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时代”的过度消费

2012-04-29 00:44
电视指南 2012年10期
关键词:李宇春皮囊色相

偶像这个词,太重大了,它关乎人的灵魂。

最早的偶像是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供人顶礼膜拜——因为人们相信眼前这尊木雕泥塑的“偶像”是某种神秘力量的象征,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接着,这种神秘的色彩逐渐被解构,偶像也渐渐由神过渡为人。人们说偶像是指“崇拜或仰慕的对象”。冰心就说过,“我当然不是提倡迷信:偶像崇拜和小孩子扮演神仙故事,截然是两件事!”

后来,偶像的定义变得越来越狭窄,“现代被青少年追捧的娱乐圈艺人,也就是明星。含义是仰慕的对象。偶像是被追求、被崇拜的对象。”从精神殿堂被拉低到声色犬马,有人这说是一代人信仰的缺失,也有人说这是多元时代的一种消费诉求。谁也没必要为此大惊小怪,和平年代,任何一个有没有信仰的国家的青少年皆是如此。随着文化的发展,分类也愈发精致,所有明星都笼统拨归成偶像的说法也被淘汰,明星的划分也开始泾渭分明:有实力但色相欠佳的被称为实力派;有色相但实力欠佳的被称为偶像派。由此可见,偶像在这一阶段仅仅是皮囊的完美。与其说人们崇拜偶像,不如说崇拜美貌和因美貌而带来的光芒。

然而,从精神到皮囊的变迁并非偶像的终点。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网络时代,“偶像”开始倒行逆施,它彻底沦陷成为一个贬义词,变成“呕吐的对象”。人们已经羞于谈及“偶像”这个词。仿佛一夜之间,它成了“道貌岸”的代名词,所有的文学、音乐、电影都做出砸烂偶像的pose。有人说“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偶像,有的话只是你心目中存在着幻影。”

现在,偶像这个词依然没有被平反,然而却诞生了另一个与之互动的新词——“粉丝”。粉丝是英语“fans”的中文音译。粉丝就是支持者,就是拥趸;就是曾经的歌迷、影迷、追星族,只不过后者被时尚淘汰掉了。从称谓的变化我们不难看出,所有重大的意义都被消解掉了。娱乐业的发达,使得巨星也变得触手可及。有人评价“粉丝”这个词,“在一个充满不平等的世界里,它使人们轻松获得了平等感,这也是一种在社交水平上的平等感。”

真人秀的盛行,使得造星机制也开始倒行逆施,明星不再阳春白雪,普通人中间也能诞生明星。李宇春不就是最好的说明?李宇春的粉丝习惯自称“玉米”,除了谐音带来的谐趣,更重要的是“粉丝”和“玉米”都是亲切的平易近人的日常消费。要买一场明星演唱会的门票,只需要一个订购电话就能送货上门,比买一张火车票要容易多了。然而,便利的消费太缺乏刺激了。既然明星已经被拉下神坛,既然平民也能被推上歌坛,那么为什么不能未点刺激的呢?八卦、绯闻、整蛊、偷拍……各种低级戏码不断升级,大幕已经拉开——

猜你喜欢
李宇春皮囊色相
苏联八色相环由来考述
——兼论八色相环的内涵
萌宠们那些“奇奇怪怪”的行为
高效液相色谱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李宇春推出全新单曲《新物种》
包皮囊内的“战争”
悬崖勒马
范冰冰、李宇春、娜扎 斗艳2018戛纳,谁赢了?
吾栖之肤
那些李宇春教给我们的事
色相、心相与舞台造型——民国京剧批评中的“扮相”品评