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建
素质教育把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到了首位,这就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把工作重心从研究如何教好转移到研究如何引导学生学好上。在提高素质时,教师可以减少指导,但绝对不能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虽然指导的时间缩短了,但指导的内容、方法都要求绝对精炼。要把工夫下在课外,找准“穴位”,课堂“少讲而精导”。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又如何面对这种从“教”到“导”的转轨呢?我在语文教学中针对农村中学生感性材料单一,书本知识不能活学活用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做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说——挑战自我
新世纪是更加开放的世纪。有什么交流工具比口语的沟通更经济呢?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既需要恰当的方法指导,又需要充足的时间保证。课外训练收效甚微,课堂教学是否与教学任务冲突?非也。“满堂灌”为何退出历史舞台,只因为老师的角色太“独裁”,学生没有时间,不能呼吸,当然不会发展。因此,课堂要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让他们发展。于是,我主要做了两点:(1)每课前五分钟全给了学生。老师从讲台到座位,学生从座位到讲台。讲小故事,说新闻,介绍影视文学作品,评论国事班事,分析背景资料,阐述各家观点,敞开个人心扉……一人说,大家评。同学们的话题趋多样,见解深入本质,语态也逐渐自然。面对众人说话时,主旨抓得住胆子放得开。(2)阅读课文的讲解、课堂小结也交给了他们。慢慢地,许多同学那种交流时腿抖音细无中心的现象减少了,课堂回答时高音一浪盖过一浪,讨论时针锋相对。这里没有硝烟,但有唇枪,有舌剑,学生磨炼在课堂,挑战在社会。
二、听——美的熏陶
文学,是人学,是美学。作家眼光独具,洞察生活,在美感的熔炉中冶炼出作品。如何将生活再现,剖析本质,受到美育洗礼呢?在指导学习文学作品时,我创设情境,把工夫下在了形象思维的训练上。小说《在烈日和暴雨下》是名篇,文字也较浅显。如果按常规教法,学生就只能停留在一个较肤浅的层面。教学中,在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对本节选之前的小说背景做了简介,然后让他们在头脑中浮现出一个自己熟识的苦力,他的肖像、言行就是“祥子”,并“改行”去老北京“拉洋车”。要求学生闭目趴桌,排除杂念,脑中只有这个“祥子”。我的话语开始了:“六月十五那天,天热得发狂……他哆嗦得像风中的树叶……”我基本上按原文复述式地朗读了一遍,但节奏、重音、语调十分鲜明:或低沉憋闷,或轻风拂柳,或烈日炙烤,或暴雨骤泻……朗读中,有人喘气吁吁,有人微微沁汗,进而寂然若逝,忽又缩怀搂抱,复述完毕,七八分钟后学生才全部苏醒过来。“感受如何?”“累!苦!惨!”我顺势让学生精心模拟了一次后,直接进入了对文章思想剖析和艺术手法赏析阶段。一个多课时就顺利结束了这篇课文的教学,并且学生仿写了自己熟悉的那个“祥子”。黑色、方块、无声的汉字,完全可以再现绚丽的色彩、飞扬的画面和震撼的旋律。同样《桂林山水歌》也用了此教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课余时间我问学生想干啥,绝对是异口同声:“读文章。”当然,美要与学生共享,一定要注意他们的“口味”和参与精神。
三、读——拓宽视野
文学作品是生活的写照。一本教材,几篇课文的学习能否意味着教学任务的完成?偏食才导致营养不良,拘泥于课本,会产生更多“井底之蛙”。课外阅读活动应该加强。要求学生爱美、爱生活、爱文学,首先就要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
学生课外书看得不少,但思维的局限性很大。主要原因有:(1)所看内容杂乱。粗劣的妖鬼、武侠、言情类书籍居多,图乐一时,怎抵一世?(2)阅读方法欠佳。学生对那些五花八门的“格言”精心抄载,但看优秀文学作品时很少做读书笔记。忙里偷闲十天半月才看一本好书,不出两月,还能记住多少?3.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相当高超而微妙,如不认真揣摩,名师指导,他们能领会多少?高明之处没学到,反而学会了一些裨益不大的花拳绣腿。要打开眼界,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无目标、无计划、无积累、无方法地乱干、蛮干,是行不通的。
在学习《藤野先生》前一个月,我就推荐了鲁迅先生的《药》《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篇目,有四点要求:①先列阅读计划,不能盲目随意;②对文中的精彩语句、段落及整篇文章的提纲要列在笔记本上;③每三天至少从文中找出一个疑点,请教同学或老师;④每天读多少内容,必须有对这一部分的感想,复读文章时要重新比较审视自己过去的感触。在学习课文前还专门用了两节课对这位文坛巨匠的生平、主要作品及特色、思想发展几个方面进行集体辩论。为扫清课文中一个小障碍而如此大动干戈似乎不值,但以课文作为载体,将课内与课外、“散养”与“圏养”结合,学生不仅对一位优秀文学家和他的作品有了较深入的认识,而且意识到了阅读应注意的问题。
四、写——挥洒个性
《新大纲》对写作的训练注重能力,更注重人文,“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整体素质只是育才,发掘、研究、保护和诱导学生的个性才是育人。学生眼球的生理结构是相同的,辨别分析事物的眼光却千差万别。提高写作能力、发展个性,我首选日记。它贴近生活、真实、亲切,形式灵活多样,是个性的世界。经过“生活再现—自我体现”两部曲长期训练,日记本上有短文、小说、戏曲、诗歌,同学们的写作能力显著提高,涌出“山药蛋派”、“清新婉约派”、“时政专家”、“迁客骚人”等。内容除常见日常小事外,更多是感情流露。这里有爱恨情仇,有喜悦伤痛,有激情郁闷。面对这一篇篇青春日历,我与他们沟通、聊天,或勉励,或启迪,或分享,或疏浚,有效解决了困扰他们的许多难题。有位同学与一代课老师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萌发了报复后离校的念头,连日记本上都能闻出火药味。我从其他同学那儿了解到实情,经深思熟虑,在他日记本上写了一页多批语,内容可想而知。一周多过去了,这位同学逐渐恢复了平常心态,把精力重新投入到了学习上。个性是黄河,自然流淌时蔚为壮观,枯竭断流应及时补给,潮汛来临时宁疏勿塞。补是爱,导也是爱。只要有节制地宣泄,就绝对不会使千里长堤毁于一旦。
五、做——源于书本,用于生活
从课堂、书本里学的只是理论,只有通过实践运用到生活中,才是知识。第二课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实践机会,我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办手抄报。我班的小报《丑小鸭》,制作的各个环节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才艺和合力,这不仅极大激起了学生的文学兴趣,引导了舆论,而且使一些同学正视了自己,发展了自己。(2)定向日记、作文展览及交流,当然是绝对尊重大家意愿。(3)演讲、辩论、朗诵会也是同学们共享的一道“大餐”。(4)应用文写作更讲究实用性。学校、班上的文明公约、征稿启事、通知等,大多由他们完成,他们是学校的小主人。比较丰富的第二课堂,使同学真正看见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在生活中发挥作用,怎不“乐”学?
语文教学是庞大的教育人才工程中的主要部分,它在德智美育三方面有相当多的工作要做。面对一株株青苗,是三天两头地施肥浇水,紧紧地攥在手心拔苗助长,还是任其尽历风雨,只适时修剪而已呢?建设祖国需要的不是花圃中的小苗,而是栋梁,我们要让他们生活在森林里,在大自然的怀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