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模式就是要信任我们的人民,让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
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格局和日益加深的全球化进程,中国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存在的社会问题也不容回避。如何能在和谐稳定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促进社会治理的进步,中国不可避免地要与世界一起思考,一起面对。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中国未来的发展——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为主题的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在北京工业大学工大建国饭店拉开帷幕。
开幕式上,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爱林表示,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是当前中国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论坛邀请众多的中外专家、学者,旨在能够以国际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积极应对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社会现实问题,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经验,促进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中国模式的核心在于信任
论坛首先总结了中国社会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宋林飞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都在不断提高,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10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2位。到2015年将进入集约型的经济阶段。未来我国的城市化程度将从50%提高到70%左右,城市人口要增加2个多亿。中国模式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和认可。
“我作为一个外国的观察者,中国值得我们振奋和欣慰。我觉得中国的领导人愿意往后站一步来观察,而不是所有的事都管。”来自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棣民(Thomas Gold)教授,在评价中国模式时如此说。“信任这个词我要强调,我觉得这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一种智慧和创造力。”
他认为:“(中国)在过去30年保持了高速的增长,也提供了其他国家愿意研究的、非常有吸引力的模式,而中国也在不断地评估和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中国的模式就是要信任我们的人民,让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全国进行分享,用一种科学技术来实现。”
中国模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如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等社会问题。宋林飞说:“中国怎么把城市管好,把社会管好、建设好,还面临很多的挑战和困难,我觉得首先社会建设和管理要提供一种共享,就是发展成果,改善社会的发展不平等,同时要培养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主体,这个主体就是社会组织,要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的伸展。同时,还要建立社会管理有效的机制,特别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
发展社会组织优化治理模式
狭义的社会组织是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而有意识地组合起来的社会群体,如企业、政府、学校、医院、社会团体等,因而又被人唤作“第三部门”。南开大学关信平教授认为,政府要搞社会建设,必须得有相应的资源和相应的行动才行,光投钱还不行。比如说社区,光靠社区还不行,社区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水平不够,需要很多社会组织。现在政府已经把社会组织的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
多年来发展社会组织,对优化中国的治理模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的村民自治组。原农业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郭书田介绍说,村民自治组织已经实行24年,为农村推行民主政治建设开创了先河,是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
“中国的8亿农民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自治群体,也是世界最大的自治群体。”郭书田义正词严地说。“基础村民自治组织是体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四大民主,使农民真正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载体,又是政府和农民之间建立联系和维护农民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
社会管理创新促进社会建设
在当天论坛上,来自北京市社工委的宋贵伦书记认为社会治理不等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比社会管理的内容更加宽泛,社会治理也不等于治理社会,它应当是包括社会自治和社会管理两个方面。“社会治理就是社会自治加社会管理,就是社会自治加政府的管理。”其实我国早在2004年就提出了“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经过数年的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的郑杭生教授介绍说中国社会管理与社区治理表现出:体制的复合化、方式的多元化、手段的艺术化、机制的科学化等四个方面。这些创新手法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建设的发展和完善。比如说深圳市将社会组织分为公益慈善类、社区服务类、文化体育类,促进就业类和维权类五类,有的是鼓励、有的是支持,有的是限制。
在新形式下,社会管理还具有:利益主体和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导致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如何统筹兼顾多元利益考验着政府和社会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群众的权利意识迅速崛起,导致政府公信力、公权力降低,如何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如何驾驭虚拟社会都考验着政府和社会,也影响着中国未来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无论古今中外,兴衰同治乱总是联系在一起的,而兴衰就是国家安危,治乱就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状况如何,对国家安全影响极大。”未来的中国,机遇与挑战并存。第五届当代中国学国际论坛围绕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的主题,抓住了当前中国亟需解决的主要社会问题,是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耿春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