世所喜欢。基于这点介绍,我们就容易理解为什么浪漫主义音乐是赋予情感、具有个性的。然后,作者进一步谈到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中产阶级在人数和财富上都有所增加,私人音乐活动兴盛,钢琴逐渐成为中产阶级家庭常见的设备,因此对艺术歌曲、钢琴独奏的需求扩增。这一背景使我们能很快联想到为什么艺术歌曲成为浪漫主义重要的音乐体裁、为什么有作曲家将大量精力放在钢琴方面,特别是出现了肖邦——音乐史上唯一的一位只为钢琴创作作品的伟大作曲家。接下来,作者就当时听众的审美取向指出19世纪的观众迷恋高超的演奏技巧,所以,我们自然而然地就能理解当时出现的炫技派钢琴家李斯特和小提琴家帕格尼尼,他们创作和演奏的初衷除了要表达内心的激情外,同时也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旨趣,所以器乐技巧在此时期能收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发展。

虽然以往的教材也会在每一章开始介绍该时期的历史、社会背景、人文特征,但一般都是笼统的、概述性的介绍,凯密恩这本书单独将音乐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作曲家的生存状态、听众的审美旨趣作为一节来详细说明还是首创。这一举措有助于读者从更多角度去理解每一时期的种种音乐现象与风格,如一些重要的音乐体裁、题材为何会出现,音乐风格为何转变,作曲家是在怎样的一种审美思潮下创作音乐的,大众品味对音乐家的影响等等。

二、教材中突出了导学功能的发挥

一些传统音乐欣赏教材往往会倾向于注重知识的呈现、反映学科的体系,却忽视了学科知识的教育学转换,很少站在学习者的已有经验基础上去考虑他们的学习、理解过程。《听音乐》在美国主要是针对中学和大学开设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课,它的教学对象是高中生或大学低年级学生,犹如我国普通高校的音乐公选课一样,很多学生都不是音乐专业的,甚至是音乐零起点。那么,如何将复杂、深奥、专业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浅显的有利于学生接受的形式,指导他们轻松地掌握音乐知识、感受音乐,甚至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阅读本书、体验音乐呢?这其中,教材的“导学功能”尤为重要。所谓教材的导学功能,即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可接受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罗杰·.凯密恩的这本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很好地体现了“导学功能”:一方面,用通俗的语言进行基础性音乐知识的介绍,将音乐表现手段和结构融于具体的作品欣赏中,满足不同基础人群欣赏音乐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本书特色所在,即在教材中加入了“聆赏要点”“展演观点”“重要词汇”等内容,帮助读者掌握聆听的方法、了解音乐制作的过程、自学音乐相关知识。下文将就这三方面的内容逐一展开讨论。

(一)“聆赏要点”引导学生学会聆听音乐

“聆赏要点”(Listening Outline)是罗杰·凯密恩首创的一种写法,即将音乐作品划分为精确到分秒的若干片段,与配套CD上的音轨时间准确对应,用文字来分析每一片段的旋律、节奏特征,力度、速度的变化,配器与音色的效果,音乐的结构与意境,歌词内容等多方面的信息。听众可以以时间为轴,逐段赏析,视听结合,轻轻松松地走进音乐,获取相关知识与美的享受。即使是对音乐毫无涉猎的读者,也不会因为识谱、音乐知识缺乏等障碍影响音乐的聆听与感受。避免了一般教材中先对作品整体地介绍一番、列个曲谱,就让读者笼统地去听音乐,最终导致听不懂、抓不住重点、不知道作者强调的东西到底在音乐的哪里出现等等缺憾。正如作者在本书前言中写道:“聆赏要点作为本书的一大特色,其作用是让读者在其指导下欣赏乐曲,它描述音乐进行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并且指出乐曲中可立刻被辨认出的特征,使读者容易跟进。”

再者,“聆赏要点”除了能引导读者聆听、感受音乐外,在长期聆赏积累的基础上,还能培养他们听音乐的技巧与方法,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感受音乐要素、怎样捕捉音乐形态、如何将音乐要素与作品意境的表达联系起来综合思考;借助教材增强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之更积极地走进音乐。

(二)“展演观点”拓宽学生欣赏音乐的视野

美国音乐教育哲学家戴维·埃里奥特认为音乐作品涉及多个维度:音乐设计维度、表演——诠释维度、实践传统和标准维度、情感表达维度、音乐表现维度、文化意识形态维度。②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即表演——诠释维度,即一个或多个音乐制作者依据自己的音乐知识表现音乐创作者的意图,创造性地实现作曲家最初的设想。这个特殊的制作过程将书面形式无声的曲谱转化为具体的影响,它不仅仅要反映作曲家的初衷,同时也深深地打上演奏者独特的音乐表现观。

作为一名演奏者、教师以及音乐学家,凯密恩期望能以多种不同的方式来呈示音乐的生命。他一改以往音乐欣赏教材在介绍作品时把视野集中在作曲家的生平、作品内容、音乐的特点与风格上的传统,认为这样容易忽视音乐表演这个二度创作的维度,使听众感受不到音乐制作的过程与意义,因此创意性地在教材中设置了“展演观点”这一栏目,让读者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演奏者在音乐真实呈现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针对具体的作品推荐有代表性的演奏或演唱版本,对其展开广泛的讨论。如表演者的音乐经历、风格及其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及美学观,对作曲家创作意图的设想,在实际演奏(唱)中在作品技巧上的处理、意境的表达的尺度,与乐队合作时的种种体会,甚至是现场演奏与录音棚里制作音乐的不同感受等等。

当然,“展演观点”除了涉及演奏(唱)家对书上所列举作品的种种感想外,还介绍了这些音乐家其他代表性的专辑,如教材381页谈及著名大提琴家马友友时,首先道出他对教材中要分析的皮亚佐拉的《赋格》的演奏感受,接着向读者推荐了马友友另外几部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集,包括他在非洲学习音乐时与阿伯拉契亚合作的《阿伯拉契亚之旅》,以及沿丝绸之路与来自亚洲、美国音乐家演奏的CD《丝路之旅:陌生人相遇》等等。作者的这种写作思路不仅仅能引起读者对书上所列举作品的关注,而且将目光延伸到书本以外的各种经典、现代、多样化的音乐世界中,使听众在浩瀚的音乐海洋里中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位所在,更深层次地加强了音乐对大众的吸引力。

再者,“展演观点”里涉及到的音乐家们也很多元,既有权威性风范的长者——男高音歌唱家鲁奇亚诺·帕瓦罗蒂?穴Luciano Pavarotti?雪,也有年轻的、偶像级的小提琴家希拉里·哈恩?穴Hillary Hahn?雪;既有传统音乐体裁的制作者们,如钢琴家罗杰·凯密恩、指挥家安德鲁·帕洛特?穴Andrew Parrot?雪、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也不乏现代音乐的演奏者,如摇滚吉他手卡洛斯·桑塔纳?穴Carols Santana?雪、蓝调歌手贝西·史密斯Bessie Smith?雪等。

凯密恩的这一设计大大开阔了读者的眼界,带领着大家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上,还从另一些角度去感受音乐制作的过程、演奏者的实践标准与情感表达、演奏者与作曲家跨时空的融合等等,以更宽广地理解音乐。

(三)“重要词汇”为学生提供全面的音乐知识

本书最后一项内容是近30页的“重要词汇”,它犹如一个音乐小词典,以字母表的顺序,列出了一切音乐学习过程中可遇到的各种词汇,包括音乐术语、表情记号、音乐体裁、曲式结构、乐器、调式名称等等各种各样的名词解释,语言精简、通俗易懂,有的还配以实例说明。“重要词汇”以丰富、全面的信息为广大音乐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课后学习资源,为他们更深入地感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

结语

《听音乐》作为一部在美国畅销三十多年的音乐欣赏教材,内容全面、系统,编排层次清晰,除了本文探讨过的“凸显文化底蕴、突出导学功能”特点外,还有很多其它特色,比如内容选择具有时代性特点。对《听音乐》各时期曲目选取进行数量的分析,图表如下:

由此可见,20世纪及其后的作品相对总作品数量比例最大,并且,新版教材还对爵士乐、电影配乐、音乐剧和摇滚乐等相关内容做了更新和扩充,更具时尚性。其次,这部教材适用面广,具有层次性。既可作为零起点音乐爱好者通向西方音乐殿堂的经典书目,也适用于高中或大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还可作为专业音乐院校西方音乐史的教材。再次,《听音乐》具有立体化特点,除了文字版本的书目,还附带了丰富的教辅材料,有精简版和基本版的两种CD,还有题库、教案、电子课件等,教师可以得到一个比较满意的“教材包”。

当然,任何一本教材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面面俱到,多多少少会存在些不足,虽然在美国,音乐欣赏主要是针对中学、大学开设的西方古典音乐欣赏课,但是笔者认为,在强调音乐多元文化的今天,《听音乐》作为国际性的、有重要影响力的音乐欣赏教材,在音乐选取的多元化方面有些逊色。书中列举的作品仍以西方音乐为主,只是在第七部分提及了非西方音乐,包括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音乐、印度古典音乐,讨论阿根廷探戈作曲家阿斯特·皮亚佐拉(Astor Piazzolla)以及他引人注目的乐曲《赋格》,从演出角度介绍了吉他演奏者卡洛斯·桑塔纳?穴Carlos Santana?雪?熏他将摇滚与拉美和非洲的节奏以及爵士乐和蓝调音乐的元素融合在一起。但这部分内容相对全球多元化、异彩纷呈的音乐世界,涉及面略显狭窄。

总之,笔者希望通过对《听音乐》这部重要级的国际性音乐欣赏教材特点的分析,揭示该教材优势之所在,借鉴这本音乐教材的编写经验,为完善我国高校音乐欣赏教材建设尽微薄之力。

①Philip,Alperson.“What Should One Expert from a Philosophy of Mucic Education?”,Journal of AestheticEducation1991,3.

②[美]戴维·埃里奥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熏齐雪、赖达富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版,第186页。

猜你喜欢
作曲家教材音乐
小小作曲家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青年作曲家危阳简介
教材精读
著名作曲家杨天解
音乐
作曲家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