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促发展 增效创和谐

2012-04-29 00:44陈凤伟金少良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2年10期
关键词:育人评价学校

陈凤伟 金少良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教育质量是我国教育改革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减负落实到中小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作为基础教育领域的工作者,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高教学实效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

多年来,史家胡同小学秉承和谐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出了一条减负增效的和谐之路。

转变发展观 构建和谐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90年代初,卓立校长明确提出了“和谐教育”的办学思想。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育人模式,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

多年来,学校不断挖掘和谐育人的深刻内涵,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以培养“和谐的人”为育人目标,以“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知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五大和谐支柱,强化学生五大基本意识,即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创造意识、生命意识、尊重意识,培养学生五大核心能力,即认识社会、交往、学思知行、自主自律、体验和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我们积极打造和谐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大课程”观搭建和谐课程体系,即书本课程、行动课程、数字化课程、个性化课程、特色活动课程五大课程,继续推进五大金牌项目,即和谐育人公益项目、“超新星”项目、阳光E家、深度联盟项目、国际化和谐发展项目,使全体学生在丰富的实践体验中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成为“和谐的人”。

转变课程观 搭建和谐课程体系

“课程服务于儿童未来的成人生活还是现实的学习生活?”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会产生不同的课程观。我们认为课程设置要基于儿童现实生活,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作充分准备。因此,学校提出了“未来就在我们身边”课程建设观念:“未来不是我们创造而是属于身边的孩子们,所以我们要通过丰富的课程设置,让孩子感受和体验生活,培养孩子掌握未来的能力和选择未来的力量。给他们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那么未来就在我们身边。”

基于这样的课程观,学校依托国家级校本研究课题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借助课程内容前沿的优势,本着“重参与、实践;重合作、互动;重应用、创新”的宗旨,通过对三级课程的整合、规划,形成学校和谐课程体系。

为了更好地整合丰富的课程资源,学校成立了校本课程资源中心,建立了20个富有特色的资源教室,构建了以学科拓展课程、创新体验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和健康教育课程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在三至六年级的每个年级设置10门选修课,内容涵盖了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天文、生物等多个基础学科的内容,并对他们进行人文素养、健康安全、通用技能的培养。

学校还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自主选课,打破现有班级,按“自选结果”实行“走班制”。学校要求学生每月利用综合实践课在课程资源中心完成4课时的学习。

课程资源中心给孩子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选择,以实践性学习方式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意识和合作精神;给孩子提供了足够宽阔的视野和相对自由的成长空间,筑建促进学生优质均衡发展的立体平台。

转变教学观 打造和谐课堂

教学观支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决定着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的态度和方法,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传统的教学观认为知识是客观存在的,教学是一个知识“传递——接受”的过程,教师的着眼点在知识,而无视学生需求和学生差异,是造成学生课业负担沉重的直接原因。因此,我们要建立新型的教学观,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因材施教,使教育教学符合每个学生的发展需求,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

从2004年起,学校就进行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转变教师教学行为的校本教研,教师们收集、整理学生学习需求的信息,然后进行分类,形成体系(如共性信息和个性信息),并对这些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和价值判断,为教学设计提供最鲜活的依据。

学校还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现状的全面调研,针对教学设计理念的理解、任务定位、基本要素的整体把握和优化,进行系列培训。学校以《基于学生学习需求进行教学设计》的课题研究为引领,引导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进行学习内容、学习活动和学习成果的整体设计。在教学设计实施前、实施过程中、实施结束时组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正,比较系统地将小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教学设计有针对性地结合起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研究中教师系统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深化了“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形成了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设计流程,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转变人才观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这实质上是要求我们转变人才观。

学校的和谐教育关注每一个学生。我们视每一个孩子为“超新星”,“超新星”是一种未爆发能量的天体,一旦爆发,它的能量将超过太阳。我们的教育就是帮助他们储藏能量,在为全体学生构建和谐育人体系的基础上,为有特殊发展需求的学生建设个性化课程,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成长的“脚手架”。

温总理在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题词“学思知行”,给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指明了方向,即培养学生学思结合的能力。于是我们让学生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课堂活动中,体验着“量的积累”,为“质的改变”积蓄潜能。

学校从1999年就开始的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和敢于创新的平台,我们不仅是教师,还是“学生团体”聘任的成长导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采访、资料分析等方法,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学校积极开发体验性活动课程,如植物组培、模型制作、机器人、创新思维、角色体验等课程,通过“思”、“知”、“行”的体验,在寻求合理“学习负担”中,给予学生宽阔的发展空间,激活学生的学习品行,积累学生的实践性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意志力、实践力、创造力,即成长的“合力”。

转变质量观构建和谐评价体系

知识的掌握程度不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我们“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我们认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会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宽容之中,他就会懂得接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会知道信任。所以,我们用积极的评价给孩子创造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学习的社会人际关系环境、学习的自我调控环境,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在学业评价方面,学校重视学习过程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各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发展的生理、心理特征,修订了评价的方法。如将语文、数学、英语的平时成绩占学期评定的40%,期末成绩占评定的60%。在这40%和60%里又划分了不同的项目,如语文分为阅读、口语交际、朗读、习作、作业、写字、综合性学习、课堂参与、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单元练习等;数学的评价内容分为学习态度与习惯和学习成绩,学习成绩又分为运算能力、分析能力、应用能力、平时作业、单元测试等。科任教学的评价就更具特色,有音乐课的律动歌舞的评价,游戏比赛法的评价,社会课的社会新闻、收集资料的评价等。

如果学生对自己的某一项、某一次评价不太满意,他还有一次重新表现的机会,教师会根据学生的第二次表现,修订评价结果。学校通过关注和满足学生合理的需求,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使评价切实起到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我们的和谐教育致力于精心雕塑孩子的心灵,减负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落实在每一天,落实在每一节课,落实在管理的每一个环节,真正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史家胡同小学,努力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用心挖掘他们的潜力,发展他们掌握未来的能力,为他们培植充满生机的种子,注入成长的基因,用和谐奠基生命的底色。

□编辑吴君

猜你喜欢
育人评价学校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学校推介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