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天
在安徒生童话《夜莺》里,有只小鸟一唱歌就能融化皇帝的心,但是当皇上逼它跟一只镶着珠宝、只会唱华尔兹的机械鸟比赛唱歌时,它却飞走了。然而,新的研究指出,虽然人们经常说小鸟有音乐性,但是生硬无趣的统计数字却说,这一切只是个幻觉。
并未参与这项研究的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家罗伯特·扎托瑞说,我们觉得歌声听起来最悦耳的那些鸟类,它们发出的声音最像人声:声调清晰,相似的乐节会重复,由个别的音符组成。
然而,尽管小鸟歌唱具有这些悦耳的特质,但这些歌唱是否遵循与大多数音乐创作一样的组织规则,却从未经过科学验证。这项研究的作者、新墨西哥州立大学生态学家马赛洛·阿拉亚萨拉斯说,实际上从来没有人用量化方法研究过这个问题。
在一个八度音程里,有几十亿种高低音的可能性,但是出于某些研究者一知半解的原因,大多数的音乐只用5种—12种音符的变化。这有可能是出于人类听觉上的生理限制,或是随着时间演化而形成的文化偏好。一台有88个键的小型演奏用钢琴经过调音,每个八度音程都被分割成12个叫做半音阶的等距区间,这就构成了大多数西方音乐所用的12个音阶。其他大家熟悉的例子有:“do re mifa so la ti(do)”的七声全音阶,以及古希腊里拉琴的音乐,还有电子吉他几乎每个爵士重复段所用的五声音阶。
人类或鸟类并不像钢琴一样死板,它们能够天衣无缝地转换音调,而不用留心是否符合任何明确的音阶,随意地模糊音阶区间的界限。
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并不把这种高低起伏的变化称为“音乐”。就像扎托瑞所说的,我们不会把什么“呜咿呜”的鬼吼鬼叫称为唱歌。即使爵士歌手有时会用滑音做些风格效果,不过音符本身还是很稳定的,符合可让人辨识的音阶。
为了确定小鸟唱歌时是否也会维持这些稳定的音符关系,阿拉亚萨拉斯设计出一个统计测验,借此来测量小鸟唱歌时的连续音符符合音阶的情况有多少。
为了公平起见,他选了一种歌声优美的鸟类做实验:栖息在哥斯达黎加北部与墨西哥南部森林里的夜莺鹪鹩。他分析了81只鸟的录音,测量每个音符与下一个音符之间的频率差异,在五声音阶、全音阶跟半音阶里寻找相同的区间。为了确定他的统计分析管用,他还用24段音乐录音进行测试,其中包括巴哈的《六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以及爵士金曲《秋天的落叶》。他说这些曲子是为能够像小鸟的声带一样在音调间制造出无缝转变效果的乐器,像是大提琴、小提琴跟长号所谱写的,所以没有问题。
这篇发表在2012年8月《动物行为》期刊的研究指出,夜莺鹪鹩的歌声与音乐有什么相似之处纯属巧合。阿拉亚萨拉斯在夜莺鹪鹩的歌声与音阶之间,一共做了243组比对,其中只有6组符合和谐的音调区间。阿拉亚萨拉斯说,尽管小鸟唱歌听起来很悦耳,但我们把这称为音乐,只是出于我们自己的偏见。
扎托瑞说这是很自然的事。人类在听到他不知道的语言时,也会干同样的事,挑出听起来有点熟悉感的声音,就试着把它套进他知道的字眼里头。扎托瑞说,人们在听小鸟唱歌时可能也是这样,刚好听到一段构成音阶的,就把它当成音乐。虽然“鸟语”很明显地对鸟儿们有其意义,但那跟我们想的或许并不是同一回事。
美国西北大学神经科学家亚当·提尔尼钻研人类与鸟类唱歌的物理基础,他说这篇研究只研究单一鸟种,就对所有的鸟语做广泛性的归纳结论,他对此持保留态度。他相信这项研究证明了夜莺鹪鹩确实不照方音阶来唱歌,不过这并不表示它们是乱唱一通,“只不过那不是人类在唱的歌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